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文廣
(西安航空學院 外語與旅游系,陜西 西安 710077)
清代王維詩歌接受中的兩個變化
元文廣
(西安航空學院 外語與旅游系,陜西 西安 710077)
文學史對王維詩歌的接受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歷史過程,不同時代對于王維詩歌有不同態(tài)度。與前人相比,清人對王維詩歌的接受出現了兩個新的變化:第一,清人擺脫了長期以來詩壇“王孟”齊名的觀點,將“孟不及王”的詩歌主張推向了一個新階段;第二,清人走出了盛唐詩歌首推李杜其次王維的觀點,提出王維與李白、杜甫鼎力三足的詩歌主張。
王維;詩歌接受;“孟不及王”
王維(1701-1761),字摩詰,河東人,開元九年進士,官止尚書右丞,人稱王右丞。王維博才多藝,精通音樂、繪畫,尤其在詩歌方面很有成就。開元、天寶年間,王維以詩歌聞名當時詩壇,有“詩天子”之稱。王維在唐代詩壇上地位很高,但這種狀況到宋代發(fā)生了變化,宋人對王維詩歌的關注遠不及唐人,并且從宋代開始論詩者多以“王孟”并稱,以“孟浩然、王摩詰詩,自李杜而下,當為第一”來定格王維。這種現狀一直持續(xù)到清代才出現新的變化。
王維詩歌在唐代倍受人們關注,這一點可以從唐詩選本和當時人們對王維的評價中得到佐證。在唐人編的唐詩選本中王維詩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人編選的唐詩選本為數不多,可供研究的大約只有5種,分別是芮挺章《國秀集》,殷璠《河岳英靈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姚合《極玄集》,韋莊《又玄集》。從以上選本的選詩情況來看,“《河岳英靈集》是明確地把王維列為第一,《中興間氣集》和《極玄集》是在實際上認可王維為第一,《國秀集》、《又玄集》列王維為第二或第三。”[1]王維詩歌不僅受到選詩家的喜愛,而且還受到文人士大夫,甚至統治階級的喜愛,如杜甫評其曰“高人王右丞”;錢起評其曰:“文宗右丞”;王昌齡評其曰:“詩天子”;代宗評其曰:“天下文宗”,由此可以看出,王維詩歌在唐代具有很高的地位。
到宋代,宋人對王維詩歌接受熱情不高,相反宋人對王維的畫顯得非常關注,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王維曾供職安祿山偽政權有很大的關系,宋人比較注重文人的人格精神,所以對王維陷賊一事頗有微詞,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向薌林文集后序》中又說:
蓋古之君子……是以大者既立,而后節(jié)概之高,語言之妙,乃有可得而言者。如其不然,則紀逡、唐林之節(jié)非不苦,王維、儲光羲之詩非不翛然清遠也,然一失身于新莽、祿山之朝,則其平生之所辛勤而僅得以傳世者,適足為后人嗤笑之資耳。[2]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代表,所以他對王維人格名節(jié)的評價是最為嚴苛的,從人品即詩品的角度出發(fā),既批評了王維的人格,同時也因人品批評王維的詩作“萎弱少氣骨”,“為后人嗤笑之資耳”。宋人看重人格名節(jié)、看重人品詩品的統一,這是造成王維詩歌在宋代備受冷落的一個重要原因。王維詩歌被冷落使得其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下降,這才出現了“王孟”齊名并稱的現象。據考證,“王孟”并稱乃是宋人對唐詩的評鑒。“至李、杜、王、孟、高、岑、韋、孟,王、韋,韋、柳諸合稱,則出自后人,非當日所定。王、孟以下諸合稱,則宋人論詩時所定也。”[2]
到明代,明人對王維詩歌又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明代的唐詩選本中選入王維的詩歌數量是相當大的,有學者認為明代的唐詩選本奠定了王維在詩歌史上第三的地位,并且明人開始對從宋以來形成的“王孟”齊名并稱的觀點提出質疑,如高棅《五言絕句敘目》中說:“開元后,獨李白、王維尤勝諸人,次則崔國輔、孟浩然可以并駕。共詩六十八首為正宗。”[4]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中說:“唐詩,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詰足稱大家。王詩豐縟而不華靡,孟卻專心古淡,而悠遠深厚,自無寒儉枯瘠之病。由此言之,則孟為尤勝。”[5]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明人對宋人提出的“王孟”齊名的觀點不以為然,明人并不以“王孟”并稱,而是處處表現出一種“孟不及王”或“王不及孟”的觀點。
高棅等人的觀點足以說明在明代,“王孟”齊名說已經開始普遍遭到文人士大夫的質疑。這一思想延續(xù)到清代才真正、突出地表現出來。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時期,這一時期無論從政治、經濟、思想還是文化方面都表現出一種不同于前代的特征。在學術上,這一時期表現出對以前學術進行全面總結的特點。
