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阜民
(中國海洋大學 法政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海權視野的中國刑事管轄權制度適應性建構*
于阜民
(中國海洋大學 法政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多國派亞丁灣護航編隊阻止海盜活動而績效不佳,重要原因是:既沒有受理海盜案件的國際特別刑事法庭;國際刑事法院亦不受理海盜案件;我國《刑法》沒規(guī)定海盜犯罪,對海盜國際犯罪的司法管轄權難能實現(xiàn)。我國的刑事司法管轄權制度面對東海、南海,經(jīng)由馬六甲海峽跨印度洋水域的海盜、毒品、走私、恐怖活動等國際犯罪、跨國犯罪,凸顯適應性疲弱。在國際法場合,就跨國犯罪/國際犯罪案件行使刑事管轄權,具有彰顯國家主權、海洋權益的“證據(jù)保全”的重要意義。且應對日本、南海周邊挑起海權爭端國家“依法維權”情勢,當適時修改我國《刑法》,與國際刑法相銜接;促進聯(lián)合國反海盜國際特別刑事法庭建設;推動國際刑事法院改革,建立懲治國際犯罪長效機制等舉措皆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刑事管轄權;反海盜特別法庭;國際刑事法院
一國司法機關在其領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乃至作為國際航運通道的公海水域,依據(jù)有關國際公約和國內(nèi)法行使刑事司法管轄權是為國家主權派生的正當行為。一國法院就跨國犯罪、國際犯罪案件做出的判決,在國際法場合具有彰顯國家主權、海洋權益的證據(jù)效力。近年來,日本出臺《海上保安廳法修正案》,南海周邊某些蓄意與我國挑起海島主權、海洋權益爭端的國家頻繁出臺、修改海權法律,推行“依法維權”;國際社會仍面臨索馬里海盜對國際航運安全的挑戰(zhàn);我國東海、南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經(jīng)由馬六甲海峽跨印度洋的公海水域上,走私毒品、妨害國家貨幣罪(counterfeiting)*妨害國家貨幣罪,張智輝書中首次譯counterfeiting為“妨害國家貨幣罪”。詳見《國際刑法通論》(第三版)。[1](P253-254)海盜、恐怖活動等國際犯罪、跨國犯罪頻發(fā)??剂繃H刑事司法制度之績效,考查、改善我國刑事司法管轄權制度在懲治跨國犯罪、具有涉外因素犯罪場合的適應性建構具有現(xiàn)實意義。
近20年來亞丁灣、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上當代海盜活動猖獗,而引發(fā)筆者關于國際犯罪與國際刑事司法制度績效的思考。
(一)亞丁灣/馬六甲海峽/南海航運安全與我國核心利益
2006年全世界新聞媒體報道的海盜事件至少234起;2007年至少發(fā)生264起,其中東非水域(包括亞丁灣)60起,馬六甲海峽12起;其中劫持船員292人次,人身傷害35人次,殺死船員5人,導致船員失蹤3人。這些還僅僅是向國際海事局報案的數(shù)據(jù),有學者估計這僅僅為實際發(fā)生案件數(shù)量的約五分之一。2008年11月15日,膽大妄為的索馬里海盜甚至在溝通亞太地區(qū)與歐洲、北大西洋的重要國際航運水域——肯尼亞東面的印度洋上武裝劫持了以沙特為船旗國的巨型油輪天狼星號(排水量31.8萬噸,總價值2億美元)。[2]又據(jù)國際海事局統(tǒng)計,僅2010年,索馬里海盜劫持船舶共49艘(占全球被劫船舶總數(shù)的92%),劫持人質(zhì)1016人次;截至2010年底,仍有28艘船只以及638名人質(zhì)被索馬里海盜扣押。2011年前3個月里,索馬里海盜登船劫持了三艘巨型貨輪。這些海盜備有快艇、肩扛式導彈等現(xiàn)代武器,多采取劫持船只索取巨額贖金的方式,這就是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海盜。索馬里內(nèi)戰(zhàn)面前趨于緩和,但是索馬里海盜2012年仍然劫持商船47艘,活動在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國際航運水道的當代海盜仍然保持嚴密的組織、擁有現(xiàn)代化武器裝備,海盜活動猖獗局面遠沒有根本好轉。
