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多從功能的角度去研究人類的思維過程,借助計算機解釋心智,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但在另一方面來說給后人留下了延綿不絕的爭論,尤其是從功能的角度將認知系統(tǒng)劃分為“輸入系統(tǒng)”和“中心系統(tǒng)”,所以我們要理性看待福多的哲學理論,從而為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提供哲學基礎。
關鍵詞:模塊理論;心理模塊性;功能
中圖分類號:B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053-02
J.A福多的模塊理論的正式提出是在其《心理模塊性》一書。模塊理論是從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研究認知的本質,進而成為一種經典的理論。
一、心理模塊理論的歷史回顧
(一)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論述心理模塊論
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起源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隨后經過二十年的發(fā)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后來我們所熟知的認知科學。而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方法一直被行為主義所占據(jù)。雖然在一些持有極端觀點的行為主義者那里,例如像斯金納,他反對行為是有內部因素的,然而在行為主義者中那些持有“溫和”觀點的人,例如像托爾曼則贊成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當代的一些行為主義者已經覺察到他們把行為解釋為心理官能是沒有說服力的,與此同時,那種把心理過程當作如同是“攪拌機”式的符號整合的觀點得到了認可。在20世紀40年代中葉以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認知過程即行為內因受到了多方的關注。此后,在心理學中認知心理學的一些流派已經占據(jù)主導地位。在奈瑟的《認知心理學》一書中曾這樣表述:“在當下,已經不需要對行為主義者的立場做自我辯護了?!?/p>
元素主義和信息加工理論在當時已經成為了認知心理學的兩種最受重視的流派。元素主義又稱為構造主義,其創(chuàng)始人馮特和其弟子鐵欽納認為,人的心理現(xiàn)象就像是由許多簡單的“心理因素”構成的復合體。而信息加工則對行為主義觀點進行了揚棄,它是通過重構模型的方法對行為做分析解釋的。福多秉承了信息加工理論的核心,他在《心理模塊性》開篇就提道:“正統(tǒng)的心理學只談到這些,而我們現(xiàn)在要進行的全部討論將采用那些提出并說明心理結構的學說來對行為組織標準進行心理學的解釋?!盵1]
(二)從計算機科學的維度闡述心理模塊論
福多的模塊論理論實質就是把心理與計算機兩者之間的整體結構進行功能互比。福多在書中談道:“把心理系統(tǒng)的區(qū)分與某種特定狀態(tài)的計算機進行類比是有益的,在認知心理學中常常如此?!盵1]其實,在早期的認識心理學當中就有一些哲學家把人看作是一臺普通的計算機,通過模仿計算機科學來重新建構人的心理。起初皮亞杰等人在對心理進行研究時還是傾向于生理方向的,但是卻被計算機模式的理論融合了。早期的一些哲學家曾構想過一種具有機械化思維的機器,在20世紀40年代中葉前后,人們對心理意識的研究的靈感來源于當時出現(xiàn)的計算機,他們設想人的思維過程如同機器的加工過程一樣。但是,在20世紀40年代中葉以前,像這種智能化的機器還從未出現(xiàn)過,甚至有人認為這種想法是“荒謬”的。在此之后,這種“荒謬”的設想得到了實現(xiàn)。在計算機科學的影響下,人如同計算機一樣,被看作是一個整體,在人與社會的影響下,我們人類就像一臺具有智能運作的機器一般,把我們的思維過程看作是一種程序運行的能力,這種設想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了。我們把人看作是一臺智能的計算機,先是通過我們的感官系統(tǒng)來接收外部事物,隨后把收集到的信息元素進行整合,最終通過這些信息來指導人的行為,在當時,這種設想受到了一度的追捧和熱議。很明顯,把人看作是一臺可以進行智能思維的計算機是非常合理的,不僅恰當?shù)亟忉屃巳说纳頇C能,而且很合乎情理地描述了人類思維的高效性,這與腦科學研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二戰(zhàn)結束的二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得以延續(xù),并一度成為認知科學。認知科學是把信息加工作為自己的核心內容。在認知科學的研究中,西蒙認為認知科學是對行為主義的揚棄,既保留了行為主義中可以借鑒的東西,又刪除掉行為主義中可以拋棄的。我們可以由此看出,信息元素的整合其實就是智能的核心實質,這不僅僅是對思維機械加工的設想的超越,而且還在原有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fā)展,這為之后福多的模塊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功能主義視野下的模塊理論
