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住址、聯(lián)繫電話,一張快遞單包涵了找到一個人所需的足夠資訊,繼手機、車輛、商品房買賣領域之後,快遞行業(yè)成為新的個人資訊洩露「重災區(qū)」。那麼這些資訊最終被誰所用,又用來做了什麼?
信用評級制度催生的信息買賣
很多人上淘寶買東西,先看是不是皇冠,然後再看看後面的信用評價,殊不知就是這項淘寶的創(chuàng)新發(fā)明已經催生一個新的產業(yè)——信息買賣。
因為淘寶網採用依託於交易量的信用評級制度,眾多小賣家為迅捷達到「鑽石」甚至「皇冠」的信用度,萌發(fā)新招:用真實的快遞單號「炮製」出逼真的虛假交易。由此,眾多專門交易快遞單號資訊的網站隨行就市,並衍生出一條豐腴的灰色產業(yè)鏈。
據了解,淘寶的搜索規(guī)則曾根據商品的成交人氣來排,後來演變成了綜合賣家服務品質和成交人氣來排名。這就使得成交人氣對於賣家來說變得非常重要。小賣家為了獲得較好的競爭優(yōu)勢,只得刷銷量,刷出人氣和信用,以圖升到鑽石、皇冠賣家。
業(yè)內人士透露,前幾年,淘寶審核比較松,小賣家要製造銷量,只需找人把商品拍買下來,賣家不用發(fā)貨,關閉交易,一筆交易記錄就有了,這就造成虛假交易急劇增加。
淘寶對此並不買賬。淘寶網表示,以淘寶網現(xiàn)有的技術監(jiān)控,早就可以對利用單號炒作信用的行為進行甄別和打擊,做到完全杜絕。
但事實上,淘寶發(fā)貨快遞單的買賣還在繼續(xù)。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淘寶的買家們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繼續(xù)在快遞單上做文章。他們不再買淘寶發(fā)貨的快遞單,以免淘寶核查時與真實發(fā)貨的賣家「撞車」,而是買尚未掃描進系統(tǒng)的單號,這樣自己在淘寶上填寫發(fā)貨單號之後,單號才掃描進快遞公司官網,時間節(jié)點更為契合,交易更顯逼真。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不少網站在專做買賣單號的業(yè)務。為了讓買家買得更加放心,這類網站還在頁面上登載了諸如「防降權、防封店,讓你刷得放心、賣得舒心」、「揭秘淘寶二代監(jiān)控系統(tǒng)」之類的「寶典」。網站甚至還提供從買賣單號到刷鑽,乃至拍攝底單照片的服務,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清晰可見。
洩密管道不僅僅是快遞員
目前涉及資訊洩露的快遞企業(yè),不僅有「四通一達」等民營快遞公司,甚至還有個別EMS的運單資訊。每個可交易的運單號都包括了快遞公司名稱、發(fā)貨地點、收貨地點、客戶手機號等,購買者可以到快遞公司官網核實真?zhèn)巍?/p>
由於這些網站上出售的快遞單號中還有大量未掃描單號,不少業(yè)內人士猜測,這些被用作交易的單號資訊,應該來自於快遞公司的內部人員。
一位快遞員也表示:「賣單號確有發(fā)生,有人跟我們要,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會派什麼用場,錢很少,都是一次性生意。我們不會主動去找買家,讓公司知道,飯碗馬上玩完。」
此外,也有不少被洩露的資訊是快遞公司「錄入外包」造成的,甚至有不少資訊是電商網站洩露的。號稱「最大真實快遞單號平臺」的「淘單8」網站,其客服人員解釋單號來源,稱「我們的合作商戶在京東、一號店等網站有店鋪,這些單子是從來沒在拍拍或者淘寶出現(xiàn)過的,絕不會因為快遞單號的問題而出現(xiàn)降權的情況?!?/p>
不法分子盯梢利用
快遞單的資訊洩露不僅僅出於商業(yè)需求,事實上,快遞單號資訊的「商業(yè)價值」已經超出了「刷鑽」, 比如有一些商家通過購買快遞單號來採集客戶資訊,用於市場分析。而最讓人擔心的是,由於快遞公司對客戶資訊通常是全名址錄入,因此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並利用。
據披露,在「淘單114」網站可提供包括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順豐、龍邦等快遞公司在內的底單生成。購買底單的成本同樣低廉,只要提供單號,以每張1元(人民幣,下同)的價格,就可獲得空白底單,同時贈送複寫紙。
這意味著,只要購買到真實的快遞單號以及底單,就可以偽造包裹。
「貨到付款原是一種較為安全的網購方式,但現(xiàn)在,不時發(fā)現(xiàn)有假快遞員趕在真快遞員之前接觸收件人,用假的包裹騙取收件人的貨款,業(yè)內將此稱為『飛單』。」由於假包裹的單號資訊準確,如果收件人不當面驗貨,就會上當受騙。2010年4月,常年在網上購買一家公司保健品的老太太,一次結完款後打開包裹,發(fā)現(xiàn)裏面裝的僅僅是26瓶廉價保健品和一堆報紙,原來是一名男子冒充快遞員用假包裹騙走了7000元貨款。
2010年5月,王女士通過外地一電視購物頻道購買雙S減肥套裝,第二天自稱「順豐快遞」的工作人員來送貨,核對訂單號後支付了698元的貨款,沒想到15分鐘後,又一個「順豐快遞」的工作人員拿著同樣訂單號的貨品來了。究竟孰真孰假,購物過程中個人資訊是如何洩露出去的?這不僅令當事人王女士困惑,也令順豐快遞公司感到莫名其妙。
這是典型的「飛單」案例。但也有比這還要「高超」的手法。2012年10月,剛拿到iPhone5手機3小時的小蔡,就接到假客服電話,說是小蔡剛從他們店裏網購的手機有掉漆問題,希望能把手機寄回去,給他換一部,就這樣小蔡的手機就被忽悠走了。
個人資訊的洩露,不只是讓一些消費者錢財被騙,更有人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2011年7月,福建省廈門市一社區(qū)發(fā)生一起慘案,26歲的女白領劉豔在自己的家裏,被人用刀殘忍地殺害。原因竟是快遞單洩露了其個人住址、電話、所購物品等,犯罪嫌疑人陳海據此推測其很有錢,遂起了歹意。
監(jiān)管難題
伴隨著事態(tài)的嚴重發(fā)展,已經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在警方介入調查後,多個快遞單號資訊交易網站已遭關停。
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也在持續(xù)的跟進更新,根據《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洩露用戶資訊的從業(yè)人員,將被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多家快遞公司均表示,如果快遞員私自與不法分子勾結倒賣客戶個人資訊的話,一旦發(fā)現(xiàn)有苗頭,公司將立即報警並配合警方調查。
但是現(xiàn)實是多數快遞公司就業(yè)門檻太低,什麼人都可以進入。當然快遞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快遞這個行業(yè)風吹日曬、冬天冷、夏天熱,誰願意幹,即使是沒有門檻快遞公司還經常人手不夠!」某快遞公司的老闆無奈地表示。
其次,「目前很多洩密行為,法律給予的侵權成本比較低,受害者維權的成本很高,取證過程也非常難,多重因素造成現(xiàn)在個人資訊倒賣比較猖獗?!贡本﹥筛呗蓭熓聞账齻ヂ蓭熃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