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四翅濱藜、冰草、高羊茅的植物學特征和物候期觀察,分析這3種牧草引種的適宜程度。結果表明,四翅濱藜的適應性很強,對太原道路邊坡地區(qū)的氣候、水、土壤等生境條件已經完全適應,能夠正常生長結實,且作為飼料用草,其營養(yǎng)物質含量均衡。因此,四翅濱藜的引種更有優(yōu)勢。
關鍵詞:引種;植物學特征;物候期
中圖分類號:S54文獻標識碼:A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22
Study on Three Kinds of Biomass and Nutrient Ratios of the Ecology
YANG Hui-bin
(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 of Jinzhong, Jinzhong, Shanxi 030600, China)
Abstract: Experiment by observing the bot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enology of three species of Atriplexcanescens, Agropyron cristatum, Festuca arundinacea, suitability analysis three kinds of forage int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wing dasyphylla adaptability is very strong, on the road in Taiyuan slope area climate, water, soil conditions have been fully adapted to the normal growth, fruiting, and as forage grass four Atriplex balance nutrient content. Advantage four wing dasyphylla introduction more.
Key words: introduction; botanical characteristics; phenophase
引種是將異地的優(yōu)良品種、品系或具有某些優(yōu)良特性的種類引入本地作為育種品種或直接推廣應用的育種措施。山西省畜牧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的牧草作為飼料,牧草產量較低,現有的牧草品種已滿足不了畜牧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年降雨量低,氣候干燥,而亟需有更多的牧草品種。引進的3種牧草分別為四翅濱藜、冰草和高羊茅,這3種牧草莖葉柔嫩、營養(yǎng)豐富,適口性好,具有極高的飼用價值,并且具有較好的抗旱性。筆者重點探索將這3種牧草引入山西后,牧草的生長狀況及生理特征,分析引種的可行性,并希望為相關的引種研究提供些許借鑒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苗圃基地,該地位于北緯38°27′,東經113°09′,海拔760 m,年平均氣溫9.5 ℃,年均無霜期202 d。全年日照總時數約2 808 h。降雨量年平均456 mm,集中在7,8,9月。土壤為砂質栗鈣土,pH 值7.0~7.5,肥力中等。
1.2材 料
四翅濱藜(Atriplexcanescens)是美國農業(yè)部林業(yè)局山際林業(yè)牧場試驗站、水土保持局等單位經過25 年選育培養(yǎng)的優(yōu)良品種,有“奇跡樹”稱號,廣泛用于牧場改良、水土保持和鹽堿地改造。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為禾本科小麥族冰草屬的多年生牧草,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溫帶草原,是典型的旱生植物。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分布于我國東北和新疆地區(qū),歐亞大陸也有分布,其抗旱性和耐熱性在冷季型草坪中首屈一指。
1.3方 法
1.3.1牧草高度、莖直徑、葉長、葉寬、花序長、花序寬測定隨機選取3種牧草各50 株成熟的生長良好的植株分別標記,用精確到毫米的卷尺分別測量以上項目。植株高度從地面根部起至植株頂端,測量植株的高度;葉長從葉基部起至葉尖測量;葉寬從葉中部最寬處測量;花序長從花序基部至頂端測量;花序寬從中部最寬處測量。
1.3.2物候期觀察分別選取3種牧草各20 株并標記,從播種日起觀察記錄1次牧草生長情況,記錄四翅濱藜、冰草和高羊茅的出苗、拔節(jié)、抽穗、開花、成熟的日期。
2結果與分析
2.1植物學特性觀察結果
四翅濱藜為常綠或準常綠灌木,株高80~150 cm,無明顯主干,分枝繁多;樹冠球狀,2 年生苗冠幅可達130 cm× 110 cm;葉量大,單株生物量高,葉互生,條形或披針形,葉基楔形或漸狹,葉尖漸尖或鈍,全緣;葉正面綠色或磚紅色,稍有白色粉粒;葉背面灰綠色或紅綠色,粉粒較多。根深,一年生實生苗根長可達3.45 m?;▎涡曰騼尚裕菩弁昊虍愔?。胞果橢圓形,或倒卵形,四翅,種子卵形,胚馬蹄形,冬季不脫落,宿存。
冰草,稈成疏叢,上部緊接花序部分被短柔毛或無毛,高40~80 cm,有時分蘗橫走或下,伸成長達10 cm的根莖。葉片長5~15 cm,寬4~7 cm,質較硬而粗糙,常內卷,上面葉脈強烈隆起成縱溝,脈上密被微小短硬毛。穗狀花序較粗壯,矩圓形或兩端微窄,長2~6 cm,寬8~15 mm;小穗緊密平行排列成兩行,整齊呈蓖齒狀,含(3)5~7小花,長6~9(12)mm;穎舟形,脊上連同背部脈間被長柔毛,第一穎長2~3 mm,第二穎長3~4 mm,具略短于穎體的芒;外稃被有稠密的長柔毛或顯著地被稀疏柔毛,頂端具短芒長2~4 mm;內稃脊上具短小刺毛。