國際海事組織估計,當代海盜近年來平均每年在全球范圍內(nèi)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高達250億美元。上溯19世紀至今,從中國南海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到馬六甲海峽,跨印度洋到亞丁灣抑或波斯灣海域,這條傳統(tǒng)的國際航運水道,歷來是海盜、販毒、恐怖主義等當代國際犯罪最為活躍區(qū)域。我國目前有80%以上的石油是從中東進口,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對中國來說,南海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到馬六甲海峽,跨印度洋到亞丁灣抑或波斯灣的航線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生命線”,海上航運的安全關系中國核心利益。
(二)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議與多國海軍亞丁灣護航
亞丁灣是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太平洋的最便捷航運水道,該國際水道毗鄰索馬里領海,在公海上作案的當代海盜一旦發(fā)現(xiàn)執(zhí)行護航任務的軍艦前來抓捕,立刻遁入索馬里領海,外國軍艦顧慮侵犯索馬里國家主權每每在其領海外緣停止追捕,于是索馬里海盜劫持商船事件愈演愈烈。鑒于當代海盜猖獗的嚴峻情勢,聯(lián)合國安理會僅在2008年里就針對亞丁灣海域海盜活動事態(tài),先后做出10項決議(占這一年決議總量的六分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1816號決議,為國際社會采取協(xié)調(diào)行動應對索馬里、亞丁灣水域海盜鋪平了道路,且為國際刑法實質(zhì)內(nèi)容的豐富和發(fā)展。
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于2008年6月2日通過1816號決議,授權外國軍隊在索馬里政府同意下,主動到索馬里海域為國際航運護航并打擊海盜。[3]第1816號決議的第7段是為核心內(nèi)容。其中明確規(guī)定:任何其他國家在2008年6月2日決議通過以后的6個月內(nèi),都可以在與索馬里過渡聯(lián)邦政府合作來打擊索馬里海盜。這些國家參與打擊海盜的方式,既包括:進入索馬里領海,以制止海盜及海上武裝搶劫行為。還包括:在索馬里領海內(nèi),以制止海盜及武裝搶劫行為。這是國際社會在打擊海盜問題上破天荒地達成一致:授權有關國家(有條件地)進入一國領海運用武力保護商船。對各國海軍來說誠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清剿海盜抑或錘煉、展示本國海軍之實力。俄羅斯搶先派出“無畏號”導彈驅(qū)逐艦進入索馬里海域,擊潰若干海盜船,而贏得國際社會好評。歐盟宣布成立歐盟保安艦隊。美國為了打擊索馬里海盜曾經(jīng)派出航空母艦游弋東非印度洋海面,但是在索馬里海盜變化多端的“麻雀戰(zhàn)”面前并沒有發(fā)揮出很大優(yōu)勢。印度海軍隨即涉足亞丁灣。中國海軍在安理會第1851號決議(2008年12月16日)之后開始行動,至今已經(jīng)陸續(xù)派出14批護航編隊在該水域執(zhí)行護航任務。日本趁機突破“不派作戰(zhàn)部隊”的和平憲法限制,派遣海軍進入亞丁灣、索馬里水域。
(三)多國海軍亞丁灣護航與國際刑事司法制度缺憾
公眾且注意到,法國、俄羅斯、中國等多數(shù)國家海軍通常對海盜鳴槍示警、施放“震蕩彈”、向海盜船附近水面開炮以掀起巨浪等手段驅(qū)趕海盜船退卻則止,而不是努力抓捕海盜。即令抓住海盜嫌犯,也未見將嫌犯送交國際刑事法院(法庭)審判,亦未見將海盜嫌犯移交本國司法機關審理,已經(jīng)捉住海盜嫌犯又放走了事。5年來,我國先后派出14批海軍護航編隊,此期間卻仍有我國商船連續(xù)遭遇海盜襲擊、劫持。然而,美國、韓國的海軍卻致力抓捕海盜嫌犯,即交由本國法院審判,判決罪名成立則送本國監(jiān)獄服刑。比對兩種護航方式之績效,美國、韓國過往印度洋水域商船數(shù)量龐大,但是遭遇海盜劫持的比例卻最低。從全球海上通道安全形勢看,當代海盜、販毒、海上恐怖主義等國際犯罪案件頻發(fā)的局面沒有根本好轉。筆者認為,國際社會對海盜犯罪打擊不力的重要原因在于國際刑事司法制度層面的結構性缺失抑或現(xiàn)行制度、規(guī)范的功能性乏力,諸如:
