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1年的“云計算”和2012年的“信任管理”之后,“分享型經濟”成為 2013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簡稱CeBIT)的主題。
即將在今年3月5-9日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CeBIT將“Shareconomy”作為主題,認為分享型經濟是促進經濟有效增長的關鍵因素。
在這里,分享型經濟不是一個經濟學概念,而是一種重新組織和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種協(xié)作形式。
“分享”成為主題
CeBIT是全球數字經濟領域的盛會,2013年,分享經濟將成為全面的主題,展會將聚焦知識、資源和經驗分享,旨在推進分享型經濟發(fā)展。
對于IT互聯(lián)網行業(yè)來講,分享型經濟更是具有特別的意義。它體現了一種理念,即從擁有到分享的社會轉變,使用而不擁有、租賃而不購買正成為主流趨勢。例如拼車變得越來越流行,基于使用時間而非所有權的音樂門戶網站也大受歡迎。軟件解決方案將會順應客制化、定向化、應用化的趨勢,諸如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IaaS(基礎結構即服務)會進一步發(fā)展。
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高級副總裁Frank Prschmann表示:“未來幾年內,博客、維基百科、合作、投票以及其他軟件解決方案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的工作領域。從各方面來看,要實現負責任增長,分享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CeBIT集展覽、會議、主題報告、企業(yè)活動和商務交流為一體,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數字產業(yè)頂尖盛會,同時也被視為全球商務風向標。
展會的另一大優(yōu)勢在于這是一個匯聚全球展商和觀眾的國際化舞臺。CeBIT 2012共迎來7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200多家參展企業(yè)和來自11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12000名觀眾,全球各地超過5000名記者前往展會現場進行報道。
CeBIT是各國政界代表的重要會晤場所。根據歷屆傳統(tǒng),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將啟動開幕儀式。眾多歐盟專員、德國及其他國家政要也以CeBIT為橋梁,與全球信息和通訊技術產業(yè)的代表建立廣泛聯(lián)系。波蘭確立為CeBIT 2013的合作伙伴國。
今年的CeBIT下設四大板塊,為供需雙方的會面帶來便利?!皵底稚虅铡保–eBIT Pro)展區(qū)集中展示專業(yè)應用軟件企業(yè),從中小型企業(yè)到大型跨國企業(yè),應有盡有?!皵底终铡保–eBIT gov)展區(qū)以市政、州府和聯(lián)邦機構以及歐盟解決方案為主。“數字實驗室”(CeBIT lab)展區(qū)則主要針對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觀眾,展示未來的數字產業(yè)實驗室。“數字生活”(CeBIT life)展區(qū)以數字生活為主軸,展出各種數字科技與應用軟件,盡顯移動生活和智能生活高端科技發(fā)展趨勢。
此外,CeBIT全球峰會也是展會的一大亮點。據了解,上屆展會約70名知名人士在大會發(fā)表演講,為全球觀眾描繪產業(yè)相關發(fā)展戰(zhàn)略與愿景,其中包括萬維網聯(lián)盟首席執(zhí)行官杰弗里·賈夫(Jeffrey Jaffe)、微軟首席運營官凱文·特納(Kevin Turner)、愛立信首席技術官洪凱申(Hakan Eriksson)、西門子企業(yè)通信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哈米德·阿卡萬(Hamid Akhavan)以及“憤怒的小鳥”游戲開發(fā)商Rovio Mobile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邁克爾·海德(Mikael Hed),吸引到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約3000名聽眾。
CeBIT源于1947年在德國漢諾威創(chuàng)立的旨在向國際市場展示德國產品的漢諾威工業(yè)展覽會(Hannover Messe)。1986年CeBIT脫離了漢諾威工業(yè)展覽會,成為獨立的展會。目前,CeBIT展會也已經成為是世界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ICT頂級國際盛會之一。
為何是“分享”
美國經濟低迷和歐債危機,讓更多的歐美國民德國經濟狀況良好,但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德國也不能獨善其身。
在德國,“花更少的錢,享受共享的樂趣”,一種新的經濟“分享型經濟”也正在德國悄然興起。
德國《焦點》周刊報道稱,“分享型經濟”將作為今年3月初舉行的全球最大的信息及通信技術博覽會漢諾威CeBIT展會的主題。CeBIT展會主辦方在其官方網站上寫道,無論在經濟界還是在社會上,“分享型經濟”目前都是一個正在激烈討論的議題。
目前,德國“分享型經濟”已涉及很多領域。作為“汽車王國”,其汽車共享已跨出有力一步。像專門提供私家車租賃的“汽車共享網”,需要租車的人實名注冊后,可以借助其網站找到合適的車。統(tǒng)計顯示,德國共有私家車共享用戶26.2萬人,去年就增加15.8%。甚至,連寶馬、奔馳和大眾也開起汽車共享行。租車者無需預訂,不需要取車手續(xù),也無需把車歸還原處,通過手機結算分鐘費用。這種汽車公司開的共享行已有百萬會員。
在柏林等地街頭還出現不少公共書柜。這些書柜是由廢棄的電話亭改裝。社區(qū)居民可以把不想要的書捐到這兒,也可以免費借取這里的書。除了公共書柜,德國街頭還出現公共衣柜、“贈物箱”、公共物品柜等類似設施。這些活動都屬于“共享式街頭公益”,讓物品能循環(huán)利用,也避免了浪費。
德國還有大約200家企業(yè)開展員工交換項目,以便取長補短。員工在交換中也學到更多技術。特別年輕人由于經濟拮據,采取共享節(jié)省了支出,但生活品質卻沒有下降,還增強了社交能力。網絡和智能手機為這種分享型經濟提供了保證。專家認為,“分享型經濟”正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而從更深層次講,分享型經濟帶給人類社會的的積極意義在于,“分享型經濟”表現出一種從擁有到分享的社會轉變。根據Prschmann所說,這在多個方面都表現明顯:首先,通過社交媒體工具的普遍運用,分享型經濟正深刻地影響著企業(yè)運作;其次,無論在公司內外,都可通過互聯(lián)網實現團隊合作。這使得合作伙伴、咨詢顧問、供應商和客戶間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公司和各機構間的邊界將會趨向無形。因此,員工和管理者們必須重新思考,并時刻準備分享相互間的資源。一些成功的企業(yè)已經能夠通過運用現代工具來實現快速、全面的分享。
著名學者克萊·舍基(Clay Shirky)在其《未來是濕的》中提到,與朋友家人或是與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分享信息——同樣的信息在成千上百人中間分享,其所發(fā)揮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