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梅
(山東大學(xué)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明正嘉年間青島即墨詩人藍田交游考
韓 梅
(山東大學(xué)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100)
藍田是明正嘉年間青島即墨著名詩人,受明代結(jié)社風(fēng)氣的影響,他先后參加了楊慎發(fā)起的麗澤詩社與馮裕等人組織的海岱詩社,與楊慎、馮裕等詩社成員交游唱和,還與邊貢等師友及胡纘宗、王獻等各級地方官員交游。在明中葉詩歌復(fù)古風(fēng)潮席卷詩壇的背景下,考察藍田的結(jié)社交游活動,既可從中窺見其詩歌創(chuàng)作異于復(fù)古風(fēng)潮的淵源有自,也可藉此認(rèn)識當(dāng)時詩學(xué)觀念與創(chuàng)作的多元化及詩歌流變的復(fù)雜性。
藍田;明代;交游;楊慎
藍田(1477—1555年),字玉甫(玉父),號北泉,萊州府即墨人,明中葉山東著名詩人。弘治五年(1492年)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官至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后因彈劾禮部尚書席書、給事中陳洸等權(quán)臣,被羅織罪名,遭貶罷歸。藍田著述等身,《藍侍御集》、《北泉草堂詩集》與《北泉文集》,皆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交游也頗為廣闊,“從師于李西涯東陽、楊邃菴一清、楊石齋廷和,取友于楊升菴慎、劉松石天和、張伎陵鳳翔”①。茲據(jù)藍田的作品,對藍田交游對象中那些可知而有聞?wù)咭灰豢际?以期有助于對藍田及其詩歌的進一步研究。
正德元年(1506年),楊慎“與同鄉(xiāng)士馮馴、石天柱、夏邦謨、劉景宇、程啟充為麗澤會,即墨藍田,永昌張含結(jié)社唱和”[1]。
麗澤詩社的唱和活動,已不可詳考。據(jù)現(xiàn)有資料,結(jié)社之時,麗澤詩社的八位成員皆沒有功名,他們作詩論文,互相砥礪,促進了應(yīng)舉能力及詩藝的提高,張含正德二年(1507年)中舉人,石天柱、夏邦謨、馮馴、程啟充于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楊慎、劉景宇于正德六年(1511年)中進士,他們逐漸成為當(dāng)時政壇與詩壇的新生力量。在麗澤詩社中,藍田與楊慎、張含的交游較為深篤。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年)殿試第一名。嘉靖三年(1524年),因上疏議大禮,兩被廷杖,以翰林修纂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在云南期間,他博覽群書,精研文史諸學(xué),著作達四百余種,為明代學(xué)術(shù)大家,對晚明及清代學(xué)風(fēng)和文學(xué)的發(fā)展,具有相當(dāng)大的影響。在藍田交往圈子中,楊慎是當(dāng)時及后世影響最大的名家。
藍田與楊慎的交往,有父輩之誼的基礎(chǔ)。弘治十六年(1503年),藍章升太仆寺少卿,來到京城,自此到正德元年(1506年),有四年的時間,藍田常在京奉侍。同一時期,楊慎及其父楊廷和也在京師。梁招孟《東歸唱和集序》云:“三公子皆事其三大人于燕京。其三大人也,俱以文章斐靈、梗概宣洽、道德契符同朝,稱三君子交。三公子年相次,讀父書,稟父風(fēng),敦父誼,而相善如之。后先舉孝廉,楊用修、劉子靜獲雋南宮,藍玉甫下第東歸,兩進士送之柳郊,為竟夕飲,贈答以詩,一夜遂成百首,藍公子拾之綴于奚囊。”[2]10三公子是指藍田、楊慎、劉澄甫,三大人則是分別指三公子之父藍章、楊廷和、劉鈁。三大人同朝為官,為君子之交,三公子也相知相善,所以楊慎結(jié)社麗澤之時,藍田也參與其中。正德三年(1508年),藍田六赴春闈不第,即將東歸,楊慎、劉澄甫為其餞行,贈答以詩,相互倡和。楊慎《送東厓先生玉父東歸》曰:“千里相思袂欲分,定知別后賦停云??琢謿w去春初暮,蕭寺相過日未曛。靈鳳昔曾占快覩,人龍今又惜離群。遙知渺杳孤舟路,南浦微波起縠紋。”藍田《次韻留別》曰:“握手旗亭坐午林,野人離思暫消沉。他時月屋應(yīng)勞夢,何處詩壇更賞音!斗酒半醺憐獨醒,猗蘭一曲憶同心。片帆歸去華樓麓,忍聽鶯聲春已深?!薄稏|歸倡和》中楊慎的三十四首詩歌不見于今通行八十一卷本的《升庵集》,劉澄甫的三十二首詩也不見于《海岱會集》,所以《東歸倡和》作為麗澤詩社唱和的只鱗片羽,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麗澤詩社的活動,也有助于我們了解楊慎、劉澄甫兩人的早期創(chuàng)作。