其一,針對殃及國際社會的罪行組建國際特別刑事法庭進行直接審理已經(jīng)在二戰(zhàn)后的當代國際社會形成慣例。然而,聯(lián)合國至今尚未就審理亞丁灣、馬六甲海峽乃至南中國海上的海盜案件組建國際特別刑事法庭。即令有關國家海軍依據(jù)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議捉住海盜嫌犯,也不能送交國際司法機構處理,因而多國海軍護航編隊通常怠于抓捕海盜,抑或抓住海盜嫌犯后又放走了事。
其二,《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是當代國際社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包含懲治海盜犯罪的國際刑法規(guī)范、制度條款的國際公約。然而,其中有關懲治海盜犯罪的國際刑法實體法條款顯然不能適應審判當代海盜的需要,檢察官控告當代海盜嫌犯時舉證困難,欲證明海盜犯罪既遂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三,依據(jù)《國際刑事法院規(guī)約》規(guī)定,常設國際刑事法院對國際犯罪案件管轄、受理范圍僅限于戰(zhàn)爭罪、反人類罪等四種“核心罪行”,當代海盜、販毒、海上恐怖主義等頻發(fā)國際犯罪不在其管轄范圍,即國際社會懲治當代頻發(fā)國際犯罪的長效刑事司法制度缺失。
檢討近10年來國際社會懲治索馬里海盜行動中凸顯的國際刑事司法制度之缺憾,促進聯(lián)合國反海盜國際特別刑事法庭建設,推動國際刑事法院改革,建立懲治國際犯罪長效機制,是為當今世界國際刑法學人面臨的重要課題。而且,以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改善我國刑事管轄權法律制度之適應性為直接標的的學術研究之價值追求與國際刑法、國際刑事司法制度的進步是相輔相成、同步前行的。
(一)中國與反海盜國際特別刑事法庭建設
聯(lián)合國安理會在關于索馬里海盜問題的第1816(2008)號決議中,不僅原則上呼吁聯(lián)合國成員國“制止海盜和海上武裝搶劫行為”,且重申關于制止海盜行為的國際法相關規(guī)定,要求各國采取行為,“包括但不限于登臨、搜查和扣留從事或涉嫌從事海盜行為的船只,并逮捕(apprehending)海盜犯罪嫌疑人,進而就該等犯罪嫌疑人提起刑事起訴(prosecuted)。這是國際法上普遍管轄權的基本內(nèi)容。并且,針對海盜國際罪行,《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05條規(guī)定:“在公海上,或在任何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任何其他地方,每個國家均可扣押海盜船舶或飛機或為海盜所奪取并在海盜控制下的船舶或飛機,和逮捕船上或機上人員并扣押船上或機上財物??垩簢姆ㄔ嚎膳卸☉幍男塘P,并可決定對船舶、飛機或財產(chǎn)所應采取的行動,但受善意第三者的權利的限制?!逼涞?07條規(guī)定:“由于發(fā)生海盜行為而有權進行扣押的船舶和飛機由于發(fā)生海盜行為而進行的扣押,只可由軍艦、軍用飛機或其他有清楚標志可以識別的為政府服務并經(jīng)授權扣押的船舶或飛機實施?!贝逗1I嫌犯交付法庭審判是為有效懲治海盜罪行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由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對國際犯罪行使刑事管轄權而逮捕、審判嫌犯的方式,則為“直接審理”。