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校園環(huán)境的變化,高校出現了許多諸如經濟困難、網絡成癮、違規(guī)違紀、學習困難等大學生特殊群體,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特殊群體的類型及規(guī)模逐漸擴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研究特殊群體行為特點,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途徑,幫助特殊群體樹立信念,健全人格,成長成才。
關鍵詞: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350-02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校園環(huán)境的變化,高校出現了許多諸如經濟困難、網絡成癮、違規(guī)違紀、學習困難等大學生特殊群體,隨著高校的擴招,更多的學生進入大學,特殊群體學生的數量和規(guī)模隨之擴大,顯然已成為高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關注高校大學生特殊群體,及時、準確、系統(tǒng)地掌握他們的思想情況,研究其思想行為特點,探索對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教育途徑,對于高校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保證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特殊群體的主要類型及共同特點
(一)大學生特殊群體的主要類型
大學生特殊群體是一個與大學生普通群體比較而言的相對概念。具體而言就是由于自身、家庭、社會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在學習、生活、心理、紀律等方面存在障礙或問題的大學生的集合體。據筆者調查,這部分學生大約占整個大學生的30%,據初步統(tǒng)計,這個比例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本文大學生特殊群體類型指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學習困難學生群體、違紀學生群體、網絡成癮學生群體及心理行為異常群體。
(二)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共同特點
1.價值觀與政治意識發(fā)生偏移和有所淡漠
當前大學生特殊群體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是我們也看到,大學生特殊群體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如自身、經濟、家庭等,而這些壓力足以使大學生特殊群體原有的觀念產生偏移,致使他們在認知、情感、行為上出現與社會規(guī)范和主流文化相背離的態(tài)勢,從而動搖了他們原有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和行為定式,表現為缺乏民主與法制觀念,對靠近黨組織的態(tài)度漠然,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夠堅定,缺乏信仰、信心與信念。部分經濟困難學生追求物質利益、個人利益,重視金錢和權力,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意識較淡薄。
2.大學生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突出
大學生特殊群體大部分存在著心理問題,表現出許多相似的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表現為敏感、自卑、焦慮、多疑,因而性格孤僻,思想保守,對事物的認識偏激,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孤芳自賞等等。他們承受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差,看似平常的小事也極易造成思想的包袱和波動,一些學生還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個別學生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
3.大學生特殊群體面臨的實際問題更多
特殊群體學生較普通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壓力更多,來自經濟、學業(yè)、自我認同、情感、就業(yè)、健康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往往會困擾他們,久而久之,這些矛盾就會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和校園的和諧穩(wěn)定。
4.大學生特殊群體就業(yè)問題凸顯
近年來,在全國就業(yè)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特殊群體學生的就業(yè)問題日漸凸現,他們在經濟、心理、成長的家庭背景及社會支持體系中處于相對的弱勢,加之自身素質和條件所限,使得部分特殊群體學生在選擇職業(yè)時產生了心理障礙,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他們的擇業(yè)范圍,使得他們在就業(yè)上更顯得困難。
二、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遍_展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遵循此原則,“以特殊群體學生為本”,貼近他們的實際,切實可行地開展教育活動,提高其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三觀”教育
“三觀”教育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多數大學生特殊群體正處于青年時期,正是其“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理想信念是否正確,將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通過理想信念及愛國主義教育來幫助大學生特殊群體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心理健康教育
根據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共性特點,該群體與普通學生群體相比心理問題復雜得多,高校要提高特殊群體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優(yōu)化心理素質,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
(三)感恩教育
實施感恩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大學生特殊群體學??梢酝ㄟ^感恩教育,強化他們的感恩心理,接受現實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和他人的關愛。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健全學生的人格。
(四)生命教育
以珍惜和成就生命為主旨的生命教育強調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的價值,熱愛并發(fā)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并將自己的生命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建立一種共生共榮的和諧關系。這種教育理念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在很多方面都能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精神世界的成長與提升。
(五)法制規(guī)章教育
對于違紀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自律性比較差,經常管不住自己,沒有形成良好的紀律意識,缺乏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通過法制法規(guī)的教育以及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集體觀念。
(六)形勢政策教育
對于大學生特殊群體形勢政策教育的重點是通過教育幫助他們增強對現實的了解,認知國內的社會發(fā)展形勢,引導他們積極地設計自己的大學生活和學習,切實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
三、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注重特殊群體學生的實踐教育
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單純的理論灌輸往往使大學生難以接受,因此,對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教育應融入社會實踐中,讓他們深入農工、體察民情、分析社會的現實需要,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獲得走向社會的信心和勇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加強思想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家庭是學生主要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成員對大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延伸到家庭中去,與家長建立密切的聯系,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行為表現,提高家長關注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積極向家長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使心理健康教育突破校園界限,通過學校與家長的密切聯系和配合,雙方達成共識,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三)全方位營造友善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
友善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可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特殊群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他們產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愿望和行為,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1)優(yōu)化校園文化。首先要注重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整潔的校園、美麗的草坪和寬敞廣場,充滿朝氣及特有的文化氣息會不知不覺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其次建設良好的校風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從而潛移默化地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品質。(2)建立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全校教職員工應該從管理、教學、服務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關注大學生特殊群體。
(四)堅持思想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
大學生特殊群體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思想層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一方面有利于解決較低層次的心理負擔、心理障礙,促進健康心理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高尚的心靈、寬闊的胸懷,又對心理健康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對特殊群體學生的矯正、預防的目標。(1)建立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檔案。搜集大學生的心理資料如心理發(fā)展特點、心理生活的歷程、有無病史及治療歷史、目前心理困擾等等,有助于全面了解學生,幫助制定教育方案。(2)建立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訪談制度。通過與特殊學生一對一的訪談,可以對個體進行針對性較強的教育,幫助其分析和找出引起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3)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群體開展有利于其身心發(fā)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比如:針對經濟貧困生群體開展自信、人際交往的心理行為訓練、針對學困生開展學涯生涯規(guī)劃教育、針對心理問題學生開展心理測評及心理治療等等。
(五)建立健全助困育人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要努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大學生特殊群體。(1)對于經濟困難學生群體,要多渠道資助,通過各種助學貸款、勤工儉學、補助等形式解決其經濟上的困難。(2)對于學困群體,引導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經常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厭學心理。(3)對于心理問題學生群體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心理障礙。(4)對于違紀學生群體要做到紀律教育與情感關注相結合,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的同時,也要理解和尊重他們。
參考文獻:
[1]吳文兵.論新形勢下特殊群體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2]王玉國.加強大學生特殊群體教育管理的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06,(4).
[3]董雨,付淼.特殊群體學生預警與援助體系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4]姜旭蘋,姚娟.高校經濟貧困生思想現狀及教育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