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本是物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意指物體受拉力作用時,存在于其內部而垂直于兩相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第一個將它應用于科學哲學的是美國科學哲學家?guī)於?,他指出,在科學研究中,隱含著一種“必要的張力”。他認為常規(guī)研究和科學革命是科學進步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有發(fā)散式思維的科學家,就不會有科學革命。但是,科學史表明,科學革命往往以常規(guī)研究為必要準備。而常規(guī)研究則是一種高度收斂的活動。因此收斂式思維和發(fā)散式思維一樣,也是科學進步所必不可少的,兩者要維持一種“必要的張力”。以庫恩的“張力”理論審視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筆者認為英語課堂上的母語使用也要維持“必要的張力”。
一、初中英語課堂母語使用的極端走向
審視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在母語的使用上,不可否認,我們已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曾幾何時,我們的英語課堂充斥母語,完全依賴母語講授語言知識,注重系統(tǒng)地、精確地學習語法,將課文作為做語法練習的素材,大量進行語言結構和語言技巧的操練。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教師自身素質的局限(要駕馭現(xiàn)代教學法,教師自己首先必須能嫻熟地使用英語)。另一方面,也由于“語法—翻譯法”的操作便利、應試高效。其結果卻導致了學生的高分低能,英語交際能力低,無法適應時代進步的需要,因此受到廣泛的批評和否定。目前,依然我行我素的,是那些確實能力有限、迫不得已而為之的為數不多的老教師。更多的是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教學排斥母語,受交際教學法等新理念的影響,重視創(chuàng)設英語情境,基本上使用全英語授課,一味迎合學生興趣,組織活動,模擬情境,創(chuàng)造運用英語的機會和環(huán)境,課堂熱熱鬧鬧,師生忙得不亦樂乎。表面上看,似乎是很好地發(fā)展和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下課后,學生往往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學了什么。包天仁教授對英語課堂排斥母語的現(xiàn)象深表憂慮:“現(xiàn)在的教學、培訓幾乎都是這個理念,把母語當作洪水猛獸。各種優(yōu)質課、觀摩課,如果用漢語做點介紹、講解或分析,都是嚴格禁止的,這就大錯特錯,成了不可饒恕的罪過。到目前為止這種現(xiàn)象已經持續(xù)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給我們外語教學造成災難性甚至毀滅性結果,現(xiàn)在我們真的是需要反思了?!?/p>
二、教學法層面母語使用取向的反思
在外語教學和研究界,母語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功與過一直是個很有爭議的話題。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歷史最悠久,對母語的依賴也最大,教學基本上使用母語。由于它重傳授語言知識、輕培養(yǎng)實際運用能力,教學效果有著明顯的缺陷,也因此遭到批評和否定。替代了語法—翻譯法的直接法,仿造幼兒學語的原理,注重為外語學習者營造一個與母語習得過程相仿的語言環(huán)境,不允許使用母語,用動作和圖畫等直觀手段解釋詞語和句子。之后的聽說法,相信以刺激—反應、模仿操練的方式能促使學習者形成新的語言習慣,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語和翻譯,盡量用直觀手段或借助于情境、語境,直接用目的語理解和表達。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的認知教學法認為母語是學習者已擁有的知識,主張對其加以利用,它甚至對母語在不同學習階段利用的比例都有大致的規(guī)定。20世紀70年代出現(xiàn)的交際教學法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是與他人溝通,因而著重訓練學生的外語口頭交際能力,讓學生處于情境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氛圍,用英語進行交際,自然也容不得母語來“插足搗亂”。目前最時興的任務型教學法發(fā)展了交際教學法,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yōu)點,強調“在做中學”,以任務為主線,在學生現(xiàn)有的母語交際能力和目標語之間架起了橋梁,促進學生共同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修正了交際教學法對母語使用的漠視。從使用母語到排斥母語再到重新肯定母語,英語教學法在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認同了母語的積極影響。從我們的初中英語教學實際看,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教學法的影響是最為廣泛和深厚的,筆者以為初中英語課堂之所以出現(xiàn)依賴母語和排斥母語的兩個極端走向,就是深受這兩種教學法的影響。
三、初中英語學習中母語作用的全面認識
初中英語課堂不能走依賴母語和排斥母語的極端,要維持母語使用的“必要的張力”。但正如郭銘華教授所說的那樣:“只是在對母語的作用有更清楚更全面的了解之前,母語在外語教學實踐中的待遇恐怕只能是排斥多于利用?!苯陙?,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逐漸被重視。大量研究表明,成功的外語學習者都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母語學習中已獲得的語言技巧和已積累的對世界的認知,他們懂得如何把這些已有技巧和知識作為一種資源去幫助自己的外語學習。所以,他們不需要再用新的語言對周圍的世界重新概念化,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隨之所獲得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實用知識,都可以直接融入外語學習。從遷移理論看,這就是母語的正遷移。由于母語與英語存在相似成分,母語“圖式”對英語學習產生有益的、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英語。同樣,由于英語和母語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學生英語能力的建構過程中,母語“圖式”也會對英語學習產生不利的、消極的影響,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巨大障礙和干擾。如“我想我不行”(誤:I think I can?蒺t.正:I don?蒺t think I can.)“現(xiàn)在幾點鐘了?”(誤:What time is it now?正:What time is it,please?)“我沒有經驗”(誤:I have no experience.正:I don?蒺t know much about that.)等中國式英語的普遍存在,足以說明母語“圖式”負遷移作用的影響之大。正是這種顯在的干擾和負面的影響,強化了人們對母語作用的錯誤認識,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乃至無視母語對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四、從初中英語“‘學得’為主,‘習得’為輔”的實際出發(fā)維持母語使用“必要的張力”
