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梁健
【摘要】體態(tài)語言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教師并未充分利用好這門藝術。本文重點從面部語、眉目語、手勢語、空間距離語四個角度來分析體態(tài)語言藝術的運用,期冀對教師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體態(tài)語言;教學藝術;教師
體態(tài)語言是運用面部表情、眼神、動作等傳達某種特定意義的重要交流輔助手段。體態(tài)語言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對于學生好比演員對于觀眾,教師在講臺上的一言一行,舉止投足都被臺下的學生們關注甚至模仿著,特別是語文學科,體態(tài)語言顯得尤為重要,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及教學內容等決定的。
關于體態(tài)語言在課堂信息溝通中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別恩經(jīng)實驗得出結論:信息交流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見,體態(tài)語言對教學產(chǎn)生的影響頗大,去年10月份在我?guī)ш爩嵙暺陂g,觀察了很多實習學校老師及實習生的語文課堂,發(fā)現(xiàn)教師合理、適時的運用體態(tài)語言,對整個課堂大有裨益。關于體態(tài)語言沒有嚴格意義的劃分,本文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重點從面部語、眉目語、手勢語、空間距離語四個角度來分析體態(tài)語言藝術的運用。
一、面部語
面部表情是人內心情感的外部表現(xiàn),課堂上所有學生的目光都聚焦在教師身上,教師的情感變化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緒及學習效果。如果根據(jù)面部表情性質來分,大體上可分為肯定的(如喜歡、鼓勵等)和否定的(如反感、厭煩等)兩類。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使用肯定的面部表情,這對喚醒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起到顯著作用,在我?guī)ш爩嵙暺陂g,觀察到實習學校的老師非常善于利用肯定的面部語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他們的面部表情豐富又充滿朝氣,極具感染力,能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中去。而實習生在這方面就遜色多了,由于剛上講臺的緣故,他們的面部表情比較單一死板,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是一副認真、嚴謹?shù)臉幼?,課堂氣氛顯得比較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利用面部語來提高學習效果這是需要通過實踐習得的,首先自身必須切身體會到面部語的重要性及作用,當學生回答問題,你給予了贊許的神色時,該生這堂課甚至是以后的每堂課都會表現(xiàn)的很認真,這對教師本身運用面部語也是一種肯定和激勵。反之,一名教師總是使用否定的面部語,如不耐煩等,這將大大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對教學的開展是不利的。當然也不并是說不能用否定的面部語,在某些場合適當運用對教學還是有幫助的。如個別學生幾次三番的擾亂課堂,教師可以用不滿的神色暗示。
二、眉目語
在課堂上對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可能都一一的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且有時候眼神蘊涵的信息更豐富,更具感染力。當學生的目光與教師的目光碰撞的那一刻,學生獲得的信息和心靈感應是很強烈的。充滿信任的、關愛的目光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學生會有欣慰感;反之,如果教師采取無視的目光,學生的自尊心會受到打擊,其學習動力也將會喪失,甚至可能產(chǎn)生一些心理上的變化,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和逆反心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還要注意眼神的合理分配。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老師上課時往往關注講臺前方和左邊的學生,右邊的學生常被老師忽略,這是因為大腦左右半球機能不對稱,左半球占優(yōu)勢,上課時又主要進行邏輯思維活動,所以教師注視左邊學生的時間遠多于右邊的學生。沒有被關注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遠沒有受關注的學生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經(jīng)常用環(huán)視、對視、注視等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目光的交流。教師運用較多的眼神是“環(huán)視”。準備上課前,教師走上講臺,用親切的目光環(huán)視一周,可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用無聲的語言傳達上課的信息;講解課文的重難點時,教師適時的環(huán)視一圈,通過學生的眼神這面活生生的鏡子,便可獲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從而及時調整下一階段課程進度及內容。
新教師一般不太善于運用眼神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調控課堂,往往不敢直視學生,目光閃躲不定,自信心不夠,這些學生都能感知到,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習效果。
三、手勢語
手勢也是一種重要的體態(tài)語言表達形式,在教學中,教師精練的講解配合恰當?shù)氖謩輨幼?,既可以傳遞思想,表達感情,又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課堂上,教師根據(jù)課文內容、情節(jié)和語調恰當?shù)剡\用手勢:加以強調、形容和襯托,調解學生的聽覺疲勞,使所講內容更加形象直觀、妙趣橫生,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達到平衡,發(fā)揮視聽覺的優(yōu)化組合,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和思維能力。
手勢也是調控課堂的一種重要工具,教師可以利用手勢的豐富多樣,創(chuàng)造一些固定的約定手勢來輔助教學,如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作出“√”狀表示“正確或贊同”;兩個食指交叉作出“×”狀表示“錯誤或反對”:教師擊掌三聲表示“安靜”;做OK姿勢表示已完成任務等等,這些手勢可以方便檢測學生的聽課效果,方便、快捷、高效,若用口頭語言問學生聽明白了嗎?學生回答的真實性值得商榷,而且也難以辨認誰回答的是聽明白了。而手勢可以檢測,可以抽取一兩個學生起來說明理由,便知其回答的真實性。
當然手勢語的運用要注意動作自然、適度,大方得體,要因人因事而宜,更要與講授的內容協(xié)調統(tǒng)一,不宜夸張和過多使用。適當?shù)氖謩菡Z,不但可以有效的輔助課堂教學,還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增添學習樂趣。
四、空間距離語
教學中的體態(tài)語言藝術也應包括空間距離的變化藝術。研究表明,由于教師在課堂中缺少走動,占總數(shù)45%的課堂活動僅在整個教室空間1/12的地方進行。教師和學生間的空間距離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效率、溝通交流、心態(tài)等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變化區(qū)只局限在講臺與前排座次之間,會大大限制教師與學生的空間交流。教師在講課時,不走下講臺,與學生始終保持較遠距離的話,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與參與度都會大打折扣,不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
如此,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以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但教師走下講臺,縮短與學生間的距離,學生無形中會覺得教師分外親切,感受到教師的尊重與重視,從而提高學習激情與參與性。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與有效次數(shù)也隨之增加。
所以教師應認識到空間距離的作用,適時適度的調整空間距離。在不同的時空,采用不同的空間距離與學生交流,努力避免個人空間凝固化的習慣性定勢。
良好的體態(tài)語言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之一,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可以調節(jié)課堂的氣氛,傳遞課堂信息,輔助有聲語言,當有聲語言不方便表達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體態(tài)語言,無聲勝有聲,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教師的榜樣作用是無聲的力量和源泉,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學識淵博,在人格魅力、個人素養(yǎng)方面也應有所建樹。當然,教師不是演員,在掌握一些基本的體態(tài)語技巧之后,使用中要遵循真實、自然、協(xié)調(與課堂氣氛協(xié)調、與有聲語言協(xié)調、各種非語言行為協(xié)調)的原則。唯有這樣,課堂才豐富而不乏真實,生動而自然。體態(tài)語言藝術的運用切忌過于做作、花哨、頻繁,運用不當反而適得其反,教師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應在實踐中不斷的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