高羊茅,多年生草本。具下伸和橫走的根莖。稈單生或叢生,直立,高50~95 cm,具3~5節(jié),光滑無毛,或在花序下密被柔毛。葉鞘光滑無毛,或在幼嫩時邊緣具纖毛;葉舌膜質,截平,長1~1.5 mm;葉片長5~30 cm,寬4~8 mm,扁平或內卷,上面及邊緣粗糙或具短柔毛,下面平滑或微粗糙。穗狀花序,直立,長10~15(24)cm,寬10~17 mm,灰綠色;穗輪被短柔毛,節(jié)與邊緣被長柔毛,節(jié)間長3~7 mm,基部者達20 mm;小穗通常2~3,稀1或4枚生于每節(jié),長10~20 mm,含4~7(10)朵小花;小穗軸節(jié)間長1~1.5 mm,貼生短毛;穎短于小穗,線狀披針形,先端狹窄如芒,不覆蓋第1外稃的基部,具不明顯的3脈,上半部粗糙,邊緣具纖毛,第1穎短于第2穎,長8~15 mm;外稃披針形,邊緣膜質,先端漸尖或具長1~3 mm的毛,背具5脈,被短柔毛或上半部無毛,基盤具長約1 mm的柔毛,第1外稃長8~10(14)mm,內稃與外稃等長,先端常微2裂,脊的上半部具纖毛;花藥長3.5~4 mm。花、果期6—10月(表1)。
2.2物候期觀察結果
如表2所示,3種牧草皆可在太原地區(qū)正常生長、開花、結實。冰草生長期較其他兩種牧草長,是由于其生長過程需要較多水量。四翅濱藜作為一種抗旱性較好的引種品種,生長情況非常好。高羊茅生長情況介于這兩個物種之間。待進入夏季氣溫升高,3種牧草的生長發(fā)育所需時間基本相同。
2.3牧草營養(yǎng)物質
如表3所示,作為牧草,3種草適口性都非常適合。用營養(yǎng)物質看來,3種牧草總體指標都很好。從整體指標看來,四翅濱藜總體指標都比較平均,營養(yǎng)物質搭配平衡。
粗蛋白,為動物體內蛋白質以及形體組織組成提供原料。冰草中粗蛋白含量最高。
粗脂肪,為動物形成肥肉和乳中的脂肪提供原料。冰草中粗脂肪含量最高。
無N浸出物,飼料中除去上述5 種成分以外的剩余部分,統(tǒng)稱為無N 浸出物,又稱碳水化合物,糖類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包括為動物供給能量,維持體溫、肌肉運動以及其他生命活動。高羊茅中無N浸出物含量最高,能較好地增加動物的飽腹感。
粗纖維,可增進動物的腸胃健康。四翅濱藜中該成分的含量最高。
3討 論
四翅濱藜不僅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生長,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的荒漠、高原、鹽堿荒灘上也能生長。其具有較強的抗旱、抗寒冷能力,可以生長在年均降水量350 mm以下的地區(qū)。生物適應溫度為極端最低溫-35 ℃~-42 ℃,極端高溫45 ℃。早期生長快,在山西太原的條件下其生長狀況非常好,生長周期較短,且根系發(fā)達,具有較好水土保持功能。與其他兩種物種不同的是,其不具有極端物質含量,四翅濱藜各種物質含量均衡,粗纖維含量較高,作為飼料,更能增進動物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 康春鳳,樊東運,魯海.四翅濱藜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與繁育技術[J].內蒙古林業(yè),2008(10):20-21.
[2] 趙清,蘇勝強.高冰草生物學特性和利用價值研究[J].新疆農墾科技,1996(2): 13-14.
[3] 宗子賀,李俊有,趙紅.赤峰市2011年天然草場牧草營養(yǎng)成分監(jiān)測評估[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12(3):110.
[4] 向偉慶.選擇種植優(yōu)良牧草品種的要領[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3(10):64-65.
[5] 高海娟,云錦鳳,李紅. 冰草形態(tài)學與細胞學的研究[J].草業(yè)科學,2010,27(10):54-59.
[6] 廖智毅,王敏,朱鈺,等.生物多樣性對牧草生產力、營養(yǎng)成份和氮循環(huán)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7(S1):243-249.
[7] 康桂蘭.9種冰草屬牧草抗旱性評價[J].天津農業(yè)科學,2012,19(5):153-155.
[8] 劉建寧,毛楊毅,梁全忠,等.高產優(yōu)質牧草引種篩選及栽培技術研究[J].山西農業(yè)科學,1997(2):10-11.
[9] 李小燕,丁麗萍.四翅濱藜飼料營養(yǎng)價值的綜合評價及開發(fā)利用[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31(3):19-21.
[10] 閆文芝,鄔福祥,王剛.河套地區(qū)牧草新品種引種試驗[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5(4):26-27.
[11] 王勝利,劉景輝,周宇,等.豆科牧草紫花苜蓿與禾本科牧草生長發(fā)育的比較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7(S3):32-36.
[12] 王越,趙輝,馬鳳江,等.鹽堿地與耐鹽堿牧草[J].山西農業(yè)科學,2006(1):55-57.
[13] 李建民.農學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1997:23-26.
[14] 盧良恕.21世紀我國農業(yè)科學技術發(fā)趨勢與展望[J].中國農業(yè)科學,1988,3l (2):1-7.
[15] 李廣和.阜新地區(qū)牧草新品種引種初報[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9(1):60.
[16] 北京農學院.飼料生產學[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0:151-164.
[17] 蘇加揩.中國牧草新品種選育的問題與展望 [J].草源與草坪,2001(4):244-250.
[18] 蓋鈞鎰.作物育種學各論[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287-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