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不應回避,也不能回避;但絕不能走“知識為主”的老路,更不能重蹈“死記硬背”之覆轍?!毒拍炅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如何正確對待語文知識內容的教學”已經做了較為細致的描述:“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fā)進行指導和點撥。指導與點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形成一定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語感,而不在于對知識系統(tǒng)的記憶。因此,要避免脫離實際運用,圍繞相關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系統(tǒng)、完整’的講授與操練。”“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和操練,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義。”為了讓廣大一線教師更好地理解、處理語文知識內容的教學,本刊特邀請專家、有經驗的教師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闡述、介紹,希望進一步引起關注,促進這個問題研究的深入開展。
語文知識要不要教?這似乎是個假問題,知識就是力量,無知即無能,當然要教!但緊跟著的是,什么是“知識”?哪些是“語文知識”?語文知識要靠“教”嗎?
一、語言文字出現眼前,語文知識站在背后
我們不妨找個實例,先來“挖一挖”知識。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有一首現代詩《最后一分鐘》,先看第一節(jié):
午夜。香港,
讓我拉住你的手,
傾聽最后一分鐘的風雨歸程。
聽你越走越近的腳步,
聽所有中國人的心跳和叩問。
短短五行詩,浸透知識里。
社會知識?!拔缫埂钡臅r間指稱,“香港”的地理位置,“最后一分鐘”所包含的時間、地點、事件。
語基知識。拼音、構字、組詞成句、獨詞句、單句、復句。
修辭知識。擬人,把香港當作久別重逢的親人看待,便于抒發(fā)情感,傾吐肺腑之言;夸張,“聽所有中國人的心跳和叩問”;排比:三個“聽”句;仿詞,由“風雨兼程”仿造出“風雨歸程”。
文體知識?,F代詩的分行排列;大體押韻;突破語言常規(guī):第一行“午夜”是句號,沒有換行,而“香港”后是逗號,卻換行了;凝練:“風雨歸程”涵蓋了香港被割讓到回歸的一百多年的艱難歷史;跳躍:三個“聽”,說的是三個方面——歷史風雨、終于回歸、萬眾激動和思考。
寫作知識。過渡句的“啟下”:這一節(jié)的末行“聽所有中國人的心跳和叩問”是一個過渡句,以引起下文;下文的第二節(jié)就是寫看到的升旗儀式和萬眾激動的場面,扣住“心跳”;第三節(jié)則是回顧歷史,扣住“叩問”。遣詞造句的準確:三個“聽”,似乎聽到一分鐘的倒計時滴答聲。第一個是“傾聽”,準確表現最后一分鐘時大家緊盯著倒計時鐘滴答滴答的鐘聲的情景,這鐘聲也是風雨歸程的聲音;后兩個用“聽”,不宜“傾聽”,因為“越走越近的腳步”,聲音越來越響;“所有中國人的心跳和叩問”應該是更強烈的聲音了,更不宜“傾聽”。修飾和限制:用“所有”來修飾“中國人”,表明心跳和叩問的還包括香港的、澳門的,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而不僅僅是內地的中國人。
這還是詩的第一節(jié),若是整首詩,各系列的語言文字知識就更多了。此外還有關于課文理解的知識,關于略讀課文的知識,關于作者的知識,關于語文作業(yè)的知識,而且如果要朗讀的話,還有抑揚頓挫起伏疾徐的知識;如果要寫詩,還有觀察、構思、立意的知識等等。
可以說,知識無處不在,無“知”不成“文”,無“知”不成“章”,無“知”不成“書”。當然,從另一角度看,會得出相反的結論。此且避過不提。
二、工具人文或左或右,課標修改一錘定音
把羅列的這些知識都作為教學內容,明顯是“學究先生”的教法,這樣的課堂估計不會有。有四個制約。一、教材。現行教材以主題內容編排,入眼的首先是內容,知識無序,且很少明確標列。二、教師。教材文本是以文字出現的,知識“藏”在文字后面,需要教師自己去發(fā)現,見仁見智決定權在執(zhí)教者手里。三、學生。人一出生,憑著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和大腦,就已經主動或被動地在“習得”各種知識了。像這一節(jié)詩,不用教學,學生也能大致“讀懂”,盡管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語言規(guī)律的術語和各個分支系統(tǒng)。四、課時。按照常態(tài),這首詩教材作“略讀課文”處理,一個課時的教學時間,不可能教授系統(tǒng)的知識。
