高安平
我國各類食物中毒中, 以細菌性食物中毒占多數[1]。目前, 我國對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檢測沒有系統通用標準, 而嚴格按照食品檢驗國家標準來進行食物中毒致病菌的檢測, 則檢出時間太長, 多數情況下起不到參考用藥的作用, 且很多細菌無檢測國標。在此, 作者運用實時熒光PCR進行快速檢測, 同時采用直接分離選擇性平板與運用增菌液增菌后分離相應選擇性平板相結合的方法, 篩選優(yōu)勢菌(可疑菌落)進行鑒定。三種方法相結合的檢測處理過程加快了檢出速度,提高了檢出率?,F具體介紹如下。
1.1 標本來源 過往18起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肛拭、剩余食物等材料114份。
1.2 標本采集 肛拭子采集于保存菌種管內, 剩余食物及其他留樣材料采集于無菌留樣容器內。
1.3 檢測試劑 PCR儀與PCR細菌檢測試劑盒由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GN腸道增菌液、副溶增菌液、SF增菌液、肉湯、堿性胨水、WS、麥康凱、營養(yǎng)瓊脂、Baird-Parker平板、克氏雙糖、MYP平板等培養(yǎng)基由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診斷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API生化鑒定系統由梅里埃公司提供。
1.4 檢測方法
1.4.1 實時熒光PCR細菌鑒定 將標本用生理鹽水處理,按照試劑盒要求步驟操作, 檢測現有4種試劑盒細菌(金葡、副溶、沙門、大腸、), 2 h后觀察結果。
1.4.2 平板分離(直接分離)鑒定 將采集到的食物中毒樣本直接分WS、麥康凱、Baird-Parker平板、克氏雙糖、MYP等選擇性平板, 36℃、18 h培養(yǎng)后, 挑取優(yōu)勢可疑菌直接先進行常規(guī)生化鑒定, 然后進行系統生化鑒定和血清凝集試驗。
1.4.3 增菌分離鑒定 對食物中毒樣本在直接分離平板的同時接種GN腸道增菌液、副溶增菌液、SF增菌液、肉湯、堿性胨水、肉湯等增菌(溫度、時間按各自要求操作), 增菌后分別分離相對應的選擇性平板, 培養(yǎng)后觀察平板, 挑取可疑菌落先進行常規(guī)生化鑒定, 然后進行系統生化鑒定和血清凝集試驗。
2.1 三種方法各自檢出情況 運用實時熒光PCR當天就檢出副溶血性弧菌6株、沙門氏菌5株, 金黃色葡萄球菌2株共記13起, 檢出率72.2%。運用選擇性平板直接分離鑒定2~4 d檢出副溶血性弧菌4株, 沙門氏菌4株, 金黃色葡萄球菌1株、蠟樣芽胞菌1株共10起, 檢出率55.6%。運用增菌選擇性平板分離3~7 d副溶血性弧菌6株、沙門氏菌4株,金黃色葡萄球菌2株, 蠟樣芽胞桿菌1株, 陰溝腸桿菌1株、變形桿菌1株共15起, 檢出率83.3%。
2.2 綜合檢測結果 18起食物中毒的114份樣本進行病原菌檢測, 16起分離到病原菌, 檢出率為88.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6株、沙門氏菌5株, 金黃色葡萄球菌2株, 蠟樣芽胞桿菌1株, 陰溝腸桿菌1株、變形桿菌1株。一天之內檢出結果為13起, 檢出率72.2%;三天內檢出結果共為14起,檢出率77.8%, 占總檢出87.5%。
3.1 檢測的檢出率與及時性 對于細菌性食物中毒標本的檢測, 由于國家沒有統一標準, 一般都根據患者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特征等具體情況而選擇檢測項目。但實際情況很復雜, 涉及到流行病學分析、現場采樣, 實驗室檢測等多環(huán)節(jié),任何一環(huán)節(jié)的主客觀因素都可影響致病菌的檢出率與檢出速度, 因而導致眾多不明原因食物中毒[2]。而應用本文所述檢測全過程, 在檢出率方面該過程由于多種培養(yǎng)基增菌液同時應用, 避免了檢測范圍不足, 提高了檢出率;另由于直接分離平板的同時進行了選擇性增菌培養(yǎng), 對用藥后采集的樣本和細菌數量較少的樣本中的病原菌起到了復蘇、增菌的作用,也有效地降低了漏檢率。在檢測速度方面應用PCR, 2 h就可以得到一部分結果, 另一方面采用優(yōu)勢菌可疑菌落直接鑒定,簡化了實驗步驟, 加快了檢測速度, 在多數情況下也能有效的縮短檢測時間。能為患者的臨床治療及疫情的控制提供更及時可靠的依據。
3.2 三種方法結合應用的必要性 運用實時熒光PCR檢測幾小時內就可以檢出致病菌, 而且敏感度很高[3], 即使微量致病菌或用藥后致病菌死亡了也能檢測出, 可為臨床治療和疫情控制提供及時的依據和指導, 但很多基層衛(wèi)生部門PCR技術還沒有開展或開展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 由于試劑盒開發(fā)的局限性, 檢測只能限定在已開發(fā)的品種范圍內, 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單獨應用PCR技術無法分離得到致病菌株,不利于更進一步的研究。運用平板直接分離鑒定優(yōu)勢菌落,一般情況下3~4 d可以鑒別出致病菌并且可以分離到菌株,基層衛(wèi)生部門也易于推廣, 但要注意培養(yǎng)基的種類要充足,盡可能面廣一些, 但此種直接鑒定容易造成漏檢, 尤其是菌量較少或者用藥后細菌發(fā)生理化性狀的改變。運用增菌后平板分離檢測鑒定[4], 此種方法最為可靠, 無論是食品檢驗國標還是通常食物中毒檢測均以此法為準, 檢出率高出許多,因為它對致病菌有個復蘇過程, 但耗費時間要多幾天, 往往提供不了及時的參考依據, 相對更準確但不及時。當三種方法結合應用時, 在本實驗過程中一天之內的檢出率就達到72.2%, 總檢出率達到88.9%, 明顯優(yōu)于單獨運用任何一種方法。因此, 本文所述檢測實驗過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有必要對文述過程進行更進一步的優(yōu)化與研究, 望讀者多提寶貴意見。
[1]崔燕.甘肅省2006-2010年食物中毒事件分析.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 2012,18(6):10-12.
[2]鞠琳,宋海波,刁平.對不明原因食物中毒的分析探討.中國衛(wèi)生監(jiān)督雜志, 2003,10(1):53-54.
[3]Hoorfar J.Rapid dete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numera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APMIS Suppl, 2011,119(133):1-24.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食品衛(wèi)生檢驗方法-微生物學部分.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