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文炯
根據國發(fā)[1998]44號文件精神,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以下簡稱“職工醫(yī)?!保┙€人賬戶,由參保者個人繳費全部和用人單位繳費的一部分(30%左右),加上投資回報而形成。其目的是為個人積累一定的資金,以應付醫(yī)療費用(個人承擔部分)支付需要。從產權關系看,這筆費用屬于參保者個人所有,可以結轉使用和繼承,社會醫(yī)療保險部門為其代管,只要符合相應條件,參保者就可以使用。
從這幾年的實踐看,部分個人賬戶基金出現較多結余。這部分參保者往往是未患大病者,但他們有門診醫(yī)療服務需求,因而門診統籌(即門診費用被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圍)在各地逐步實施。在這樣的背景下,用個人賬戶的結余資金去為自己繳納參加門診統籌的醫(yī)療保險費,是合情合理的:其一,與個人賬戶資金目的一致;其二,資金產權屬于參保者個人。
但是,個人賬戶的結余資金絕不可以被“平調”,即把所有個人賬戶中的結余資金全部納入統籌基金,用于門診費用。如果這樣做,那就是侵犯了個人賬戶結余者的權利。
當然,如果在建立門診統籌后,縮小個人賬戶規(guī)模,甚至取消個人賬戶,都是可能實施的新政策(需要充分論證)。但是,這里首先明確一個問題:職工醫(yī)保是否繼續(xù)采用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模式?如果改變這一籌資模式,比如,改用完全意義上的現收現付制,則個人賬戶就不存在了。如果繼續(xù)采用統賬結合的模式,則需要考慮是否繼續(xù)堅持個人賬戶的縱向積累原則,如果是,則個人賬戶應當按照現行辦法繼續(xù)執(zhí)行下去;如果不是,則可以討論個人賬戶資金使用范圍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