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研室的茶幾上,蔥蘢著一簇綠意,這是一叢很特別的小植物。一向愛花的我,對花卉的名稱卻知之甚少,因而著實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它竟是那么吸引我的眼球,有時候甚至令我出神地盯著它凝望大半天。
或許它只是一種平常的植物,隨便在路旁賣花的小攤都可以見到,普通得令人不愿去深究名字。說它特別,是因為它與種它的器皿構(gòu)成一個獨特的組合,自然和諧又對比強烈,獨具匠心又毫不矯揉造作。欣賞它,就像欣賞一幅畫,欣賞它,就像欣賞一件工藝品。
它的底座是一截小樹樁,樹樁下面伸展著六七段樹根,樹樁上擱著一個扁扁的茶壺,那形狀有點像印度神燈。樹樁和茶壺都是彩陶制成,樹樁是深赤色的,仿佛一截枯木,茶壺則為棕黑,上面隱約可見淺赤及灰白斑紋,透著一股古樸的味道,正合了那首古詩:“規(guī)制古樸復細膩,輕便可入筠籠攜。山家雅供稱第一,清泉好瀹三春荑?!?/p>
這樣精美的茶壺,也許本應沏出香醇的鐵觀音或是碧螺春,此際卻冒出盈盈的綠意來。那層疊的綠,有淺有深。剛冒出土的是淡淡的嬌嫩的綠,過幾日便長成茵茵的翠翠的綠,而后是濃濃的碧碧的綠。每片小葉上都綴著白色和紅色的斑點,像是結(jié)著霜花,又似濺上了熱血,使得所有葉子的色彩一下子生動了起來。而這些葉又形狀各異,大的有七八公分,小的僅如小指甲蓋那么丁點兒;卷曲的仿佛剛鉆出水面的新荷,張開的卻恰似一顆鮮活的心。
光是這葉已叫人百看不厭了,那莖卻另有一番風采:或長或短,或直或彎,每一枝都不雷同。長的如鶴立雞群,短的似四分音符,直的像筆,彎的若鉤,嫵媚婆娑,千姿百態(tài),令人遐想……最妙的是窄窄的壺嘴上也不甘寂寞地探出兩片小巧玲瓏的嫩葉來,像是不經(jīng)意從滿滿的壺中溢出來的春意,趣味輩出,又似一幅精致的工筆畫的落款,恰到好處。
這樣一個獨特的組合,使這簇植物的新綠與茶壺的質(zhì)樸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枯木逢春”這句成語。的確,它雖然不起眼,但它的生命力是那么頑強,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著,每天都看得見它欣欣向榮地生長。有時一片綠葉一天就可長高兩三公分,而往往一片綠冒出芽尖,就有一葉黃枯萎凋零,但整壺植物卻一直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突然想起了美國著名作家利奧·巴斯卡利亞的作品《一片葉子落下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是的,我欣喜這片葉的成長,又惋惜那片葉的老死,不禁感慨——這就是生命的規(guī)律??!
(作者單位:福建省云霄縣云陵鎮(zhèn)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