對于王維詩歌的接受而言,這一時期也現出了新的特點,與前人相比,清人對王維詩歌的接受出現了兩個新的變化:一、清人擺脫了長期以來詩壇上“王孟”齊名的觀點,明確提出“孟不及王”的詩歌主張;二、清人走出了盛唐詩歌首推李杜其次王維的觀點,提出王維與李白、杜甫并論的詩歌主張,這是清人對王維詩歌極度推崇的一種具體表現。
(一)“孟不及王”論
“王孟”并稱雖然始自宋人之說,但到明代人們開始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人持“孟不及王”說,有人持“王不及孟”說?!巴趺稀敝疇幇l(fā)展到清代,清人則明確提出了“孟不及王”的觀點,如林昌彝《射鷹樓詩話》中說:“世皆以陶、謝并稱,謝豈陶比耶?又以王、孟并稱,孟豈王比耶?”[6]葉燮《原詩·外篇下》中說:“盛唐大家,稱高、岑、王、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盵7]林昌彝、葉燮等人明確表達了“孟不及王”的觀點,但并未對這一觀點提出的原因進行深入地說明。在清人中,像王士禎、賀貽孫等,不僅提出“孟不及王”觀點,還對這一觀點提出的原因作了一定的討論,如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說:
汪鈍翁問余:“王、孟齊名,何以孟不及王?”答曰:“孟詩味之,不能免俗耳?!蓖羯顕@其言,謂從無人道及此。[8]
在《詩友詩傳續(xù)錄》中說:
(一五)問:“王、孟詩假天籟為宮商,寄至味于平淡,格調諧暢,意興自然,真有無跡可尋之妙。二家亦有互異處否?”
答:“譬之釋氏,王是佛語,孟是菩薩語。孟詩有寒儉之態(tài),不及王詩天然而工,惟五古不可優(yōu)劣?!盵9]
在王士禎看來,孟浩然詩不及王維詩者,其一、孟詩有俗味不及王維詩之高雅;其二、孟詩寒儉不及王維詩之天然。“俗”和“寒儉”不僅是王士禎對孟浩然詩的總體評價,也是其“孟不及王”說提出的依據。再如賀貽孫《詩筏》中說:
詩中有畫,不獨摩詰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寫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氣,似欲超王而上,然終不能出王范圍內者,王厚于孟故也。吾嘗譬之,王如一輪秋月,碧天似洗;而孟則江月一色,蕩漾空明。雖同此月,而孟所得者,特其光與影耳。[10]
賀貽孫認為,“詩中有畫”王維、孟浩然皆能為之,但浩然不及王維者在一“厚”字,若王維是月,浩然僅是月之光或月之影而已。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孟不及王”的觀點在清代表現得相當明確。對于“孟不及王”的觀點,除了王維和孟浩然詩歌之間進行比較外,清人還通過“李白、杜甫、王維”齊名的主張間接地肯定“孟不及王”的觀點。
(二)“李、杜、王”齊名論
在唐代,王維詩歌曾經盛極一時,甚至超過杜甫,如王昌齡曾以“王維詩天子,杜甫詩宰相”稱之。對此明代馮復京曾提出疑問,他說:“‘王維詩天子,杜甫詩宰相’,杜豈可屈居王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杜詩在唐時還不被人所接受,而王維在唐時就已經詩名顯著,這才使得杜甫屈居王維之下,但自從杜詩被后人接受以來,這種提法就已不復存在了,并且之后一直是王維居于杜甫之下。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使王維詩歌地位重新回到歷史最高。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尋找一個參照物。在唐詩中歷來認為詩歌成就最高的莫過于李白和杜甫,論詩者多以李杜第一稱之,如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道:“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后,杰出于江寧,宏肆于李、杜,極矣!”元末人楊士弘《唐音序》中說:“夫詩莫盛于唐,李杜文章冠絶萬世,后之言詩者皆知李杜之為宗也?!庇谑抢?、杜這兩座詩歌高峰自然而然就成為清人提升王維詩歌地位所必須要參照的對象。為了提升王維的詩歌地位,清人有意識地將王維加入“李杜”之列,使其成為第一流的大詩人。“李、杜、王”齊名的觀點在清代表現得非常明確,如徐增《而庵說唐詩》:
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于格律勝,摩詰于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guī)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篇章字句,皆合圣教。[10]
徐增從《易經》三才說的觀點出發(fā),將李白、杜甫與王維三者在同一水平面上加以衡量,從而大大地提升了王維在詩歌領域的地位。宋征碧在《徐文在詩稿序》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盛唐之雄至李、杜而極矣。而與李、杜并驅者王右丞也,高、岑勿如也?!盵11]“李、杜、王”齊名在清代是一種普遍的觀點,持這一觀點的有陸嘉淑、牟愿相,如陸嘉淑《華及堂詩稿序》:
夫詩之為道,汪茫汗瀚,窮變極致,而獨造之家,未嘗不以專詣見工。故以三唐之盛,所號為大家,有太白之詩,有子美之詩,有右丞之詩。[12]
牟愿相在《雜論詩》中說:
盛唐自李、杜外,舊以王、李、高、岑并稱,非也。王維定合與李、杜鼎足,岑參在李、杜、王三家之下,亦可肩隨,至李頎、高適,則詩中之長者。[13]
