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工業(yè)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和提高,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結果開始呈現(xiàn)。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意味著變動不定,因而許多因素呈現(xiàn)出極大的流動性和不穩(wěn)定性,刺激了風險的產生。我國目前正經(jīng)歷著激烈的經(jīng)濟轉型和深刻的社會變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融與碰撞更是激烈。社會福利作為現(xiàn)代化的一種產物和社會保障的一種必然選擇,其未來發(fā)展的取向直接關系到我國福利社會水平的高低,基于風險社會理論的視角,探討我國社會福利的發(fā)展取向,進而構筑有效的社會福利體系。
關鍵詞:風險社會;發(fā)展取向;普遍福利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069-02
一、風險社會理論及其適用性和局限性
(一)風險社會理論
“風險社會”理論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社會。在全球化潮流的快速推進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蓬勃發(fā)展中,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亞洲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風險事件卻不斷涌現(xiàn),使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種風險情景引起了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恕⒂鐣W家安東尼·吉登斯的密切關注和深入思考,他們從風險的視角透視人類社會的深刻變遷,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風險社會”理論。貝克認為,風險社會“是一個設計巧妙的控制社會,它把針對現(xiàn)代化所造成的不安全因素而提出的控制要求擴展到未來社會?!盵1]從貝克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有越來越多的破壞力量被釋放出來,即便人類的想象力也為之不知所措。”[2]
(二)風險社會理論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1.適用性
“風險社會”理論的提出得到了國內許多學者的回應,而其中我們需要關注源于西方的風險社會理論與我國特殊的用語環(huán)境的切合性。首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不斷產生風險、認識風險和治理風險的過程,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不可能是沒有矛盾和風險存在的。其次,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社會主義也必然面臨著一系列風險的考驗和沖擊。正因為這些風險的存在可能對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生命安全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帶來嚴重的后果,我們才要提出規(guī)避和控制風險、推動我國社會福利的發(fā)展,完善我國的社會安全保護網(wǎng)。
2.局限性
風險社會理論作為西方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最新水平,使得人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風險社會角度重新審視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變遷,為人類認識自身的處境提供有益的啟示。但任何理論都不是萬能的,不可能解決一切問題。風險社會理論,是以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風險現(xiàn)實問題為立足點的,并借助于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強勢地位,以這一進程帶來的風險為基點,進而得出全球風險社會的結論,這種分析是新穎和深刻的,但也折射出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忽視了非西方國家面臨風險的差異性,具有明顯的失當之嫌。
二、我國風險社會的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保持高速增長,2012年全國GDP總量已達519 322億元,但經(jīng)濟財富的快速增長并沒有帶來更多的社會穩(wěn)定,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公平,貧富差距的逐步拉大,各種分配失衡和社會不公等問題開始浮出水面。社會現(xiàn)象的復雜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增加,社會運行的成本日益增高,可以認為,我國正處于危險的高發(fā)期。概括來看,我國轉型期面臨的風險社會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風險的復合性
風險的復合性,是指各種風險相互交織、共同發(fā)力,風險的突發(fā)性增加,人們對風險的可預期性減少。我國的社會轉型具有強烈的時空壓縮和重疊性,在短短20多年內發(fā)生的高速現(xiàn)代化、市場化、城市化,必然產生出更多、更新的風險與不確定。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對當前中國面臨的風險性問題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10位的風險性問題分別為:“看病難、看病貴,占57.95%;就業(yè)失業(yè),占33.45%;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占32.06%;貪污腐敗,占27.40%;養(yǎng)老保障,占27.32%;教育收費,占18.96%;住房價格過高,占13.13%;社會治安,占12.85%;社會風氣,占9.84%;環(huán)境污染,占9.50%。”[3]
(二)風險分配的不公平性
風險分配的不公平性即指在風險分配過程中,風險承擔的不合理、不公平,風險責任與享受改革成果機會的不對等。貝克認為,在全球風險社會背景下,風險的影響是普遍的,風險的分配是“民主”的,是平均分布的,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是“平等主義者”。從總體來看,大家面臨著相同風險的考驗,但實際上,這些風險的分配卻是不公平的,并且每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又是存在差異的。