克拉申第二語言學習的習得理論認為,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刺激作用下,交際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交際活動上(即意思上)的同時,語言習得就自然發(fā)生。在交際過程中,人的注意力在意思的理解和表達上,雖然沒有意識到詞匯、語音、語法的規(guī)則是什么,但是卻無意間學會了這些規(guī)則。這樣的習得過程,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實在是充滿了誘惑。大量接觸,進程自然;學的東西既滿足現(xiàn)實需要,又新鮮有趣;在用中學,在用中會,學用是同一過程。而“學得”是有意識地學習語言、記憶單詞、學習語法規(guī)則,并且要能夠有意識地運用這些規(guī)則。相比而言,則要枯燥乏味甚至痛苦得多。兩種學習途徑,若由我們自由選擇,自然要“習得”而非“學得”。但英語作為初中學生需要學習的一門外語,由于環(huán)境、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正如胡壯麟教授所說的那樣:“一是沒有英語環(huán)境;二是時間賠不起,不可能像幼兒那樣整天玩耍,只能每周學得2~4小時,猶如蜻蜓點水;三是從青少年的智力發(fā)展來看,教學中不充分利用他們的生活經驗和邏輯思維能力,將是外語教師和學生本人的一個終生遺憾,只能是以‘學得’為主,‘習得’為輔。”這也已經成為外語教學和研究界的一個共識。
明晰了初中英語教學以“‘學得’為主,‘習得’為輔”的現(xiàn)實選擇,初中英語課堂母語使用如何維持“必要的張力”也有了明確的指向,外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盡量使用外語,適當利用母語”的原則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初中英語的“學得”過程,是一種理性的活動過程,是一個有意識的學習過程,強調通過有目的的訓練把語言知識內化為語言技能,但必須以理解為基礎,模仿也必須先理解,才能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這自然不排斥母語利用。Cook主張在外語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發(fā)現(xiàn)單一地使用目標語言給學生造成理解障礙,他們就應該適量地使用些母語。他鼓勵教師在核對詞義、解釋語法、組織課堂任務以及提供指導、維持訓練、管理考試和進行課堂小組活動時使用母語。筆者以為,“學得”過程中的母語利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母語的闡釋功能,促進語言知識的學習。例如,對初學英語的學生適當地使用母語講解字母或音標的發(fā)音要領、書寫的筆順以及語法要點等,可以減少學生對英語的恐懼感;解釋某些意思比較抽象的單詞和相對抽象的語法規(guī)則時,利用母語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強母語與英語的對比分析,促進正遷移,減少負遷移。促進正遷移,例如,語音方面,利用漢語中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基本相同、相似的對等音素,拼讀相關英語音標;詞匯方面,利用漢語中形聲字構字法,指導學生分析英語單詞的構成(詞根、詞綴),通過學習詞根、詞綴,避免死記硬背;語法方面,利用母語知識幫助快速掌握英語句型,如I study English.(我學英語)即漢語中“主+謂+賓”結構,等等。減少負遷移,如有意加強在詞義和詞的搭配方面的英漢對比等。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的食品價格很便宜”時很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The price of food is cheap in China.”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確,漢語中“價格”既可以說“高”或“低”,也可以說“便宜”或“貴”,但是在英語中,只有商品本身才能說cheap(便宜)或expensive(貴),而price(價格)只能是low(低)或high(高)。這樣,學生就明白了這句話應該表達為“The price of food is low in China”或“Food is cheap in China”。
在“學得”的過程中,母語的效用是顯著的,要有勇氣主動地、適當地去使用,切不可當用不用。但在“習得”的過程中,就必須盡可能地拋棄母語。Turnbull認為,教師適量地使用母語來幫助學生理解某個特定的詞匯或語法知識點是一種有效的做法,但是他反對教師過多地使用母語。他主張在外語教學中,特別是在“學生每天課時很短而且課后又很少接觸目標語言的情況下”,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目標語言。筆者以為,落實到具體的課堂上,如果該堂課的重心是“習得”,那么就有禁止運用母語的必要。理想的英語“習得”課堂是教師要盡最大可能用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英語輸入,針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選擇他們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通過會話或非會話交際活動,讓學生沉浸于自然的英語環(huán)境之中,從而有效習得英語能力。初中英語學習,課堂時間十分有限,英語輸入僅靠教師提供,也遠遠不夠。大量的“習得”還要靠向外拓展。一是向媒體借力。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豐富地道、原汁原味的音像資源,提供豐富的文字信息資源和生動逼真的語言情景等。二是向課外延伸。要通過組織英語角、英語演講賽、英語辯論賽、英語沙龍等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英語習得機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大量的自然語言輸入。
把握好初中英語課堂母語使用的“度”,讓其維持“必要的張力”,必將有力地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個宏大的理念,更是切實的舉措。有了這種理念,我們不至于在眾說紛紜的教學法面前迷失自己,不知所措或者偏執(zhí)一端。探索這些舉措,身處一線的教師才能在教學實踐的不斷修正中,獲取提高教學效率的秘方。
(作者單位:三門縣初級中學,浙江 三門,31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