以理解內容為主,知識基本不涉及或很少涉及,這樣的課堂教學這幾年比較多見,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強調素質教育,強調“人的發(fā)展”,對應試教育的弊端作過比較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可以說,應試教育的主要基因是“知識”。反對應試教育,“知識”當然不可能成為“座上賓”。進入本世紀,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工具性”的內涵并未點出,“人文性”又并非是語文學科所獨有,因而十年的語文課程改革現狀是人文性強,工具性弱,非語文、泛語文的現象比較嚴重,比如閱讀教學重內容輕語言、重情感輕知識、重理解輕運用的情況比較普遍。因此,這些年來許多有識之士一直在呼吁,“回歸”“返璞歸真”“本色語文”“語文姓‘語’名‘文’”“語言是語文課程的DNA”等等主題詞和說法不絕于耳。
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頒布,對語文的“課程性質”作出了明確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內涵有三方面的限制詞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綜合性、實踐性”,使工具性和實踐性有了清晰的凸顯?!罢Z言文字”是內核,“學習”是手段,“運用”是歸宿,“綜合性、實踐性”是工具的外在特征。只有“語言文字”這張“皮”存在,學習、運用、綜合、實踐這些“毛”才有依附。
三、精要選擇語文知識,不可忽視語用背景
語文教學只重視人文內容或者只關注語文知識,都是“走極端”的教學。小學語文教學的正道還應該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指明的。比如閱讀教學的建議:“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和操練,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義?!闭Z文知識“可以”學習,但應該選擇“必要的”;語文知識的學習是為了“幫助理解課文”;語文知識學習必須克服一些弊端:脫離運用、系統(tǒng)學習、死記硬背。
教學一定要關注語言文字,但語言文字并不等同于語文知識。語言文字是語言實踐的產物,語文知識是對語言文字運用的挑選、解釋、加工、整理、歸納和分析,是對語言運用的系統(tǒng)認識。所謂系統(tǒng),是指名稱、定義、例舉、作用、辨析等一系列的知識鏈條。學生讀寫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識,但更需要實踐。獲得語文知識尤其是“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并不是學習的主要目的,語文知識教學沒有必要強調到不恰當的地步。有這樣幾點是需要明確的:
1. 學段有別。學習語文知識,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小學是不應該系統(tǒng)化的。小學有低中高段,知識學習也有不同側重。比如講比喻,那種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都在“是什么句、喻詞、喻體”里邊打轉轉就不應該。修辭學習可以是低段認識變異,中段體會效果,高段學習用法。比如教《林沖棒打洪教頭》,花了一些時間介紹古典小說技法“背面鋪(敷)粉法”,對小學生而言,也是不妥當的。
2. 實踐出知。未受過系統(tǒng)知識教育而成為大家的大有人在。往遠的說,《詩經》作者不可能受過什么系統(tǒng)教育。往近的看,小說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疑是“寫”的大師;脫口秀周立波活躍在大江南北的舞臺,無疑是“說”的名人。就圈內而言,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周一貫先生,發(fā)表論文1200多篇,著作130多部,“著作”遠遠“超身”??扇绱四苷f會道善寫的人,竟然都是小學學歷,他們是在一次次實踐中感悟、反思、總結,掌握了寫小說、脫口秀、發(fā)專論的真諦。
3. 教材導向。現行教材的編排思路,可以避免教學陷入“語文知識系統(tǒng)化”誤區(qū)。上世紀70年代起,人教版幾套教材是以小學生應當具有的讀寫能力為序組織單元的,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讀或寫的訓練項目。現行教材以內容專題組織單元,試圖統(tǒng)整各項語文活動。當然,我們更期望內容序列、讀寫序列都能呈現的“雙序列”教材問世。
