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高度強調“語言文字運用”,突出“實踐性” “綜合性”的特點。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必須處理好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關系。而語文教師必須要有運用語言文字知識指導教學的意識和能力。
一、語文能力訓練離不開語文知識的指導
葉圣陶先生指出:“所謂訓練,當然不只是教學生拿起書來讀,提起筆來寫,就算了事,必須講求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英,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們心知其故。”(《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也就是說,語言文字訓練必須伴隨著語言文字知識的訓導。朗讀訓練離不開語音學和音韻學知識的指導,識字寫字訓練離不開文字學和漢字文化學知識的指導,詞語訓練離不開語匯學知識的指導,習作訓練離不開文章學知識的指導。
張志公先生1994年在呂叔湘語文教育思想座談會上指出:“真見語文功底的是語言文字訓練?!痹谡Z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的訓導和輔導,表面上看是憑借教師生動精練的語言,但實際上體現的是專業(yè)知識功底。張老的話可以使我們得到兩點啟示——其一,語言文字訓練“需要認真討論”,其二,語言文字訓練需要教師憑借自己的“語文功底”進行指導。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他所掌握的語言文字知識,不僅要用來指導自己的語言實踐,還要用來指導他的教學實踐——訓練點,要憑借語言文字知識來發(fā)現;訓練時機,要憑借語言文字知識來捕捉;訓練進程,要憑借語言文字知識來調控;學生讀、說、寫的正誤優(yōu)劣,要憑借語言文字知識來判斷。
教師運用語言文字知識指導語言文字訓練,并非直接講述語言知識,而是自覺地運用語言知識理解和處理教材,發(fā)現教材中那些足以啟發(fā)學生發(fā)現語言規(guī)律的實例,引導學生憑借這些實例,在領悟語言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語言能力。語文教師對于語言文字知識,不一定要經常掛在嘴上,但必須經常裝在心里。語言知識,不管你是否意識得到,都時時制約著每個人的言語實踐。學生頭腦中也積淀著許多語言經驗和語言知識,當教師運用語言知識引導他們理解和賞析教材中的語言現象時,他們的語言經驗和語言知識就被激活,參與建構新的知識并促進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二、運用語言文字知識指導語文訓練的策略
1. 運用語音知識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音韻美。
現代漢語語音具有許多鮮明的特點,有陰、陽、上、去四個聲調,音節(jié)結構以元音為核心,噪音少樂音多。漢語是富于音樂性的語言。許多優(yōu)美的散文和詩歌,巧妙運用語音修辭手段,體現了漢語的音樂美。好的作品,從聲音上說,總是念著上口,聽著悅耳,給人以美的享受。例如,“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保ā队浗鹑A的雙龍洞》)這段話,作者恰當地運用了短促的句式和“寬、窄、緩、急”四個單音節(jié)詞,使音節(jié)勻稱整齊,讀著這樣富于節(jié)奏的句子,似乎可以感受到小溪嘩嘩流淌,一路歡歌。再如“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保ㄖ熳郧濉洞骸罚┻@段話,作者利用聲調的平仄變化,使語言抑揚頓挫,悅耳動聽。音韻美同押韻有密切的關系。有些散文是用詩的語言來寫的,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長夜無言,天地同悲。只見靈車去,不見總理歸?!边@兩個句子,韻隨意轉,聲音回環(huán),表達了萬眾哀思的心聲。老師必須具備比較豐富、深厚的語音知識,才能體會出上述文本的語言特點,然后,引領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深入品味,體會其音韻美。
2. 運用語匯知識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用詞精當。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用詞確切的語言范例,教師應當運用語匯知識,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深入體會課文用詞的貼切和精當,領悟用詞需要精心選擇、反復錘煉的道理。這類訓練常用以下方法:
(1)詞語添減法:如,“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會飛回來了?!保ā痘胰浮罚白匝宰哉Z”,表現了列寧說話時的情態(tài)和復雜的內心活動:他可能知道灰雀的去處,又不想挑明而使孩子難堪,雖然是自己對自己說,卻又想讓男孩聽到;“可惜”表達出列寧的惋惜之情。如果去掉這兩個詞,表達的效果就差了。
(2)詞法替換法:如,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樹木抽出新的枝條”一句,“抽出”可否換成“長出”“生出”?對比一下就可明白“抽出”用得貼切,既寫出枝條長得快,又能使人產生直觀形象的感覺。
(3)詞法互換法:課文《手術臺就是陣地》中有“陸續(xù)”“繼續(xù)”“連續(xù)”三個詞,調換一下位置就能看出,雖然三個詞詞義相近,但適用的語境還是有差異,不能調換。
3. 運用邏輯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上教師運用邏輯知識,指導學生進行品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曹沖稱象》一課,年方七歲的小曹沖出了好主意:把大象牽到船上,記下船邊的吃水線,再把象牽下船,換成石塊裝上去,等石塊裝船達到同一吃水線時再把石塊卸下來,分別稱出石塊的重量再加起來,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這個故事就包含著辯證邏輯思維:能從錯誤意見中吸納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看似不切實際,因為沒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它卻包含著一個合理的因素——需要有能承受住大象重量的大秤才能解決問題;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謬,怎么能把活生生的一頭大象拉去宰了呢?!但是在這個看似荒謬的意見中卻包含著一個非??少F的思想——化整為零。曹沖正是吸納了兩位大臣錯誤意見中的合理因素——設法找一個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船正好能滿足這種要求;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塊代替大象可以實現“化整為零”。正是這種辯證思維加上生活經驗積累和敏銳的觀察,使曹沖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他所處時代一般人所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認識曹沖思考的過程,就能使學生的語言、思維同步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實驗小學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