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nèi)模糊語言的研究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試圖從理論建設、模糊語言語用交際功能研究、模糊語言修辭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語言比較研究、模糊語言性別差異研究等方面對國內(nèi)已有研究成果進行介紹、分析, 并討論該領域今后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模糊語言;成果;新動向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183-02
引言
模糊是客觀世界中事物類別之間的一種客觀性。美國科學家L. A.Zade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他指出:“在現(xiàn)實物質(zhì)世界中遇到的客體經(jīng)常沒有精確規(guī)定的界限?!笨陀^世界如此,反映客觀事物的語言也必然會帶有一些模糊性,可以說模糊性是語言的基本特性之一。由此,國內(nèi)外的專家、學者紛紛展開了對模糊學的研究,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對模糊語言及其使用進行研究。本文通過對模糊語言研究的專著和學術期刊相關論文的總結分析, 試圖對國內(nèi)模糊語言研究進行一個多角度的描述, 并討論其今后的發(fā)展趨勢。
一、國內(nèi)模糊語言研究的內(nèi)容和成果
國內(nèi)很多學者對模糊語言投以熱切的關注,發(fā)表數(shù)以百計的論文。就內(nèi)容而言, 國內(nèi)研究可大致分為六個方面: 模糊語言學理論介紹和研究、模糊語言語用修辭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語言比較研究、模糊語言性別差異研究等。
1.模糊語言學理論介紹和研究
國內(nèi)在模糊語言學研究領域的主要著作包括伍鐵平教授的《模糊語言學》,張喬博士的《模糊語義學》?!澳:Z言學”是一門主要運用模糊集理論與現(xiàn)代語言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語言各要素的模糊性為對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綜合性的邊緣科學。人類語言中許多詞語所表達的概念都是沒有精確邊緣,即都是所謂的“模糊概念”(伍鐵平,1999:47-48)。多長算是長,多短算是短?很難說清楚。這里的高和矮是相對而言的,即使這樣,模糊語言并不影響我們傳遞思想的準確性和理解的明白性。究竟什么是模糊語?國內(nèi)外學者們做出了十幾種不同的解釋。模糊語言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模糊語言”是指那些表達了事物類屬邊界或性質(zhì)狀態(tài)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過渡性的詞語。“廣義的模糊語言”不僅指模糊語義,還包括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過渡性的語音方面和語法方面的現(xiàn)象,即模糊語音和模糊語法。
2.模糊語言語用修辭功能研究
模糊語具有較大的彈性,它可以增強語言在交際中的適應性、靈活性和生動性,從而可以有效提高交際水平。潘炳信認為,模糊語言在交際中承擔的功能包括精確功能、避免尷尬功能、禮貌功能和自我保護功能。趙明煒等(2001)指出,語義模糊的語用功能主要包括提高語言表達效率和表達準確性、增強語言表達的靈活性,使語言更委婉、含蓄、禮貌、生動、形象。廖岸熙(2003)分析了廣告英語中的語義模糊和句法模糊,指出模糊語言可以加強語氣,達到夸張的修飾效果,可以提高表達的效率,增強語言表達的靈活性,還可以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董蟬(2006)指出新聞英語中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夠提高表達的有效性和靈活性,使得新聞更客觀可靠,同時可以避免說話絕對,幫助記者避免承擔過多的責任,保護了事件中當事人的個人隱私。韓慶玲(1998)指出,模糊修辭能使言語富有美學效果,模糊言語含蓄、雋永、意味深長, 是構建文學創(chuàng)作含蓄美的重要手段,而且許多模糊性的修辭手法如比、興等還能營造一種形象效果, 展現(xiàn)生動、形象的圖面美。
3.模糊語言性別差異研究等
譚姝(2007)的碩士論文中指出,在模糊限制語adaptor(程度變動語)使用中,男女學生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女生的使用比男生頻繁;在attribute shield(間接緩和模糊限制語)使用中,女生使用比男生頻繁。朱景梅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使用模糊詞語頻率明顯高于男性,總體平均使用頻率無顯著差異;男女對某些類型的模糊詞語使用各有偏好。這些差異大多與人們在交際中習慣使用的語用交際原則有一定的關系。朱景梅對英語會話語料進行分析,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模糊語是她們的會話策略之一,女性對含蓄表達程度的詞語和遮蔽性詞語的大量使用使得她們的語氣委婉而間接,不會給對方太大的強制性。
4.模糊語言翻譯研究
對英語模糊語的理解正確與否還直接影響到翻譯的效果。有些學者提出采用意譯或直譯與意譯結合的方式通過刪減、增補等手段來處理英語模糊限制語;有的從多個角度論述英語模糊限制語的轉譯,如保留原語的模糊性的對應翻譯、把原語的模糊性轉為精確性、靈活變動處理英語模糊限制語等,以此來準確地傳遞原語的語用信息。卓振英(1997)針對詩歌翻譯提出了“模糊化翻譯法”,即在詩歌的某一特定模糊語義單位的翻譯中,可直接從譯文語言中尋找模棱兩可,具有語義兼容性的語符, 也可以適當?shù)厥鼓骋徽Z義概念的邊界延展至與另一個語義概念相交迭,從而構成“亦此亦彼”的特殊概念, 以負載多種含義。年曉萍(2011)提出采用留白的策略翻譯模糊語言。
總之,近年來國內(nèi)學者對于模糊語言的研究不斷深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模糊語言研究進入了更高的層次。
二、國內(nèi)模糊語言研究的新動向
國內(nèi)模糊語言研究從理論進入到具體應用,從宏觀研究到微觀研究,其理論得到了升華,研究方法不斷更新,研究內(nèi)容不斷豐富。
1.研究視角不斷更新
