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美術作品這一特殊精神物質的特點,探討了小學美術欣賞中“交互層面”的特點和研究意義,同時就“交互層面”對現(xiàn)今美術欣賞教學的啟發(fā),以及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相應地進行一些教學嘗試和運用作了研究。
【關鍵詞】美術欣賞 交互層面
美術作品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精神物質,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思想、情感、觀念的意象化。在傳統(tǒng)的美術欣賞教學中,美術作品往往被冠以單一的確定性特點,通常認為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應當趨于統(tǒng)一,認為不應該有爭議。教師則堅持課本或自己認同的一種觀點,通過不斷的暗示、誘導,使學生拋棄自己的觀點,從而步入教師鋪設的標準軌道。
不難發(fā)現(xiàn),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是有限的,在美術作品中通常會留下許多未定的可供拓展和互動的空間,在美術欣賞的二次創(chuàng)造中,我們把它稱之為“交互層面”。隨著對“交互層面”的研究和認識,它將有效地促進美術欣賞教學的效果。
一、“交互層面”的特點剖析
美術作品作為具有造型性、可視性、靜態(tài)性、物質性的物質形態(tài),其美術形象自然成為了藝術家在美術作品中實現(xiàn)某種理想、寄托情感、傳達信息的終端形態(tài)。當然,藝術家灌輸在作品中的觀念也有未定可拓展的“交互層”,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筆有盡而意無窮”了。俄國藝術大師列賓在《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將一群生活在階級社會最底層的纖夫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但也無法完盡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理念。
其次,作為欣賞個體的學生因其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個性特征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所感知體驗的深度和豐富性必定會有所差別,既而使其產(chǎn)生多元的“交互”。他們與作品碰撞產(chǎn)生的“交互層”絕不能由教師統(tǒng)一地精心“建構”,主觀武斷地將對作品的“標準認識”強加于學生。任何一幅美術作品被不同的對象視覺感知后所迸發(fā)的情感火花和精神體驗程度都各有千秋。事實上,當面對一幅全新的美術作品時,不同的個體進行欣賞時的效果往往取決于是否找到了最佳的“交互層”,以及對“交互層”的駕馭程度。因此,可以這樣說美術作品中的“交互層面”建構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讓教師在教學過程承擔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地位,從而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建構于美術作品情感交流的目的。
二、“交互層面”對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啟發(fā)
1.搭建“交互平臺”讓學生成為欣賞的主人
在傳統(tǒng)的美術作品欣賞中,“交互層面”往往包裹于教師的權威中,學生成為了一個“理性”的看客,只是一個欣賞客體,學生的情感得不到釋放,個性得不到張揚。
而對“交互層面”的發(fā)掘則能讓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根據(jù)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課本和教師的知識與美術作品和作者進行心靈的撞擊。例如在梵高的經(jīng)典作品《星空》的欣賞中,教師可將人物心理作為“交互層面”,以此為平臺引導學生與大師的心理活動進行交互,在《星空》絢麗多彩、充滿動感的筆觸和色彩中去體味藝術大師的作品內涵和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美術欣賞不再是教師把機械化的相關知識灌輸給學生的過程,學生成為了欣賞的參與者和制造者。因此,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挖掘教學內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學生心理的東西,搭建出作品的“交互層面”,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到美術欣賞的過程中來,主動感知藝術形象和體驗藝術情感,讓學生成為美術欣賞的主人。
2.構筑“交互層面”動態(tài)地看待學生和美術作品
學生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他們的審美能力在不斷的充實和完善中。同一件藝術作品,在一個學生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欣賞結果是變化著的。而作為美術欣賞客體——作品,它的生存年代和社會背景和學生有一定距離,學生又缺乏相關的經(jīng)驗,因而無法進行直接地情感通融。但不難發(fā)現(xiàn),沉淀了深厚文化內涵的作品,對其的理解和鑒賞亦是動態(tài)變化的。因此,在常規(guī)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學生的視角,讓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和決定欣賞內容的興趣點,自主定題,完成課件操作,以一個老師的身份來完成對作品的鑒賞。教師所要做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興趣趨向和心理變化規(guī)律,注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驗,適時地以學生為欣賞主體,構筑“交互層面”,以動態(tài)的眼光看待學生和作品,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3.立足“交互層面”發(fā)展學生探究能力,培養(yǎng)多元思維習慣
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美術欣賞作為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如此。如果在學生欣賞過程中正視“交互層面”的作用,對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多元思維習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浙美版第十冊《亭子》一課的欣賞過程中,除了對造型、色彩、裝飾等藝術手法的欣賞外,可以增加如“你為什么能馬上知道這是中國的建筑,它透露著哪些與眾不同的氣息呢?”“如果你是一位小小建筑師,你會怎樣建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建筑”的研討題, 借此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無論是贊美或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據(jù),盡量加以肯定,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自信,發(fā)展學生探究能力,培養(yǎng)其多元的思維習慣和審美能力。
三、結語
欣賞作為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教育大力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高審美素質為美育目標的今天,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人為本“交互層面”的構筑為師生進行平等對話進而實現(xiàn)美育目標提供了平臺。同時,我們也應該發(fā)現(xiàn),“交互層面”的提出其實并不僅僅局限于美術欣賞教學,它可以滲透與各科教學的方方面面。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一些現(xiàn)象或者作品,在沒有了引導和教師參與的條件下,能獨立的建構適合自己的“交互層面”,與此碰撞出火花,以此磨練自身的思維習慣和情感想象能力,這才是我們美術教育的終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