(一)心腦關系上的功能主義的歷史發(fā)展
心腦問題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學史上的哲學家們所涉及的難題。在笛卡爾的二元論觀點中,他以為精神和物質是兩種完全獨立的實體。而現(xiàn)代哲學家們是圍繞心靈與大腦之間的關系問題展開討論,哲學家一方面在心靈和大腦的關系問題上持否定態(tài)度,另一方面則認為心靈的語言可以被還原成物理行為。賴爾則是把心看作是“幽靈”,身比作“機器”。他認為笛卡爾在看待心身問題上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笛卡爾錯誤的根源在于他沒有搞清楚邏輯范疇。隨后他又嘗試尋找一種與心理過程相對應的行為,其意圖是想通過行為,對人的心理過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釋。賴爾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其實是可以取消的,它是可以通過人們的外部行為來解釋心理活動的。一般來講,人們的行為是與心理狀態(tài)相對應的,他的這種觀點一直影響至今。此外,一些還原主義者把心理看作是能還原的,他們認為人的物理語言是可以被心理語言所還原的。在還原主義者中,克里克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認為“人的心智活動完全是由神經細胞、膠質細胞的行為以及構成和影響它們的原子、離子和分子的性質決定的?!盵2]他甚至還認為還原的過程是可以相互交替影響的。與其同是還原論者的還有卡爾納普,他的觀點是心理語言可以還原成物理行為,所有的心理語句都可描述為物理事件。與卡爾納普觀點持相反觀點的有費格爾,他反對把心理語言用行為語言和神經語言來表述。相反,卡爾納普的這種觀點在某種意義上導致了類型同一論(type-type identity theory)的出現(xiàn)。在心腦問題上,行為主義遇到了很大的責難,行為主義反對有心理活動的存在,這與我們平時的感受是相違背的。
符號同一論者認為心理與物理兩者是可以互逆的,這似乎是要被否認的觀點。可是以符號為媒介,使二者同一確實是可以解釋得通的,它是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這種關系不是用與以往相同的載體來闡釋人的心理活動,這種觀點便稱為功能主義。在此之后人們把圖靈實驗作為一種判斷人工智能的準則,人們把那些可以通過圖靈測試的計算機當作是能夠思維的機器,這種實驗向我們闡釋了,人工智能可實現(xiàn)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這種機器中的某種程序可以計算所有程序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人的心理過程就是機器中的程序。按照這一思路,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普特南對其持有的觀點做了如下表述:“要理解人的心理狀態(tài)就必須對神經學的具體內容進行抽象,就像我們編程或使用計算機時對硬件進行抽象一樣。因此心理狀態(tài)就像是軟件?!盵3]他的觀點是把人們的心理活動抽象以后進行研究,這樣更有助于我們理解人的心理過程。
(二)福多心理模塊論中的功能主義的內容
福多的理論基礎是以功能主義為根基的認知科學,而福多的這種觀點恰恰又在功能主義中表現(xiàn)出來了,兩者是密切聯(lián)系的。這種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他認為心理狀態(tài)是與他的功能作用相同一的。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功能主義者可以是物理主義者,他們只否認特定類型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物體特性。形而上學的功能主義者則根據(jù)心理狀態(tài)的因果作用來抽取特征”[1]
第二,他把人的心理活動類比于計算機,這樣就可以區(qū)分認知機制功能。這就如同人們所認為的那樣,人的心理活動就好像是符號間的轉換,就像把人的心理活動比作是圖靈的運作方式,所以這種類比對我們是非常有價值的。另外,福多還把人的認知系統(tǒng)分為三個模塊,這樣就為以后區(qū)分是否是模塊性的認識結構打下了基礎。