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藍田七次上疏,被廷杖殆死。楊慎也遭遇兩次廷杖,并被謫滇南。從此兩人天各一方,雖天南海北,交通不便,往來漸少,但他們?nèi)匀挥袝磐鶃怼<尉付?1543年),藍田作《答楊升庵》,信中說:“一別二十余年,相望一萬余里,賤子放逐東海,而吾兄留滯滇南。云泥懸隔,無握手之期,每念及,輒數(shù)夕不寐,計吾兄亦同此懷也?!锩锨?賤子繼室又棄世,衰殘之年,復(fù)作鰥居,家務(wù)又縈心曲,不知造物之于賤子何若是其酷也?!盵3]358訴思念之情,敘家常話題。楊慎《寄藍玉父》曰:“四海風(fēng)紀(jì)藍御史,廿載逃名即墨城。青冥鴻飛日月白,紫淵龍臥波濤清。晴窗香蕓拂蟫蠹,春谷喬木歌嚶鳴??偨菤g游忽衰老,握鏡愁看華發(fā)生?!?此外,藍田《題畫貓次楊升庵韻》、《題畫次楊升庵韻》等詩篇見證了他們之間從總角到華發(fā)的友誼。
張含(1480—1567年),字愈光,號禺山,又號半谷,永昌人,“楊門六子”之一。正德二年(1507年)舉人,七試春闈不中,最后一次參加科考是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未到京而返,居于永昌,專心于詩文創(chuàng)作。著有《張愈光詩文選》八卷。
藍田與張含的交往,也有父輩的關(guān)系因素在內(nèi)。張志淳(1457—1538年),張含之父,字進之,號南園野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是藍田之父藍章同年。藍田《送永昌張氏伯仲下第南歸序》曰“南園公,某家司寇公同年友也,視某猶子也,必有教以教子也者矣”,又曰“司徒南園公之伯子曰愈光,仲子曰愈乎。愈光少時,以豪俠聞于滇南,及壯,奉太夫人來京,侍公于宦邸,乃折節(jié)讀書,從諸老先生游,為文賦詩,以秦漢自期許,視南北朝以下漠如也”[3]356,可見兩家關(guān)系密切。張含有《答北泉藍玉甫侍御次韻》一詩,詩曰:“獨鶴風(fēng)神老鳳身,貞松古柏迸龍鱗。遙遙江海音塵隔,滾滾煙云變態(tài)新。一疏早囊輝兩觀,千年青史照孤臣。歌傳謝傅山中妓,桃詠劉郎觀里香?!睆脑娨鈦砜?此詩作于“大禮議”事件之后,是與藍田的倡和之作。楊慎評此詩曰:“為知己之作,自爾超卓,古之杜于李、元于白亦然”[4],確為的評。
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云:“嘉靖乙未、丙申間,(陳)經(jīng)以禮部侍郎丁憂里居,(藍)田除名閑住,淵甫未仕,存禮等五人并致仕,乃結(jié)詩社于北郭禪林?!盵5]215另據(jù)馮?!堕L至日海岱會集序》:“嘉靖乙未,日南至,于是石子、藍子、二劉子、黃子、楊子、馮子七子者相與會,尋詩盟也。”[5]217由此看來,海岱詩社正式成立的時間是嘉靖乙未年的“長至日”, 即嘉靖十四年(1535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九日。海岱詩社的成員共有八人,分別是石存禮、馮裕、劉澄甫、劉淵甫、黃卿、楊應(yīng)奎、藍田與后來加入的陳經(jīng)。
海岱詩社中,與藍田交往最密切的當(dāng)屬劉澄甫。
劉澄甫(1482—1546年),字子靜,號山泉,青州壽光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參議。因懲治貪官污吏,不畏權(quán)貴,得罪朝廷要員,遂回鄉(xiāng),居青州城南花林疃。著有《山泉集》。據(jù)前文所引《東歸唱和集序》,劉澄甫和藍田早在京城時期就相識相知并詩文唱和。如《東歸倡和》中收錄的《奉餞玉父老兄》其二曰:“別意彷徨酒半酣,花塵吹鬢影毿毿。論心鮑尗今猶幾,屈指楊雄去已三。吐鳳夢回驚夜蝶,凌云賦就起春蠶。孤煙遠樹燕山暮,抆淚西東兩不堪?!焙髞?藍田把長女嫁給劉澄甫之子劉士云,兩家結(jié)為兒女親家,交往更為密切。所以在藍田的詩作中,涉及劉澄甫的有《宿甕山寺次劉子靜韻》、《再步子靜韻二首》等幾十首詩。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月,劉澄甫從青州來游覽嶗山,藍田盛情接待并陪游嶗山諸峰,劉澄甫作《游華樓山》詩二首,藍田命人將詩文刻石立于嶗山華樓宮前,刻石至今仍在,成為他們友誼的見證。