直接審理國際犯罪嫌犯的常設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只有一個,即設立在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然而,依據(jù)《國際刑事法院規(guī)約》規(guī)定,常設國際刑事法院對國際犯罪案件管轄、受理范圍僅限于種族滅絕罪、戰(zhàn)爭罪、侵略罪、反人類罪(危害人類罪),等四種“核心罪行”,[4](P198-199)海盜國際犯罪不在其管轄范圍。除國際刑事法院外,直接審理國際犯罪嫌犯的非常設刑事司法機構即國際特別刑事法庭,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國際社會還沒有設立能夠直接審理海盜犯罪案件的國際特別刑事法庭。于是,俄羅斯、法國、中國等多數(shù)國家的海軍并非致力于抓捕海盜嫌犯,通常是鳴槍、鳴炮示警,威嚇海盜退卻為止,甚至捉到海盜后不經(jīng)審判徑直釋放??梢?,針對當代海盜犯罪設立國際特別刑事法庭之必要性。
我國學者自2009年開始陸續(xù)撰寫文指出“ 國際刑法,各國國內(nèi)刑法上的規(guī)范缺失、相互接軌不暢問題”亟待解決,進而提出:“建議國際社會組建海盜犯罪特別國際刑事法庭,直接受理對海盜嫌犯的起訴”的觀點。[5]聯(lián)合國安理會2011年“4月27日就索馬里海盜問題召開會議并一致通過決議,呼吁成員國積極考慮起訴索馬里附近海域海盜的問題,并要求潘基文秘書長就設立國家、區(qū)域或國際特別法庭處理這一問題的可能性提交報告?!笨梢姡怖頃摏Q議的實質(zhì)內(nèi)容與我國學者的2年前提出的學理建議在價值取向、制度設計上不謀而合。開展關于該國際法庭的預案研究,積極推動聯(lián)合國反海盜國際特別刑事法庭建設,具有提高我國在國際刑事司法領域的話語權、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之現(xiàn)實意義。
(二)中國與《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修訂
由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對國際犯罪行使刑事管轄權即直接審理場合,適用的刑事實體法即國際刑法。國際刑法的淵源并非法典,而是分布在諸多含有國際刑法條款的國際公約之中。關于海盜行為的國際刑法規(guī)范存在于若干國際公約之中,其中形成于當代且具有最普遍代表性的即《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稱《公約》)。就海盜國際犯罪而言,無論是直接審理抑或間接審理場合,《公約》都發(fā)揮重要作用。然而筆者以為,《公約》中關于界定海盜犯罪的刑事實體法規(guī)范已經(jīng)不合時宜。
1982年訂立的《公約》第100條重申:所有國家應盡最大可能合作,以制止在公海上或在任何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任何其他地方的海盜行為。*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1982.§100.《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于1982年第三次聯(lián)合國海洋法會議通過。現(xiàn)代國際社會在刑事司法領域普遍奉行罪行法定原則,懲治海盜的前提條件就是在成文的國際法立法文件中界定海盜犯罪并且賦予國際刑事法司法機構或有關各國對海盜犯罪的刑事管轄權。界定海盜行為為國際罪行,就是在有關國際公約中明文規(guī)定海盜行為成立犯罪的條件,《公約》(1982年)第101條規(guī)定了海盜行為成立犯罪的條件:“下列行為中的任何行為構成海盜行為:(a)私人船舶或私人飛機的船員、機組成員或乘客為私人目的,對下列對象“所從事的任何非法的暴力或扣留行為,或任何掠奪行為:(i)在公海上對另一船舶或飛機,或?qū)Α傲硪淮盎蝻w機上的人或財物;(ii)在任何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地方對船舶、飛機、人或財物;(b)明知船舶或飛機成為海盜船舶或飛機的事實,而自愿參加其活動的任何“行為;(c)教唆或故意便利(a)或(b)項所述行為的任何行為?!?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1982.§ 101.