如圖1所示,在我國當前的金字塔式的社會分層結構中,財富的分配和流動是自上而下的,而風險的分配和流動則完全是逆向即自下而上進行的,這就極有可能形成“財富在上層聚集,而風險在下層聚集”的不合理現(xiàn)象。“貧困總是會吸引許多不幸的風險”,生活在最底層的弱勢群體可能遭遇多元化風險的沖擊,不得不承受高強度風險的挑戰(zhàn)。
三、我國社會福利的發(fā)展取向
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是一個以公正為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促進社會經(jīng)濟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現(xiàn)代社會。但目前我國養(yǎng)老難、就醫(yī)就業(yè)難、農民工社會保障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都是由于我國制度的缺乏和不足造成的?!爸袊?jīng)歷的風險,更核心的來源是制度轉型?;蛘呤侨狈π碌闹贫纫詰獙π碌娘L險,或是現(xiàn)有的制度能力不足無法解決風險?!盵5]多元化和風險化是當今社會最本質的特征而公民對享有平等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權利的追求的實際結果是普遍幸福主義,實現(xiàn)普遍幸福的唯一現(xiàn)實的途徑就是建設多層次、廣覆蓋的普遍福利社會。
(一)建立中國福利社會的必要性
社會風險既是現(xiàn)實的,又是建構的,它們散落在從現(xiàn)實主義到建構主義的連續(xù)譜上。社會風險在本質上是現(xiàn)實的,一旦嵌入社會結構之中就有建構的意義。而政策制定者通常會站在國家層面,思考如何從制度上約束社會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中國特有的福利社會是適合并有必要的。
首先,社會福利制度的健全程度與國家在維護社會公平方面的強制力成正相關關系。社會福利代表了一種社會公平的價值理念,適度的社會福利制度對調節(jié)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維護社會正義、促進社會平等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發(fā)展的結果最終體現(xiàn)在“物的積累”和“人的發(fā)展”兩個方面,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選擇,才可能產生福利社會,才會有中國福利社會[6]。
其次,建設福利社會并不是主觀選擇,而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是應對風險社會的重要戰(zhàn)略手段。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社會紛紛采取各種應對措施,其中一個共同策略就是加強和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福利社會不是未來的預期,而是現(xiàn)實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我國實行市場經(jīng)濟后找到了快速致富之路,但是還沒有找到公平分配之策,最好的辦法就是發(fā)展社會福利。不明確提出社會福利目標,不足以扭轉經(jīng)濟和社會失衡帶來的風險問題,不足以縮小貧富差距;提出建立福利社會,社會矛盾得到足夠的緩和,風險才能得到一定的規(guī)避。
(二)我國社會福利的發(fā)展取向:普遍福利社會
全球金融危機,讓世界認識到不僅要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經(jīng)濟新秩序,更要找到符合全人類福祉的全球治理之道,即要把過去那種只有少數(shù)人、少數(shù)國家才能享有的福利,變?yōu)樗腥?、所有國家都能享有的福利。在風險社會中,我們必須把財富的分配和社會服務的均等作為核心問題,即收入分配要公平化,福利服務要普遍化。長期以來,中國的社會福利體系存在著嚴重的“碎片化”和“分散化”問題,這個不完整的福利體系不足以應對隨時可能發(fā)生的各種風險,尤其是那些弱勢群體,因此,構建一個系統(tǒng)化和整合化的社會福利體系是中國社會福利發(fā)展的一個重大的基礎性問題。
所謂普遍福利,并不是所謂的“高福利”,就中國目前社會福利的覆蓋面和水平而言,問題的關鍵不是“福利過剩”和“福利過度”,而是覆蓋面窄、水平低,即“福利不足”和“福利缺乏”。一個“普遍福利的社會”,對象更具有廣泛性,內容更具有基本性,主體更加多元化,方式更加多樣性[7]。首先,普遍福利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對象,即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將納入社會福利體系的保護范圍。其次,要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福利需求,其中包括:就業(yè)保障、生活保障、養(yǎng)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這些福利集中反映了民生的基本內容,也是民眾更好應對各種社會風險的防范措施。再次,普遍福利是需要多主體共同提供支持。供給主體不僅包括政府組織、市場組織和社會組織等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三大部門,還應該把家庭,單位和慈善組織包括進來。最后,普遍福利應該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公共福利和社會互助等四種供給方式。
參考文獻:
[1][德]烏爾里?!へ惪?,[德]約翰內斯·威爾姆斯.自由與資本主義——與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藢υ抂M].路國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20.
[3]汝信,陸學藝,等,主編.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夏玉珍,吳婭丹.中國正進入風險社會時代[J].甘肅社會科學,2007,(1).
[5]楊雪冬.風險社會與秩序重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6]景天魁,碧云天,高何榮,等,著.當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與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7]景天魁,碧云天.從小福利邁向大福利——中國特色福利制度的新階段[J].理論前沿,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