4. 為用服務。小學生學語文知識,不是培養(yǎng)語言學家,而是為了提高讀寫能力,當然不需要系統(tǒng)。詩人李小雨以自己《最后一分鐘》這首詩為例,談了新詩四個方面的藝術特點:高度概括和提煉;運用形象和細節(jié);虛實結合,以小見大;含蓄,注重詩的意境。如果說,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一種語文知識,教學必不可少,那也只能是在幫助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寫詩欲望中,選擇一些必要的呈現出來。
四、知識面孔不該僵化,語文實踐靈活無痕
“歷史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或不是,非我所論,引此是想說明,知識是純粹的、枯燥的、嚴肅的,如果在課堂上擺出一副冷冰冰的僵化面孔,再強化知識教學也沒有效果。應該把知識喬裝打扮,成為活潑的小姑娘,使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中,無痕地獲得語文知識。筆者曾有所實踐,在此曬一曬。
1. 口訣。二年下期《雷雨》,怎樣寫好“垂”字,老師在“田字格”里邊范寫邊說口訣:“千到底,草頭寬,長短兩橫垂好看?!卑压P順、筆畫、勻稱的寫字知識都含在里邊了。學生寫字姿勢不好,關鍵在于執(zhí)筆姿勢不對,正確的執(zhí)筆應該是——寸筆(指離筆尖一寸),對齊(中指墊在筆桿后,拇指與食指對齊),朝你(筆尖朝別人,不是朝自己)。
2. 老搞先生。三年下期《女媧補天》,課文中的動詞使用豐富準確,常見的教學是找動詞、換動詞、說作用,繁瑣且無必要。我就故意編造說有一“老搞先生”,凡說到動作詞語都以“搞”字搞定,如果他來寫這一段,會是怎樣的呢?請看大屏幕——
五彩石搞齊了,女媧在地上搞個圓坑,把五彩石搞在里面,用神火搞,搞了五天五夜,五彩石搞成了很稠的液體,女媧把它搞在一個大盆里,搞到天邊,搞準那個大窟窿,往上一搞,只見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搞好了。
學生讀得笑破了肚皮,然后亮出課文的正解。這樣的動詞運用知識,學生記得更深刻。
3. 變臉。四年上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變序、重組、增減的訓練手段體會古詩的藝術。比如全詩可以漏一字變成詞,或每句減一、二、三、四字成另詩。五言:故人西辭樓,煙月下?lián)P州。帆影碧空盡,長江天際流。三言:西辭樓,下?lián)P州。帆影盡,長江流。漏“花”字成詞:故人西辭,黃鶴樓煙,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4. 抬杠。五年上期《最后一分鐘》,采用“抬杠法”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先讓學生明白什么叫抬杠,然后老師故意說:“香港是一個地方,怎么能說‘香港,讓我拉住你的手’呢?這句話有毛病?!弊寣W生來“壓杠”。學生受此啟發(fā),紛紛找出“抬杠”之處,并引起“壓杠”?;诱f出來的這些“變異句”,都是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和修辭特點。
5. 看電影。六年上期《軍神》,讀小說文字如同看電影,語言簡潔直觀。要體會這一特色,讓學生猜一猜,下列兩段話,哪一段仿佛是我們在看電影:
A. 1916年的一天,一位頭纏繃帶的年輕人,走進了重慶城里一家德國人開的診所。他對診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醫(yī)生沃克先生說:“我的眼睛被土匪打傷了,請您給治治?!?/p>
B.(課文語言,略。)
A段只是一種記敘,像我們平時的作文;B段語句不介紹誰問誰答,但分行排列,簡潔明白,這是電影語言。
6. 猩猩讀對聯(lián)。六年下期《獄中聯(lián)歡》。采用邊體驗邊填空的方式初步學習對聯(lián)知識。課文通過特務頭子猩猩的眼睛,出現一副一副對聯(lián),猩猩還可以看到一些對聯(lián),比如來到樓八室、樓九室、樓十室又看到幾副對聯(lián)。呈現以下幾副對聯(lián)填空(第三副是猜字謎填空)。
(1)渣滓洞中練道骨(歌樂山外)吹仙風馬到(成功)
(2)舊冬唉聲(嘆氣)(新春)眉飛色舞都有(話說)
(3)天居竹林下人在圍墻中(笑囚)迎春
通過實踐,學生明確了,這些對聯(lián)除了要字詞相對以外,都要有共同特點:1. 春天來了,可以明說;2. 在監(jiān)獄里,可以明說;3. 要勝利了,只能暗示。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游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