問題是,《公約》的規(guī)定與國際社會懲治當代海盜的現(xiàn)實需要不相適應。當代海盜與20世紀上半葉以前的海盜不盡相同的主要特征是:其一,武器精良,從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步槍到肩扛式導彈,就“短促突擊”的交戰(zhàn)場合,發(fā)達國家軍隊的武器裝備與之相比較并無優(yōu)勢可言;其二,機動能力強,裝備有大馬力的母船和高速快艇,既可以長距離奔襲,又能夠短促突擊,在海盜襲擊商船的現(xiàn)場,軍艦的速度遠低于海盜的快艇;其三,先進的通訊、衛(wèi)星導航設備齊全。所以,抓捕索馬里海盜的最好時機是在海盜快艇以武力威脅、追逐商船而尚未登船的過程中,因為海盜一旦登船就會迅速地扣押人質(zhì)而使問題復雜許多,既要抓捕海盜又要保證人質(zhì)安全的目標很難實現(xiàn)。倘使在海盜追逐商船的時段抓到海盜嫌犯,檢察官如何舉證證明嫌犯搶劫商船的故意及劫持人質(zhì)行為呢?至少,在該等場合,要舉證證明海盜犯罪既遂幾乎不可能。可見面對當代海盜,國際刑事實體法規(guī)范不合時宜。扭轉這種局面的辦法唯有修改《公約》第101條,使之便于指控、認定當代海盜犯罪成立。筆者遂建議將《公約》第101條相應款項修改為:“……(b)私人船舶或私人飛機的船員、機組成員或乘客為私人目的,在公海上,攜帶武器或能夠殺傷他人的器具,連續(xù)追隨另一船舶或飛機或者連續(xù)地威脅另一船舶或飛機或船舶、飛機上的乘員的任何行為……”
如果《公約》第101條做上述修改,依據(jù)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議在亞丁灣水域巡航的各國海軍即可以在海盜快艇以武力威脅或追逐商船而尚未登船的過程中抓捕海盜,而檢察官只要舉證證明嫌犯“以武力威脅或追逐商船”,就足以支持起訴。
(三)中國與國際刑事法院改革
海牙國際刑事法院是當今世界唯一的常設國際刑事司法機構,但是依《國際刑事法院規(guī)約》(以下稱《規(guī)約》)規(guī)定,國際刑事法院對國際犯罪案件管轄、受理范圍僅限于戰(zhàn)爭罪、反人類罪等四種“核心罪行”,當代頻發(fā)的海盜、販毒、海上恐怖主義等國際犯罪都不在其管轄范圍。[6](P90-91,P94)所以,2008年6月以來,有關國家海軍即令在亞丁灣水域捉住海盜嫌犯,也無法交付常設的國際刑事法院直接審理。此外,中國、美國等若干國家至今沒有加入或批準加入《規(guī)約》,在事實上限制了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范圍。
國際刑事法院排斥當代頻發(fā)國際犯罪于管轄范圍之外是為功能性制度缺失,而為多國海軍亞丁灣護航編隊普遍怠于逮捕海盜嫌犯的重要原因。國際刑事法院應當擴大管轄范圍,受理、管轄諸如海盜、販毒、偽造貨幣、以商業(yè)規(guī)模侵犯知識產(chǎn)權等當代頻發(fā)的國際犯罪案件,以建立國際社會懲治當代頻發(fā)國際犯罪的長效機制。我國尚未加入《規(guī)約》,但是處于觀測員國地位。以國際刑事司法制度學術研究角度積極參加與國際刑事法院相關的學術活動,以我國政府關于國際刑事法院的一貫方針政策為指導推動國際刑事法院改革,將海盜等頻發(fā)的國際犯罪列入其管轄范圍而建立國際社會懲治犯罪的長效機制,這樣的努力符合建立公平、有序的國際秩序的目標,且有利于依法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國際刑事法院直接審理海盜嫌犯的法律障礙只是:尚沒有國際法文件規(guī)定海盜是為“核心罪行”。然而,某種國際罪行是否為“核心罪行”其實是歷史范疇,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根據(jù)是該等行為對國際社會造成的危害之程度。面對當代海盜對國際社會造成損害之嚴重及持續(xù)之勢頭,國際社會理應修改《規(guī)約》(1998年),確定當代海盜是為“核心罪行”,使令國際刑事法院受理、直接審理海盜等當代頻發(fā)國際犯罪案件,這樣的國際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一國刑事司法管轄權制度之績效首先得益于規(guī)范、制度體系結構的健全、完整,結構性缺憾必然導致功能匱乏;還需要與國際刑法、國際刑事司法制度銜接;且要與周邊國家刑事司法管轄制度相適應,以有效應對跨國犯罪、國際犯罪。
(一)我國刑事管轄權制度于跨國/涉外犯罪場合的適應性建構論綱
