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綜合課程。隨著回歸生活這一理念的普及,品德教育應該“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不能一味展示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的觀念得到了廣泛認可。故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的過程中,出現了“反面素材”,它是指其所反映的是社會生活中的一些負面現象,在教學中作為批判的對象,以警示為戒的素材。
一、“反面素材”的誤區(qū)
“反面素材”是社會多元化的產物,它對學生心靈的沖擊遠非“正統素材”可比。但凡事總有兩面性,許多教師在使用“反面素材”時陷入了誤區(qū)。
1. 未正確認識“反面素材”的作用。有些教師認為“反面素材”無所不能,只要引用該素材,便可警示學生,養(yǎng)成良好品德。濫用“反面素材”,有可能造成學生過度恐懼。2. 引用“反面素材”過于頻繁。有些教師,雖能認識到“反面素材”的作用,但是在一堂課中多次,甚至反復使用“反面素材”。例如,《無情的火災》一課,教師為強調火災的破壞力,反復地出示現場傷亡的慘狀圖片,有些圖片過于直露,超越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學生畏懼,無法參與正常的教學。3. 真實模擬、再現“反面素材”。四年級下冊《我們身邊的交通事故》一課,教師出示一個個慘不忍睹的車禍圖片。雖然這些“反面素材”極具震撼作用,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交通事故的可怕。但是學生在受到血案警醒的同時,其幼小的心靈也無形中承受著傷害。使用“反面素材”的目的在于“戒”與“鑒”。顯然,學生的一聲聲的驚叫足以說明,這些素材的引用絕對是課堂不宜的,它偏離了教學目標,甚至存在著形象暗示、超出學生心靈承受度的潛在危險。4. 完全否定“反面素材”。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有的教師覺得對丑惡現實的鞭撻會刺激學生的感官,對學生的身心造成負面的影響,嚴重脫離社會發(fā)展實際,不管任何情況,完全拋開“反面素材”,導致了學生課堂上說一套,生活中做一套。
二、“反面素材”的引用策略
反面素材雖然能發(fā)人警醒、震撼心靈,給教育教學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給學生身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教師要將“反面素材”提煉為教學資源,又合理地使用這一資源,使其充分發(fā)揮特殊的教育價值。
1. 適時。
在選用反面素材時要注意時空的距離,盡量在學生的實際生活或者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中進行選擇。筆者在教學《誠信真可貴》一課時,原本打算使用《狼來了》作為“反面素材”,來講述為失信、說謊的惡果。后來經過集體備課,最終決定選擇“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的新聞事件。的確,兩個素材均為誠信的非正面素材,《狼來了》這個寓言故事,雖然故事內容性強,但距離現代社會中的學生生活太遠,學生并不太知曉,也不能引起興趣。而三聚氰胺事件造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幾乎全民皆知。實時新聞的真實力量遠遠大于虛擬故事所呈現的說教,能夠更好地引發(fā)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關注,激起學生對摻假者的不平、憤怒。有些學生還真的因為這樣的事件而對奶制品“敬而遠之”,于是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高漲,其效果不言而喻。
在引用“反面素材”的過程中,當教師把視線投向社會時,別忘了適時地關注學生的生活。課程資源中素材的時空、地域距離學生的生活太遠,難免會產生陌生感,即便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相應的要求,也難在情感上真正產生共鳴,心靈深處也就不能認同,更不用說對品德與行為的發(fā)展了。教師引用的課程資源,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素材,只要能實實在在地、適時地解決學生生活中的一兩個問題,那么課程資源的意義也就得到了凸顯。
2. 有度。
我們在教學中使用“反面素材”一定要用之有度,適可而止。以五年級下冊《勿忘國恥》為例,若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意識,引用了侵略者的暴行,詳盡的圖片、文字資料,再配上悲愴的音樂,讓人不禁毛骨悚然,民族仇恨劇增。此時教學目標已被異化、扭曲——無度地呈現血腥,一味地灌輸仇恨,就是愚弄和扼殺理性。無論是對于渴求真理的孩子,還是面對歷史的過去以及未來,這都過于殘忍。后來經過調整,教師只是引用“圓明園毀滅后的廢墟”這一素材,在悲憤中激發(fā)民族情懷,讓學生理性地直面歷史,重點講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這樣處理“反面素材”,就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于現實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3. 得法。
“反面素材”的相對性,容易引發(fā)深思,具有喚醒、警醒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反面素材”時,注意得“法”,即既要考慮學生的心理因素,又要合乎教育學規(guī)律。
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讓我們同行》時,正好班上有經常受到人冷落的學生,于是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課件出示《“我”的獨白》,在傷感的音樂中配音:“‘我’是一名平凡的男生,才貌不揚,有時候淘氣,同學都不愿與‘我’做朋友。遇到了難題,想請教同學,卻被冷冷地拒絕了;美術課上,‘我’的畫筆壞了,可沒人愿意借給‘我’。‘我’很傷心、無奈,覺得自己被遺忘是多么可憐,我好像是個多余的人……”教室鴉雀無聲,大家默默聆聽,個別學生甚至眼眶發(fā)紅。當老師請大家發(fā)表感想時,學生紛紛舉手,有感而發(fā)。這一“反面素材”雖然經過了教師的加工、提煉,但其原型來自于學生,使得孩子們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大家紛紛表示自己平時對這些同學關心、幫助不夠,以后愿意和他們結成朋友。“反面素材”只有經過提煉、使用得法,方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發(fā)共鳴。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第一實驗小學責任編輯:林彥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