馮裕(1479—1545年),字伯順,號閭山,青州臨朐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官至知府,貴州按察副使。嘉靖十三年(1534年),因不肯俯仰于人,浩然而歸,居青州城里。著有《方伯集》。藍田詩文集中關(guān)于馮裕的記載有《次馮閭山》(二首)、《題閭山畫扇》、《題畫牛次閭山韻》(三首),還有書信《求研石于馮閭山》一封。藍田《次馮閭山》(其一):“耿耿寒燈伴獨居,挑燈重讀寄來書。幾回欲寄相思字,倚遍欄干思有余?!弊掷镄虚g流露出深厚的友情。馮裕僅有《秋日有懷藍北泉》一詩,詩曰:“昔年騘馬過,山郭有光輝。對酒邀明月,尋詩歷翠微。夜深還共坐,春到便言歸。好謝南征雁,銜書向北飛?!?/p>
陳經(jīng)(1482—1549年),字伯常,號東渚,益都城里人。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陳經(jīng)剛直清廉,有古人之風(fēng)。結(jié)社海岱之時,陳經(jīng)丁憂在家,因而得以參加詩社的活動。陳經(jīng)有《秋日有懷藍北泉》:“仙境懸東海,高人憶北泉。地鄰蓬萊島,宅近蜃樓煙。秋水蒹葭遠,霜空鴻雁偏。乘槎會何日,藉草一談玄?!迸c馮裕所作的詩題相同,當(dāng)是海岱詩社集會之時懷念藍田之作。
除了上文所講藍田與麗澤詩社、海岱詩社成員的交游外,藍田還有很多的交友對象,茲擇其重要者考述如下:
楊一清(1454—1530年),字應(yīng)寧,號邃庵,又號石淙,云南安寧人。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曾任陜西按察副使兼督學(xué)。弘治十五年(1502年),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陜西馬政,后又總制三鎮(zhèn)(延綏、寧夏、甘肅)軍務(wù),抵御外侮,頗有功績,累遷太子太師。著有《石淙詩稿》。藍田有《恭送楊邃庵少傅節(jié)制三秦》、《贈楊邃庵少傅節(jié)制三秦用邊華泉太常韻二首》,皆是嘉靖三年(1524年)楊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制陜西三邊軍務(wù)之時所作。藍田另有《代王虎骨上石淙書》。
郭東山(1470—1530年),字魯瞻,號石崖,萊州掖縣人,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初授山陰知縣,官至四川右參政。郭魯瞻持法廉平,曾為瑾黨構(gòu)陷,逮下詔獄。晚年家居,與毛紀(jì)等人結(jié)成“五老忘形會”,經(jīng)常在野外飲酒賦詩,寄情山林。有《石崖集》。藍田與郭東山為同年舉人,其《送郭魯瞻年丈尹山陰》云:“魯瞻別我去,沖風(fēng)度浙東。照看扶桑日,夕望會稽峰。大禹知已遠,神氣猶郁蔥。遺民在山下,讀書而力農(nóng)。君子佩墨綬,種花理絲洞。政清訟自息,陶然遠古風(fēng)。春日蘭亭飲,夜色鏡湖中。悠悠千載后,尋我王賀蹤。逸興得佳句,寄以慰吾衷?!碑?dāng)是郭東山去山陰任職時所作?!都墓斦巴辍吩?“杏花欲放東風(fēng)暖,黃鳥不鳴春意閑。寥落無人共杯酒,舉頭西望大伾山?!贝髞缮皆诤幽峡?h城東,此首詩當(dāng)是藍田在郭東山任職??h時所作。
邊貢(1476—1532年),字庭實,號華泉子,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進士,官至太常丞。邊貢以詩著稱于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并稱“弘治四杰”,后來與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并稱為明代文學(xué)“前七子”。楊還吉《重校藍北泉先生詩集序》稱藍田致仕后“與濟南邊華泉、青土劉山泉及同里載軒子,唱酬無虛日”[2]12,藍田《次華泉韻集古二首》(其一)云:“酒醒重讀寄來詩,思卻千思與萬思。前日紅顏今日老,幾將天外數(shù)歸思?!?/p>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號浚川,潞州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曾任兵科給事中等職,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文有英氣,詩賦雅暢,是“前七子”之一。正德五年(1510年)冬巡按陜西,此時藍田之父藍章為巡撫陜西都御史,正在剿滅鄢本恕等人的叛亂。