我國海監(jiān)行政執(zhí)法機關、司法機關在東海、南海我國島嶼周邊專屬經(jīng)濟區(qū)海域?qū)Χ酒贰卧熵泿拧H貿(mào)易中的侵犯知識產(chǎn)權等跨國犯罪、具有涉外因素犯罪切實、全面行使國家刑事管轄權的司法案例,在國際政治、國際法場合具有表彰我國國家主權、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證據(jù)效力。尤其是我國法院就該等犯罪案件做出的判決,且具有不可替代的“證據(jù)保全”功能。我國司法機關實現(xiàn)刑事管轄權的職能活動且是應對、反制日本出臺《海上保安廳法修正案》及南海周邊某些蓄意挑起海島主權、海權益爭端國家實行“依法維權”事態(tài)的有效法律舉措抑或現(xiàn)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如是,中國刑事司法管轄權法律制度適應性的考量,進而完善其建構皆具有緊迫的現(xiàn)實意義。
日本于2012年8月29日在參議院會議上表決通過了《海上保安廳法修正案》,據(jù)此其海上保安廳將在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上行使“逮捕權”,其用意在遏制我國海監(jiān)船釣魚島海域巡航、以及可能發(fā)生的我國民間人士“保釣”行動的立法動機。近年來,南海周邊某些蓄意與我國挑起海島主權、海洋權益爭端的國家頻繁出臺、修改與海權相關的法律。該等國家推行“依法維權”舉措與其國際政治政策密切聯(lián)系、互動,而往往以加強其國家刑事管轄權法律制度體系建構為切入點。我國領土與隔海相望國家中間海域歷來是跨國犯罪、涉外犯罪高發(fā)區(qū)域,我國司法機關與該等隔海相望國家之間發(fā)生刑事司法管轄權沖突隨時可能發(fā)生。然而,我國學界就與周邊國家刑事司法管轄權沖突問題做專題、系統(tǒng)、密集研究的成果鮮見。該等研究工作儼然是為工作量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并非本文篇幅所能及,筆者試圖在此指出之必要性及該等研究工作的要點。
一國于其領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海域的刑事管轄權首先是指本國法規(guī)定的“跨國犯罪”、“涉外犯罪”的管轄。改善我國于領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海域刑事司法管轄權法律制度的適應性是為系統(tǒng)、復雜而龐大的法治建設工程,以立法法原則及立法技術視角,該等系統(tǒng)工程應當遵循下述邏輯路線依次展開:
第一階段,梳理周邊國家其法律效力及于其主張的領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海域的刑事法、治安管理法、海事監(jiān)督管理法之中有關立案管轄、調(diào)查取證、移送管轄、司法協(xié)助、行政處罰的歸責原則、行政法責任、刑事責任的規(guī)則原則、相關罪名的罪狀、法定刑、對外國判決的承認、移送執(zhí)行等方面的規(guī)范、法律制度做全面排查、梳理分類。而著重考查日本、菲律賓、越南、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六國的有關法律制度,且收集相關判例。
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工作基礎上,就司法管轄權制度、司法協(xié)助制度、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相關罪名的成立條件、刑罰制度等方面與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制度進行比較研究,而著重考查與日本、菲律賓、越南、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六國在司法管轄權、實體法適用方面的法律沖突。且收集該等國家與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之間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司法管轄權沖突案例。
第三階段,在上述工作基礎上,以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處理法律沖突的慣例為指導,針對不同國家的立法案例,就不同層面的法律沖突問題,逐一提出現(xiàn)實可行的對策預案,進而逐一編制國別的《中國與海上鄰國司法管轄權沖突及應對預案匯編》。
第四階段,就我國與隔海相望國家司法管轄權沖突而我國立法上的盲點,以我國政府一貫奉行的外交政策、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處理法律沖突的慣例為指導,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體系框架下,提出修改我國國內(nèi)法,改善我國刑事司法管轄權制度適應性建構的學理上的建議。
(二)我國刑事司法管轄權制度于國際犯罪間接審理場合的適應性建構