第三,福多不僅反對那種把具有某種程序的計算機本身與人的心智做比較,同時也反對極端的功能主義的觀點。他單單是提倡從功能角度來研究人類思維系統(tǒng)。因為就當時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水平與環(huán)境來看,依靠腦神經結構研究思維活動過程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目前大腦對于我們來說還如此神秘,繞開研究神經結構的道路,從功能的視角來分析人類思維的過程,通過計算機的運算過程來解釋人類的認知過程是可行的。在功能主義看來,心和腦的關系如同計算機當中的程序和硬件,這種觀點告訴我們程序和硬件是截然不同的,我們也有必要做這樣的區(qū)分。這種區(qū)分也意味著心理活動過程和大腦活動過程可以孤立存在。也正因如此,福多提出“根據(jù)現(xiàn)代標準的心理哲學,功能分析策略對心理結構的劃分使得已經淘汰的令人無法接受的本體論變體偏向了二元論”。
三、對福多模塊理論中的功能主義的反思
(一)對福多模塊理論中的功能主義的評價
依據(jù)當時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理論成果,試圖從大腦的物質神經結構探索人類思維的過程是幾乎行不通的。在人們對大腦還處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拋開研究神經結構的老路,轉而從功能上去探索人類的思維過程,并借助計算機解釋心智是可行之路,因此功能主義從此走上了重軟件輕硬件的道路。福多正是這一道路的探索者,也是使用這一方法的先驅,他為我們研究心腦關系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二)福多模塊理論中的功能主義的理論困難
功能主義“心理之于大腦如同計算機軟件之于硬件”[4]8這一論斷,在剛開始出現(xiàn)時就受到了諸多質疑。如塞爾在其著作“中文屋”(Chinese room)中的有關論述認為,計算機程序只是虛擬的形式內容,用純形式即可設定;但人的心理并不是純形式內容所能規(guī)定的,它的活動過程是人體各種機能綜合作用的結果,并無固定程式,所以說計算機程序不可能取代人心理活動過程。他還認為,人心理與大腦的關系不適用傳統(tǒng)的一元論和二元論范疇,而應當是一種更為精確的相互作用關系,即心理過程的宏觀層次與神經元過程的微觀層次的統(tǒng)一關系。也就是說,人的心理狀態(tài)在頭腦內部產生,正是因為大腦的作用,才會產生不同的心理現(xiàn)象,所以說心和腦并不單純是兩種相互獨立的東西,而是同一事物中的宏觀和微觀兩種層次。正如塞爾所說“樸素心理主義與樸素物理主義彼此是完全一致的”[5]?,F(xiàn)在看來,依據(jù)當時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研究成果,試圖從人腦的物質神經結構探索思維過程是根本行不通的。在我們完全對大腦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拋開對神經結構的關注,轉而從功能上研究人類的思維過程,利用計算機解釋認知是暫時可行的方法。這也就是我們后來所說的功能主義重軟件輕硬件的道路。計算機中軟硬件的可分離、互不依賴等特點,說明了同一個程序可在具有相同功能的不同硬件上運行,同樣的道理聯(lián)系到心理與思維,說明同一心理過程可在不同的物理載體上實現(xiàn)。因此,心與腦的過程也可以被認為能夠互相獨立而存在。正是有了這個理論依據(jù),福多就認為“根據(jù)現(xiàn)代標準的心理哲學,功能分析策略對心理結構的劃分使得已經淘汰的令人無法接受的本體論變體朝著二元論的方向前進?!盵6]而邱奇蘭德的功能主義“框架不要緊”的論斷與笛卡爾的二元論關系密切,一定程度上可將其稱為“理論二元論”(theory dualism)[4]223。
總之,福多從功能的角度去研究人類的思維過程,借助計算機解釋心智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但在另一方面來說給后人留下了延綿不絕的爭論,尤其是從功能的角度將認知系統(tǒng)劃分為“輸入系統(tǒng)”和“中心系統(tǒng)”,所以我們要理性看待福多的哲學理論,從而為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提供哲學基礎。
參考文獻:
[1]福多.心理模塊性[M].李麗,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克里克.驚人的假說:靈魂的科學探索[M].汪云九,譯.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82.
[3]普特南.美國半個世紀的哲學[J].姚申海,譯.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8,(2):48.
[4]熊哲宏.認知科學導論[M].長沙:華中師大出版社,2002.
[5]約翰.塞爾.心、腦與科學[M].揚音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19.
[6]J.A.Fodor.The modularity of mind[M].The MIT Press.19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