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藍章凱旋,王廷相作《蜀漢寇平贈蘭中丞凱還》以賀之。詩云:“天南喜下班師詔,漢水梁山絕寇氛。八陣已閑丞相壘,三秦終倚破羌軍。從來才調(diào)先謀國,今日朝廷更右文。胡虜臨邊須藉手,汾陽應(yīng)見累高勛?!盵6]藍田與王廷相的書信有兩封,一是《答浚川書》,二為《謝浚川寄詩》?!洞鹂4〞吩?“奉別后,痰疾大作,不知公留滯少華之麓,及驛丞回,乃辱寄聲存問,……又辱使來出示雅什,再拜只領(lǐng),挑燈夜讀,頓覺頭目清爽?!盵7] 285《謝浚川寄詩》曰:“正爾耿耿,忽辱來使,賜手教,并雅什盈卷。再拜捧讀,感慰無已。公之《春興》何減少陵《秋興》,《短歌行》、《白頭吟》亦漢魏間語?!盵7] 287可見兩人常在書信中探討詩歌,藍田更是對王廷相的詩歌給予很高的評價。
陳沂(1469—1538年),字宗魯,后改魯南,號石亭,因好蘇氏學(xué),又號小坡,浙江鄞縣人,家住南京。正德十三年(1518年)進士。嘉靖年間,出任江西參議,又任山東參政。善詩工畫,早年與顧璘、王韋稱為“金陵三俊”,后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邊貢等人并稱“十才子”,著有《遂初齋集》。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月二十有二日,陳沂與藍田、藍因、藍囦同游嶗山,山游凡五日,“所得詩二十余首”[8],藍田則有《同陳石亭太史游鶴山洞次韻》、《次石亭韻》等詩與陳沂唱和,其《和石亭見訪韻》曰:“石亭學(xué)士來青州,我有斗酒與婦謀。云起巨峰堪采藥,潮平竹島好乘舟。共追太白餐金液,曾識安期賦遠游。弱水誰云三萬里,東瞻咫尺是瀛丘?!?《朱升之先生撰北泉草堂記》后附陳沂的一首詩,無詩題,詩曰:“山下清泉北郭流,功成于此筑菟裘。池荒兩岸芙蓉老,原迥一亭楓葉秋。司寇遺蹤誰復(fù)繼,繡衣新構(gòu)我來游。君家慶澤從來遠,豈用重為孫子謀?!碑?dāng)是陳沂來即墨時所作。①
從藍田詩歌及文集中的贈答序文中,可以看出藍田與各級官員過從甚密,在藍田所交游的各級官員中,比較密切的考述如下:
喬宇(1457—1524年),字希大,號白巖,山西樂平人。與藍田之父同為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官至兵部尚書,參贊機務(wù)。因平息寧王朱宸濠謀反有功,加太子太保、少保。世宗即位,召為吏部尚書。大禮議起,因忤帝意,遂于嘉靖三年(1524年)致仕。他詩文雄雋,通篆籀,著有《喬莊簡公集》。藍田有《送太常喬先生代祀序》、《求壽文與白巖書》二文,也有《次喬白巖村居韻》等唱和之作,如其《東岡草堂次喬太宰白巖先生韻》(其一)曰:“東岡丈人北海宗,歸田解佩閑雙龍。三間茅屋月皎皎,一篙野水煙重重。滿徑花開笑殘醉,何處鷗來傍短筇。山中逐客夢李白,孤舟雪夜定爾從?!?/p>
胡纘宗(1480—1560年),字世甫,原字孝思,號可泉,別號鳥鼠山人,陜西秦安縣(今甘肅天水)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官至巡撫。有《鳥鼠山人集》等著作傳世。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胡纘宗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在山東任職兩年有余。嘉靖十七年(1538年)二月,胡纘宗上疏開挖膠萊新河,朝廷準(zhǔn)其疏。藍田當(dāng)是因開挖膠萊運河之事與胡纘宗有了較多交往,他為胡纘宗寫了《題胡可泉樂府》與《書東巡十韻后》,藍田稱贊胡纘宗的詩“有風(fēng)雅之遺音焉,可以傳矣”[7]272。
王獻(1487—1547年),字帷臣,自號南灃。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與藍田是同科。嘉靖十四年(1535年),王獻出任山東巡按副使巡察海道,提出疏通馬濠至麻灣的海道。為此,他咨詢過藍田的建議,獲得藍田及地方士紳的支持。藍田《馬濠宴集呈王南灃臺長》曰:“多情折簡能招我,尊酒論文似夢中。”嘉靖十六年(1537年)王獻率領(lǐng)民眾成功開挖馬濠運河,藍田欣喜摯友的成功,題寫碑文《新開膠州馬濠記》。當(dāng)王獻調(diào)離之時,藍田作《送大方伯南灃王老先生大人帳詞》,稱贊他“訪海運之舊跡,浚膠萊之新河,通賈通漕,足兵足食,聲譽上達于當(dāng)寧,綸綍下頒于外臺,人望甚隆”[7]258。