“李、杜、王”齊名是清人普遍持有的一種觀點,而且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清人在具體的詩歌評論中也通常將王維的詩與李、杜詩相并提,如“王摩詰‘梨花夕鳥藏’,杜子美‘山精白日藏’,一風華,一森峭?!薄巴跄υ懺疲骸畷r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钐自疲骸袠渎犃魅?,更復遠澹’”等。由此可見,王維的詩歌在清代人心目中具有和李、杜詩同樣的地位。
王維在清代倍受推崇不是偶然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有著深層的原因,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王維人格品質不再是影響其詩歌接受的障礙。王應麟在《閬風集·原序》中說:“論詩者觀其大節(jié)而已”。王維詩歌地位的起浮變化與后人對其名節(jié)的認可有關。關于天寶年間,王維在安祿山偽政權供職一事后人爭論不一,有人認為其有失文人士大夫之名節(jié),但同時也有人為其開脫,杜甫就屬于后者,他在《奉贈王中允》詩中為王維辯護說:“中允聲名久,如今契闊深。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窮愁應有作,試誦白頭吟。”[14]但宋人卻對此非常嚴苛,他們對王維的人格名節(jié)是質疑的。但是到了清代,清人的態(tài)度跟宋人完全不同,清人大多持一種同情、認可的態(tài)度。如趙昱《王右丞集箋注序》:
至右丞值天寶之亂,扈從不及,陷身托疾,拘于普施寺。……陳琳之為袁紹檄曹公者多矣。右丞痛憤賦詩,故曰不得比陳琳也。一病三年,不當復責授中允,以譏肅宗之失刑。是右丞生平忠憤志節(jié),拾遺固已論定,誠可稱為詩史。[15]
趙昱繼承了杜甫對王維評價的觀點,肯定王維忠君忠國之心決非陳琳等人可比,這是對其人格名節(jié)給予肯定的一種具體表現。持同樣觀點的清代學者還有杭世駿、全祖望等人。如杭世駿《王右丞集箋注序》中說:
右丞閨門友悌,見推多士。扈從不及,受祿山偽署,世遂以為白圭之玷。跡其服藥取痢,稱瘖求免,舊史已力為湔雪。而“凝碧”一詩,秋槐野煙,傷心掩泣,是即惓惓不忘君父之佐證,固不可與張均、張垍諸人比倫矣?!邑┮淮湃?,而受誣者幾千載,惟予與松谷有獨知之契。[15]
由此可見,清人對王維人格持一種同情、認可的態(tài)度,這對清人接受王維的詩歌具有很重要的影響,王維詩歌地位能在清代被人們所推崇與清人對王維人格品質的認可有很大的關系。
第二、清代詩壇領袖對王維詩歌的提倡。清代詩壇上具有影響力的詩壇領袖對王維詩歌的接受,對整個清代詩壇接受王維詩歌具有重要的影響,如王士禎、沈德潛、翁方綱、袁枚等,他們都是清代詩壇上開宗立派的重要人物,他們對王維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清人對王維詩歌的接受程度。王士禎提倡神韻說,在清人中,他把王維詩歌推崇到最高的地位,王士禎在《唐人萬首絕句選·序》中說:
然考之開元、天寶以來,宮掖所傳,梨園弟子所歌,旗亭所唱,邊將所進,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爾。故王之渙“黃河遠上”、王昌齡“昭陽日影”之句至今艷稱之。而右丞“渭城朝雨”,流傳尤眾,好事者至譜為《陽關三疊》。[16]
王士禎認為王維的絕句比其它詩人的絕句流傳更廣,這就說明王士禎認為王維絕句詩藝術成就更高。王士禎之后,沈德潛、翁方綱、袁枚等人對王維的詩歌也是極為推崇,如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中:“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袁枚《再與沈大宗伯書》:“山水閑適,王、孟所宜也,使溫、李為之則靡矣?!蔽谭骄V《石洲詩話》:“右丞五言,神超象外,不必言矣。”又說:“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固不必言矣?!鄙虻聺?、翁方綱、袁枚等主要是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由此可見,清代詩人對王維山水田園詩、五言詩和七言詩都有很高的評價。
第三,清代唐詩選本對于王維詩歌的大量入選。清代唐詩選本據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所說有300余種,現存180余種,這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王士禎《唐賢三昧集》、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孫洙《唐詩三百首》、王夫之《品詩三種》等?!短瀑t三味集》共收詩人44位,詩415首,而王維一人就有112首詩入選,其它詩人最多的孟浩然也只有48首,李白、杜甫之詩未被選入。從《唐賢三味集》的選詩情況來看,在唐代詩人中王士禎獨尊王維。清代的其它唐詩選本對于王維詩歌的推崇雖沒有王士禎那樣強烈,但從其數量來看仍有所增加,如《唐詩別裁集》選王維詩104首,《唐詩三百首》27首,《品詩三種》選王維詩25首。
