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這體現了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游戲材料不僅豐富了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還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游戲動機和游戲構思,引起幼兒的游戲聯想和游戲行動。在角色游戲中,教師已越來越重視游戲材料的添置,但在投放和利用游戲材料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隨意性較大或者照搬他人;材料比較單一,很少考慮材料的多元有效因素;不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fā)展水平,適時、適度地更換材料。為此,我們進行了有關這方面的探索。
一、游戲材料資源利用的豐富性
豐富的游戲材料和玩具是幼兒園游戲順利開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地處山區(qū)的農村幼兒園,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自然資源豐富,如房前屋后的樹枝、木塊、小石頭、竹子等,隨處可見,經過教師們巧妙加工、制作,成為幼兒喜歡又能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材料。
1. 教師、家長和幼兒共同搜集自然物品。由于農村幼兒園經費較緊,無法購買大量的玩具和游戲材料,因此,我們利用休息時間到山上采集樹枝、松果、樹葉、竹枝、芝稈、玉米稈,到河邊拾鵝卵石、小螺殼,請做木工的家長把竹子鋸成筒、竹片,把木板鋸成大積木、小積木,還搜集一些廢舊物品,如易拉罐、泡沫板、膠卷殼、編織帶、包裝盒、飲料瓶等,和孩子們一起將這些物品清洗、歸類。這樣做,既省錢又豐富了游戲材料,還能培養(yǎng)幼兒愛勞動的習慣和增強環(huán)保意識。
2. 啟發(fā)幼兒自制玩具,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在游戲中,我們盡量少用買的或現成的玩具,而是提供諸如紙片、布條、邊角料、干凈的廢品等材料或半成品,讓幼兒自己設計、創(chuàng)作簡易的玩具,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促進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如“商店”里的“糖果、糕點、豆制品”是幼兒搓制的;“照相館”里的“照片”是幼兒從舊圖書上剪下的?!帮嬍车辍庇螒蛑?,我們只供給橡皮泥、小紙片、膠粒、舊尼龍襪等材料,引導幼兒做出水餃、面條、扁肉等食物模型。通過自制玩具,培養(yǎng)了幼兒動手動腦的習慣和能力,使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成為游戲的主人。
二、游戲材料投放的科學性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主要是通過玩具、材料的操作、擺弄,結合語言、動作、表情等來完成整個游戲過程,因此,提供的玩具、材料要合理,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作為教師,應重視游戲材料投放的科學性,應認真分析、了解本班幼兒的游戲特點和認知水平,再循序漸進地提供玩具、材料。
1.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投放合適的游戲材料。一般來說,小班幼兒認知水平有限,知識經驗缺乏,形象的主題、熟悉的玩具對他們最有吸引力,因此,游戲材料、玩具的體積要大些,顏色要鮮艷些,同種類玩具的數量要稍多些,現成的玩具可多些;中班幼兒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游戲主題有了擴展,幼兒愿意根據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加工使用替代物,這時,教師應提供半成品的替代物,使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完成制作,感受成功的喜悅;大班的幼兒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物代物的能力更強,對于替代物的逼真化要求更高,這時,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更多原始材料,使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2. 不斷增添或更換游戲材料。玩具和游戲材料是幼兒選擇、發(fā)展游戲主題的前提條件,也是游戲順利開展的物質基礎。游戲中適度地更換或增添游戲材料,不僅能使幼兒產生新鮮感,激發(fā)游戲興趣,而且容易使幼兒產生新的游戲主題,如擺幾束野花,引發(fā)一個“花店”游戲,放幾把“槍”,引發(fā)“打仗”游戲等等。當然,投放新玩具、新材料時,要注意量的控制。每次增添材料的種類和數量不能太多,以2至3種為宜。投放新玩具、新材料的同時,要收取部分舊的和幼兒開始不感興趣的材料,以保持玩具材料的適當流通,讓幼兒在新的玩具、材料中尋找游戲的新主題、新內容,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性。
3. 多提供開放性、可轉化的材料。孩子們對成品玩具或教師自制的玩具只有短暫的興趣,為此,我們將要制作成成品玩具的材料,如紙、泡沫塑料、海綿塊、小竹竿、鵝卵石等分放在活動室,鼓勵幼兒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膽想象、創(chuàng)造,自由取放。如在“食品店”游戲中,幼兒把扁石想象成“餅干”;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把鵝卵石想象成“睡娃娃、蛋”等,而在“工藝石”游戲中,幼兒把鵝卵石想象成“不倒翁”。另外,還把泡沫塑料想象成“豆腐、床、切菜板、小板凳”等,把飲料瓶想象成“話筒、花瓶、手榴彈”等,通過想象,激發(fā)了幼兒一物多用的能力,拓展了游戲內容,豐富了游戲情節(jié)。
三、游戲材料利用引導的指導性
著名心理學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最好的游戲材料是那些他們能夠隨意地用各種方式加以變化的材料”。教師應激發(fā)幼兒真誠的態(tài)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的情境創(chuàng)設之中,根據游戲的需要,開展假想、替代、一物多用。在游戲中,我們關注游戲材料利用引導的指導性,有意識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幼兒使用替代物。
1. 設計誘發(fā)情景,促使幼兒產生使用替代物的愿望和積極性。如幼兒在玩“肯德基游戲”時,“工作人員”沒有冰塊、托盤,于是,教師啟發(fā)幼兒“什么可以代替冰塊?什么可以代替托盤?”引導“工作人員”用瓶蓋代替冰塊,用月餅盒代替托盤的創(chuàng)造性做法,豐富了游戲情節(jié),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又如新主題“照相館”的游戲情節(jié)不夠豐富,“生意”蕭條,于是,教師給“照相館”打電話,問有沒有預約拍藝術照的項目,是否有不同背景可供選擇。由于多數幼兒有這方面的經驗,因此,他們在活動室找來掛歷紙,把它們貼在墻上作為拍攝背景。這樣一來,“顧客”頓時多了起來,孩子們也因為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可替代的相仿物而感到滿足。通過直觀形象的情境演示,能使幼兒體驗到合理利用替代物的成功感,進一步萌發(fā)以物代物的動機。
2. 利用疑難問題,啟發(fā)幼兒主動尋找替代物,發(fā)揮想象。在角色游戲中,教師要鼓勵幼兒“異想天開”,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替代物。如“肯德基”的“顧客”提出要用番茄醬蘸薯條,討論中,幼兒提出可以用紅色橡皮泥或紅色縐紙?zhí)娲厌u。游戲結束后,“顧客”又提出建議,認為若能把番茄醬盛在盤子里,則更能給顧客提供方便。在后來的游戲中,他們從活動室里選擇不同材料當作盤子,解決了這一困難。
3. 通過協作參與的方法引導幼兒正確使用替代物。教師在指導游戲時,應注意觀察:幼兒需要什么材料,是否能夠自行解決;若無法解決時,應啟發(fā)幼兒就近取材,引導幼兒想想游戲所需的材料是什么形狀的、像什么,與活動室周圍的哪些物品相似,可找哪些物品來代替。當幼兒在使用、制作替代物時遇到了困難,應組織幼兒討論、協商、共同解決問題。如有些幼兒不喜歡“照相館”以自然風光的掛歷紙作背景,想以小動物為背景拍攝藝術照,“工作人員”在尋找替代物時發(fā)生了困難,這時,教師參與他們的討論,共同商定在掛歷紙的背面畫上所需的背景,使游戲得以順利開展。通過教師的巧妙參與和幼兒的協商,使幼兒正確使用替代物,滿足了幼兒扮演角色的意愿,培養(yǎng)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平川幼兒園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