綜上,通過對藍田交游對象的簡要考述,從中可以看出藍田交游的基本情況,這對我們了解藍田本人及其創(chuàng)作大有裨益。藍田生活的時代正是“前七子”倡言復(fù)古、天下巍然向風(fēng)的時期,藍田交游的詩人既有邊貢、王廷相等“前七子”,也有與詩壇的復(fù)古思潮異趣的楊慎、劉澄甫、陳沂、馮裕等詩人。以楊慎為核心的麗澤成員倡導(dǎo)學(xué)習(xí)六朝初唐詩,形成隱然獨立于“前七子”之外的新詩派,馮裕等海岱詩社成員對景言情,即事屬辭,抒寫自我的真感情,創(chuàng)作出“質(zhì)而葩,逸而典,清新而暢,不矯不艷,異乎今君子詩”[5]216的詩歌。從藍田所交游的對象,可以窺見藍田清麗疏朗詩風(fēng)的淵源有自,以及當(dāng)時詩壇主流復(fù)古派和海岱詩風(fēng)共存而非截然分開的狀態(tài),有助于了解在復(fù)古詩潮風(fēng)行天下的表象下,詩歌流變的豐富性與復(fù)雜性。李開先《墓志銘》中說藍田罷歸后“口談不及官事,足跡不入公門,縉紳有造訪其廬者,懇請始出一見”①,而藍田與胡纘宗、王獻等官吏的交游,則讓人覺得李開先的評判并非全部事實,而這對我們了解藍田乃至明代士紳家居后的社會活動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注釋:
① 見藍潤《余澤錄卷三》清順治十六年刻本。
[1] 簡紹芳.贈光祿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楊慎年譜[M]//王仲鏞.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92.
[2] 肖冰.藍田詩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2.
[3] 藍田.北泉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4] 張含.張愈光詩文選[M]//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4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405.
[5] 馮琦.海岱會集[M]//山東文獻集成第3輯第38冊.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10.
[6] 葛榮晉.王廷相生平學(xué)術(shù)編年[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22.
[7] 藍田.藍侍御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8] 陳沂.鰲山記[M]//林溥.即墨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811.
OntheRelationshipofLanTianandHisFriends
HAN Mei
(CollegeofLiterature,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China)
Lan Tian was a famous poet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He had a broad circle of acquaintances, including Yang Shen, Feng Yu and other poets and officials. The description of Lan Tians relationship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Lan Tian and his poetry better.
Lan Tian; Ming Dynasty; friendship;Yang Shen
I206.2
A
1673-5595(2013)06-0073-04
2012-10-08
山東大學(xué)研究生自主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yzc09033)
韓 梅(1969-),女,山東齊河人,山東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中國海洋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講師,主要從事明清詩歌與文化研究。
[責(zé)任編輯夏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