在眾多的唐詩選本中,除王士禎的《唐賢三昧集》沒選李杜詩歌外,其余的唐詩選本都選有李杜詩歌,并且從入選數量上來看李杜詩歌的入選量都在王維之上,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王維詩歌的總量遠遠少于李杜詩歌,《李太白集校注》收詩1111首,《杜詩詳注》收詩1165首,而《王右丞集注》收詩376首,要是從詩歌的入選率上來看,王維詩歌的入選率遠遠超過李杜。例如,“清·黃生《唐詩評》王維詩歌入率為6.3%,而李白、杜甫詩歌入選率同為1.9%;清·王堯衢《唐詩合解箋注》王維詩歌入率為10.8%,而李白、杜甫詩歌入選率分別為5.0%和4.8%.”[17]這一數據足以說明,在唐詩選本中,王維詩歌受人們重視的程度是很高的。
[1] 張浩遜.從唐代接受層面看王維詩歌的歷史地位[J].韻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0):25-28.
[2] 紀昀.南宋建炎至德祐,晦庵集,卷七十六[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3:3748.
[4] 高棅編.唐詩品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89.
[5] 李慶立校釋.懷麓堂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38.
[6] 王鎮(zhèn)遠,林虞生標點.射鷹樓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 霍松林校點.原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79:65.
[8] 何文煥,丁福保.歷代詩話統編(第一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219.
[9]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1,171.
[10] 何文煥,丁福保.歷代詩話統編(第一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513.
[11] 宋征碧.林屋文稿·卷十六[M].康熙間九籥樓刻本.
[12] 汪森撰.小方壺存稿十八卷[M].康熙四十六年刻本.
[13]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xù)編·小澥草堂雜論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 高仁標點.杜甫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41.
[15] 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4:564,559.
[16] 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
[17] 袁曉薇著.王維詩歌接受史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335.
[責任編輯、校對:梁春燕]
TwoChangesAcceptedinthePoetryofWangWeiinQingDynasty
YUANWen-gu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 Tourism,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Wang Wei's poetry is a long and complex historical process. Different time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about the acceptance of Wang Wei's poetry. Compared with the predecessors, the reception of Wang Wei's poetry has two new changes: firstly, Qing people abandoned the view that Wang and Meng had enjoyed the equal fame,and pushed the poetry idea that Meng was inferior to Wang to a new stage.Secondly,Qing People got rid of the view that Li Bai and Du Fu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Wang Wei,but rather they were on a par with each other.
Wang Wei; poetry acceptance; Meng inferior to Wang
2013-09-28
元文廣(1986- ),男,甘肅白銀人,助教,從事中國古代文論研究。
I222.7
A
1008-9233(2013)06-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