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地震中的父與子》有這樣一句話:“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边@里的“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之間為什么用逗號不用頓號?對這樣特殊的標點用法,教學時該如何處理?
答:標點符號早已成為語言表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表示斷句、語氣的作用外,更具有表情達意的特殊功能。一些超常規(guī)的標點符號使用,不僅可以使語義得到延伸,而且還可以獨立地負載特定的語言信息,從而相對獨立地完成一定的語言交際任務?!八诹?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一句中的逗號即是如此。
從標點符號的一般用法上說,頓號和逗號都用在句子的中間表示停頓,其主要區(qū)別有二:一從停頓的時間看,頓號短促,逗號略長;二從是否表示并列來區(qū)別,頓號表示詞和詞之間的并列,逗號表示連貫,沒有并列的意思。以此推論,“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之間是詞語并列,理當使用頓號,可作者偏偏用上逗號,這是一種突破常規(guī)的標點符號用法,自然有著特殊的價值。
聯系《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我們不難看出,當兒子被廢墟深埋,生死未卜,作為父親該是如何心急如焚,以至于面對其他人時,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并不時發(fā)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對于這樣一位從身體到心理都瀕臨崩潰的父親而言,即便是非常短暫的一分鐘、一秒鐘都是那樣的漫長,那樣的難熬。此時此刻,此景此情,用頓號而不是逗號來表現,就顯得恰如其分、簡潔有力,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的藝術效果,真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谛W語文教材中,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輕易放過或簡單教過都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精心設計,巧妙處理。以上述這句為例,可分步進行教學:
一是理解內容,感悟寫法。教學這句話,要聯系下一句,想想寫什么,從哪些方面寫的?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詞語,啟發(fā)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并用自己的話把“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的樣子說具體、說細致。讓一個隨著挖掘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累、越來越臟、越來越苦、越來越不成人樣的父親形象逐漸豐滿起來,高大起來,活生生地立在孩子們的腦海里、心田上,從而為這父親的舐犢情深而感動。
二是引導比較,發(fā)現“異?!薄O忍岢鰡栴}:讀讀第一句話,你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學生就會發(fā)現特別之處有兩個:一是不直接點出父親挖了36個小時,而是把表示時間延續(xù)的數量詞并排羅列;二是“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這些詞語是并列關系,課文卻用上逗號而不是頓號。接著閱讀思考:為什么要特意進行數量詞的排列,而且用的是逗號而不是頓號?引導學生體會到:這樣寫一方面能感性化、具象化地呈現父親不斷挖掘的艱難與漫長的過程,讓人感受到堅持的不易與可貴,進而產生心靈的震撼,并發(fā)出由衷的感嘆:真是個了不起的父親!另一方面能留下空白,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使父親的形象變得更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進而對“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一揭示文章主旨的語言內涵有深切的體悟和深刻的認識。
三是想象填補,讀寫互動。利用文中的空白,讓學生想象在“8小時”和“24小時”之后,父親會是什么樣的,給這兩處補上此時父親的外形和動作,從而與36小時后“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形成三幅互為關聯的連環(huán)畫。如此,就把父親堅持挖掘的全貌生動地展現出來,達到以寫促讀、讀寫互動的理想境界,達成“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目標。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