我國海監(jiān)部門、司法機關在東海、南海我國島嶼周邊專屬經(jīng)濟區(qū)海域的司法活動且針對走私麻醉品及精神藥物、走私偽造的貨幣、走私武器、彈藥、核材料、國際貿(mào)易中以商業(yè)規(guī)模侵犯知識產(chǎn)權等國際犯罪。在我國行政管轄海域就國際犯罪案件行使刑事管轄權的司法案例,尤其是我國法院就該等犯罪案件做出的判決,在國際政治、海牙國際法院場合亦具有表彰我國國家主權、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證據(jù)效力和不可替代的“證據(jù)保全”意義。我國司法機關就國際犯罪實現(xiàn)刑事管轄權的職能活動且是應對、反制日本出臺<海上保安廳法修正案>及南海周邊某些蓄意挑起海島主權、海權益爭端國家實行“依法維權”事態(tài)的有效法律舉措抑或現(xiàn)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如是,中國刑事司法管轄權法律制度于國際犯罪場合績效、適應性的考量,進而完善其建構亦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日本、美國關于在其管轄水域發(fā)生的國際罪行行使管轄權的理論成熟,依其國內(nèi)法例和司法機構審理國際犯罪嫌犯的法律規(guī)范、制度完備。韓國、美國司法當局2012年以來依據(jù)國際公約及其國內(nèi)法,于其國內(nèi)法院審理索馬里海盜案件,做出三個判例。我國領土與隔海相望國家中間海域是溝通亞太區(qū)域、印度洋及南亞區(qū)域、中東及地中海、歐洲及北大西洋區(qū)域的重要國際水道,而為當代國際犯罪頻發(fā)、高發(fā)區(qū)域,改善我國刑事司法管轄權制度于我國領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海域懲治國際犯罪之適應性建構,以有效行使國家對國際犯罪的司法管轄權,積累關于國際犯罪案件的我國法院判例,是為維護我國海島主權、海洋權益的法律手段和應對性措施。
1、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關于國際犯罪的普遍管轄權暨國際犯罪的間接審理?!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修訂。下稱《刑法》)在總則、第9條就我國《刑法》于國際犯罪場合行使管轄權之效力范圍規(guī)定:“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guī)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nèi)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睋?jù)此,鑒于中國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含有國際犯罪條款的國際公約中承擔的國際義務,中國司法機關得以對當代頻發(fā)的海盜、毒品犯罪、妨害國家貨幣罪、以商業(yè)規(guī)模侵犯知識產(chǎn)權等國際犯罪享有刑事管轄權(即國際刑法語境的“普遍管轄原則”)。以空間效力的視角看,我國法律規(guī)定普遍管轄權意味著我國司法機關可以依據(jù)有關國際條約之規(guī)定,在我國大陸、島嶼領?;€以往的領海、毗連區(qū),至專屬經(jīng)濟區(qū),乃至國際海峽、公海水域,對上述當代頻發(fā)國際犯罪行駛管轄權。任何國家援引國際公約,得以在公海上對涉嫌國際犯罪的外國人(或無國籍人)行使的刑事管轄權稱為普遍管轄權。
由一國司法機關對國際犯罪行使普遍管轄權而逮捕、審判嫌犯的方式,是為對國際犯罪嫌犯的“間接審理”。英國主張由英國法院審理“洛克比空難”案件嫌犯;美國當局抓捕薩達姆而交由伊拉克法院審理等當代著名的國際刑法案例是為對國際罪行實行間接審理的典型判例。見于國際社會懲治當代索馬里海盜國際犯罪的司法實踐,韓國、美國司法當局2012年以來依據(jù)國際公約及其國內(nèi)法,于其國內(nèi)法院審理索馬里海盜案件,先后做出三個判例,均屬于對國際犯罪嫌犯的間接審理。
2、我國司法機關實現(xiàn)普遍管轄權的途徑與《刑法》的修改。然而,一國司法機關對國際犯罪是否能夠?qū)崿F(xiàn)刑事司法管轄權(普遍管轄權)、對國際犯罪嫌犯進行間接審理,還取決于該國刑事司法制度能不能與國際刑法有效銜。所謂有效銜接是指:一國國內(nèi)法規(guī)定,其司法機關可以直接適用其加入的國際公約規(guī)定的犯罪罪名及其成立要件;或者,該國國內(nèi)法業(yè)已規(guī)定了與該國際犯罪相似的罪名和相適應的犯罪成立條件。我國憲法及有關法律都沒有規(guī)定我國司法機關可以直接適用國際公約中規(guī)定的某種犯罪罪名及其成立要件,所以,為了實現(xiàn)我國司法機關對若干當代頻發(fā)國際犯罪的管轄權,以修改刑法為途徑。具體地說,即增設與國際刑法相對應的罪名,或者修改已有相似罪名的成立條件使之與懲治該國際犯罪相適應。