模糊語言研究是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交際分析、認知語言學等許多領域所關注的課題。模糊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發(fā)展方向是將幾門相關學科的觀點、方法與成果結合起來對模糊語言進行分析。模糊語言研究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 除上文提到的外, 還包括語言習得和教學、語言認知等等,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也不斷更新,以便能夠全面探究問題的實質(zhì)。蔣躍(2010)從批評語言學的角度,結合系統(tǒng)功能語法、社會心理學和模糊語言學,對英文訪談節(jié)目中的模糊語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對話雙方使用不同數(shù)量類型的模糊語來表明各自立場,直接或間接地確立在對話中的權勢地位。吳國華(2001)認為民族文化因素應當成為語言模糊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鄭巍(2009)對比研究了俄漢模糊語,從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格局、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四方面,深入分析俄漢模糊語民族文化差異的根源,為從民族文化的視角研究模糊語提供新的路徑。另外還有許多學者從目的論、順應論、關聯(lián)理論、解構主義等角度研究了模糊語的翻譯。李瑞(2012)嘗試在合成空間理論的框架下對外交模糊語的意義進行認知解析。年曉萍(2012)用生態(tài)學的方法來觀察、研究和解釋模糊語言。此外,徐章宏、何自然(2012)研究了模糊語言的“去模糊化”特征。這些研究豐富了模糊語言研究的方法,使模糊語言的研究不斷深入。
2.重視多種語言語料,加強漢語語料研究
國內(nèi)現(xiàn)有的大部分研究所用的語料都來自西方語言,尤其是英語,反映的是西方的語言現(xiàn)象和社會文化。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未必符合漢語語言文化特征。劉潤清先生(1995)強調(diào)語言學的最終落腳點是在國內(nèi)搞本土化研究, 從而認真挖掘出漢語的特征。因此,我們的語言學家越來越重視漢語語料的研究,這也正符合當代語言學研究的多元化、動態(tài)化、微觀化和本土化的發(fā)展趨勢。牛瀟晗(2012)從認知角度對漢語模糊限制語進行了研究。謝丁、洪龍(2012)針對副詞在漢語語義中的作用,采用中介真值程度度量(MMTD)對其模糊語義進行了研究。根據(jù)英文副詞頻度數(shù)值研究的已有成果,建立了中文頻度副詞真值程度函數(shù),提出副詞連接概念及其量化方法,試圖為自然語言理解建立一種新方法。此外,漢語模糊語言的英譯是一大難題,郭沫若文藝性散文中存在著大量的模糊語言,這些模糊語言無論在語言形式和文化內(nèi)涵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張培基教授英譯的郭沫若藝術性散文忠實再現(xiàn)了原文模糊語言所渲染的意境,讓讀者深切地理解了郭沫若偉大而樸實的心靈(張慧,2012)。
此外,一些研究者對中外模糊語言進行了比較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朱曉菲(2009)指出,英漢兩種語言在使用數(shù)字時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但二者常用的數(shù)字并不完全一致,體現(xiàn)了英漢民族文化的差異,英漢數(shù)字的模糊性也具有民族性的特點。蔣躍教授在《模糊限制語在英漢醫(yī)學論文中分布的對比研究》中,通過對10篇英漢醫(yī)學論文進行語料分析,將英漢論文中模糊限制語進行分類和對比研究,探討模糊限制英語在英漢醫(yī)學論文中運用的異同。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國內(nèi)模糊語言研究。
三、結論
模糊語言是最普遍、最典型的語言現(xiàn)象之一,模糊語言的研究潛力巨大。目前, 國內(nèi)模糊語言研究并不多, 也不夠深入,與國外研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們可以吸收國外先進理論和方法,不斷拓寬視野,促進自身的理論建設,豐富研究方法和手段, 重視多種語言語料研究,同時加強對漢語語料的研究,將漢語研究與外語研究有機結合,以適應多元化、動態(tài)化、微觀化和本土化的研究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董娜.模糊限制語的界定及分類[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
[2]韓慶玲.模糊修辭學研究綜述[J]. 修辭學習. 1998,(2).
[3]蔣躍,李璐.英文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模糊語言構建權勢關系的分析研究[J]. 外語教學,2010,(1).
[4]李瑞.合成空間理論對外交模糊語言的認知解析[J]. 外語教學,2012,(4).
[5]廖岸熙.廣告英語中模糊性的語言學分析[D].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3.
[6]年曉萍.留白:模糊語翻譯的一種新取向[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7]牛瀟晗.基于認知角度的漢語模糊限制語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2
[8]譚姝.大學生(非英語專業(yè))英語模糊限制語運用的性別差異[D].重慶:重慶大學,2007.
[9]吳國華,彭文釗.也談模糊語言學的幾個問題——兼評伍鐵平著《模糊語言學》[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5).
[10]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1]謝丁,洪龍.基于MMTD的中文副詞模糊語義的量化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
[12]徐章宏,何自然.模糊限制語的“去模糊化”功能探析[J].當代外語研究,2012,(7).
[13]張慧.郭沫若文藝性散文中的模糊語言與翻譯研究[J]. 外國語文,2012,(3).
[14]趙明煒,毛卓亮.模糊語言的語用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15]鄭巍.俄漢模糊語民族文化對比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16]卓振英.詩歌的模糊性及翻譯的標準和方法[J].福建外語,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