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把握時機,順勢而練,是課堂練筆是否有效的關鍵所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注意抓住以下五個切入點。
一、精彩典型處仿一仿
兒童具有天生的模仿才能。仿寫是訓練小學生寫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它在小學生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這一過程中起著橋梁作用。語文教材薈萃了許多名家名篇,這些課文體現(xiàn)了名家多樣的觀察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風格,很值得學生進行模仿練習。葉老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們就不應該錯失讓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機會。仿寫可以針對全篇進行,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片段練習。仿寫時,首先要找準具有鮮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窮人》一文,當桑娜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家后,內(nèi)心不安,正是這種復雜的心理,反襯出桑娜的善良。在教學到這一節(jié)時,我讓學生以《今天我又……》為題,寫一段話。有個學生這樣寫道:\"唉,今天又遲到了,都怨自己,為什么昨晚貪看電視不按時睡覺呢?老師一定會批評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可我該怎么給老師說呢?就說自己看電視看得太晚了……唉,也不行。\"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再聯(lián)系上下文,桑娜當時那種擔心、自責、后悔、矛盾的心理就很容易理解了。這樣的練筆能夠實現(xiàn)語言遷移,在先扶后放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空白懸念處補一補
有的課文有些內(nèi)容有意不寫完整,或寫得簡略,或敘述描寫留有發(fā)揮的余地,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因此,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內(nèi)容,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推測、構思,以習作的形式把這些\"空白\"補充出來。這樣既有助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調控語言的能力大有益處。如《遲到》一文第二幅插圖:作者接過爸爸手中的夾襖穿在身上,拿著手中沉甸甸的兩個銅板,望著父親……此時的小作者,心潮澎湃,其中包含著對父親的誤解而感到的慚愧,包含著對父親的關愛而感激,更包含著對自己犯下的錯誤而感到內(nèi)疚。但是課文對小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只字未提,只說到后來小作者改掉了愛遲到的壞習慣。教學時,教師可抓住這一語言\"空白\",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所描繪的語言情境之中,讓他們?nèi)ダ首x、感受、想象,貼近書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產(chǎn)生了與主人公心靈上的共鳴。這時,讓學生練筆,寫出小作者內(nèi)心獨白,可謂水到渠成,讀與寫也就容易相得益彰。
三、意象還原處練一練
漢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特定的意義世界。教學時可以詞語為基點,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潛心涵泳體悟,展開詞語意象的練筆,那么漢字豐富的內(nèi)涵、靈動的精神就會生動鮮活起來。如在教學《成吉思汗和鷹》中的“發(fā)現(xiàn)真相”一段時,教師就可以“懊悔不已”一詞作為“把手”,引導學生潛心會文。設計如下:1.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懊悔不已”;2. 深入思考,想象“懊悔不已”;3. 利用經(jīng)驗和積累,以《懊悔不已的成吉思汗》為題練筆;4. 交流練筆,并說說如此刻畫人物的依據(jù)。這樣的練筆,學生不得不去潛心會文,深刻領會文章的含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課文的基礎上發(fā)表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四、有情可表時寫一寫
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人文性很強的課文,它通過充滿真情實感的故事內(nèi)容,向學生傳達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給學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案腥诵恼撸群跚??!苯處熞朴诓蹲轿恼碌摹皠忧辄c”,以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一旦文本的情與學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時,便會產(chǎn)生巨大的“情感磁場”。此時,我們可以設計“感悟”類的小練筆,讓他們把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和積蓄的情感凝結成文字。如《媽媽的賬單》一課,一位老師動情地講述:小彼得展開賬單讀起來,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媽媽會準時送上一杯散發(fā)著香味的牛奶;燒上一桌可口的小菜;媽媽親手洗的衣服永遠是那么干凈、舒適;媽媽的懷抱永遠是自己溫暖的港灣。
接著出示:他讀著讀著,想起了那個令人難忘的夜晚,寒風呼嘯,自己突然發(fā)起了高燒,媽媽。他讀著讀著,想起了。學生通過小練筆,進一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深深的愛。深入了解這不是一份普通的賬單,而是包含著教育技巧和愛的表達的賬單,有著媽媽的良苦用心。這樣,學生在自己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的同時,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強化語言處改一改
由于表達的限制,文章往往不能做到處處詳盡,因此,如何通過小練筆的形式化簡為詳,變虛為實,是巧妙拓展文本、加深理解、強化語言的好方法。改寫,也是設計課堂練筆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文本,又不同于文本;有所依托,又有所創(chuàng)新。作者寫作總有自己的角度,角度變了角色也就變了。在閱讀教學中,變換敘述角度,進行讀寫訓練,可充分挖掘課文語言因素,活化課文內(nèi)容,引發(fā)寫作興趣,加深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使課文內(nèi)容變?yōu)閷W生的語言。如在《新型玻璃》一課的教學中,于永正老師要學生分別以五種“新型玻璃”的身份對自己的特點和作用進行自我介紹,從而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一學生是這樣敘述的:“你們可能不認識我,我剛問世不久。我是‘吸熱玻璃’。我在炎熱的夏天,可以阻擋強烈的陽光,使室內(nèi)比室外涼爽;在嚴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氣擋在外面,使室內(nèi)保持溫暖。如果你家把我買回去,安在門窗上,你家就不用買什么空調、電風扇了。因為我可以在夏天擋住陽光,冬天擋住冷空氣?,F(xiàn)在你知道我的用處了吧!”從學生的習作可見,學生在角度變換的訓練中,絕不是簡單的內(nèi)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創(chuàng)造表述,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是頗為有效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三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