推動修改我國《刑法》以改善我國刑事管轄權法律制度適應性的基本思路是:將在東海、南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以及亞丁灣、馬六甲海峽、跨印度洋到亞丁灣、波斯灣公海水域頻發(fā)的海盜、毒品犯罪、妨害國家貨幣罪、以商業(yè)規(guī)模侵犯知識產(chǎn)權等國際犯罪同時規(guī)定為我國刑法上的犯罪,換言之,使該等罪名同時具備國際犯罪抑或我國刑法上的犯罪兩種屬性。于是,我國司法機關得以對跨國犯罪、涉外犯罪和國際犯罪適時、有效地行使刑事司法管轄權,亦即我國刑事管轄權法律制度適應性得到提升。
運用我國法院的刑事判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彰顯國家主權。且為應對日本、南海周邊某些蓄意對我挑起海權爭端的國家“依法維權”情勢之現(xiàn)實、可行的法律舉措。(感謝中國海洋大學發(fā)展研究中心的資助(AOCOUC201002))
[1] 張智輝.國際刑法通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2] 沙特證實被海盜劫持的天狼星號油輪已獲釋[EB/OL].http://www.sina.com.cn/2009-01-10/2012-11-03.
[3] 各國借聯(lián)手清剿索馬里海盜機會爭顯海上實力[EB/OL].http://news.cctv.com/2008-12-05/2012-10-28.
[4] 林欣,李瓊英.國際刑法[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5] 于阜民.反海盜國際行動與刑事管轄權問題[N].檢察日報(理論版),2009-06-29.
[6] 張旭.國際刑法論要[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
AdaptabilityConstructionoftheLegalSystemofChineseCriminalJurisdi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eaPower
Yu Fumin
(School of Law & Politic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important reason why escort fleet, sent to the Gulf of Aden by China, failed to stop the pirates is that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criminal jurisdiction system is not strong in the face of frequent pirat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crimes.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of "safeguarding sovereignty by the law" claimed by Japanese and some countrie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hould amend criminal law code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a's criminal jurisdiction right, which is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China should also promot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ti-piracy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punishing international crimes.
criminal jurisdiction; anti-piracy tribunal;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D924
A
1672-335X(2013)05-0001-06
責任編輯:周延云
2012-10-12
于阜民(1954- ),男,吉林四平人,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刑法和國際刑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