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現(xiàn)行高職學生綜合評價系統(tǒng)存在的優(yōu)點與缺點,并提出改進方案。
【關鍵詞】綜合評價 課程成績評價模型 能力素質評價模型 平均學分績 因子分析 層次分析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4C-0046-04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21世紀的高職生除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外,還需要提高各項綜合能力和素質,而綜合評價就是考核這些能力與素質的標準,它是否合理關系到學生的綜合排名、獎學金的評選,甚至影響畢業(yè)生的就業(yè)。但是,當前高職生綜合評價體系在很多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成為各高職院校關注的問題。高職生綜合評價模型的常用方法有層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此外,還有一些比較簡單實用的模型。這些文獻大都把學生課程成績與能力評價進行綜合的整體研究,卻很少有對課程成績評價作出細致研究后,再把學生的成績與能力有機結合進行綜合討論?;诖耍疚脑噲D在這一方面作出改進。本文將高職學生的綜合評價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學生課程成績的評價;二是對學生能力素質的評價。其中,課程成績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衡量標準,在評價中起關鍵作用。
一、課程成績評價模型
(一)舊的課程成績評價模型(平均學分績模型)。平均學分績模型就是把學生每門課程的成績與該課程學分相乘后再相加,最后除以課程學分總數(shù)。計算公式可表示為:W=■■mi(■xij)。其中,W表示學生課程學習綜合分,m為累計總學分,mi表示第i門課程學分,k為科目數(shù),xij 表示學生第i門課程第j學期的成績,Si為授課的學期數(shù),即m=■(mi×Si)。
該模型的優(yōu)點是計算簡便且體現(xiàn)了專業(yè)課的重要性(專業(yè)課難度越大,學分越多),缺點是有時不能正確反映學生分數(shù)與其學習能力之間的關系。
(二)新的課程成績評價模型(學分績與因子分析相結合)。學分績與因子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其實是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改進。
1.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因子分析法是用少數(shù)幾個公共因子(f1,f2…fm)去描述許多指標(x1,x2…xp)之間關系,并解釋各個公共因子含義的一種統(tǒng)計方法。模型為:
xi=ai1f1+ai2f2+…+aimfm+?著i(i=1,2…p)
用矩陣表示為:X=AF+?著 (1)
其中,F(xiàn)=(f1,f2…fm)T為公共因子,A=(aij)p×m為因子載荷矩陣,?著=(?著1,?著2…?著p)T為特殊因子。要求(1)滿足:m≤Pcov(F,?著)Var(F)=Im=0
分析的一般步驟是:(1)把數(shù)據(jù)標準化(此處的數(shù)據(jù)為學生的成績),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2)計算各門課程的樣本相關系數(shù)矩陣R,以及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對因子得分子進行方差極大旋轉,選取特征值≥1的因子為公共因子,確定公共因子的個數(shù);(4)計算樣本的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名。
該模型的優(yōu)點是通過標準化,消除了人為主觀因素對學生成績評價的影響,同時避免了信息的重復。根據(jù)因子得分排名,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觀測。此外,因子分析模型還適用于計算機,便于計算與操作。該模型的缺點是忽略了學分多、課程相對重要的特點,有可能會把學分不高的課程看成很重要的課程,使得結果不夠合理。
2.學分績與因子分析相結合。可取長補短,采用學分績與因子分析相結合的模型,尋找更合理的評價方法。模型為:(1)利用學分績計算公式Zi=mi(■xij),把學生各門課程的原始成績轉化為學分績;(2)再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所有課程進行綜合分析。該模型的優(yōu)點是既突出了學分的重要性,也避免了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三)新的課程成績評價模型實證分析?,F(xiàn)以柳州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2010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yè)學生的成績?yōu)槔?。從中抽?0個學生對其大二一學年的12門課程進行分析處理。這12門課程分別為:電路與電子技術基礎(x1)、PLC控制技術與PCB設計(x2)、計算機文化基礎(x3)、單片機C語言程序設計(x4)、公共英語(x5)、電視技術與維修(x6)、單片機接口技術與應用(x7)、電子產(chǎn)品技術與維修(x8)、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x9)、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x10)、心理健康(x11)、應用文寫作(x12)。它們所占學分依次為:6個學分、5個學分、5個學分、4個學分、4個學分、2個學分、4個學分、4個學分、2個學分、2個學分、3個學分、4個學分。
數(shù)據(jù)處理:根據(jù)各科所占學分,利用學分績公式Zi=mi(■xij),把學生的原始成績轉化為學分績。值得注意的是,電路與電子技術基礎、PLC控制技術與PCB設計、公共英語課程學習為兩學期,應分別把兩學期的考試成績相加,再分別乘以各自的學分。
根據(jù)因子分析模型,利用SPSS軟件對以上數(shù)據(jù)進行因子分析,從而可以得到提取公因子前后各因子的特征值,以及貢獻率、累積貢獻率,其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jù)特征值≥1的提取原則,確定公因子的個數(shù)為3,且這3個公因子的累積貢獻率為81.124%。
為了更進一步分析各個因子所代表的意義,可對其進行方差極大旋轉,從而得到旋轉前后各因子特征根的變化(見表2)、旋轉后的因子提取結果(見表3)及因子旋轉的轉換陣(見表4)。
由表3可以看出,公因子f1在許多較高學分的重點科目上有較大的載荷,因此可以較全面地反映學生學習的能力;公因子f2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電視技術與維修、應用文寫作科目上有較大的載荷,因此可以認為f2是反映學生理論學習能力的綜合指標;公因子f3在心理健康科目上有較大載荷,可以反映學生教育心理學的學習能力。
最后由回歸法,由SPSS直接計算因子得分,再用每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做權數(shù),對每個因子進行加權,然后加總得到綜合得分H,即H=0.34667f1+0.32912f2+0.13545f3。
(四)將新舊兩種評價方法所得到的排名進行一致性檢驗。詳見表5。
由此檢驗結果知:兩種評價方法的Kendall's相關系數(shù)為0.848,不相關假設成立的概率為Sig.=0.000<0.05,說明兩種評價方法的相關程度高;而兩種評價方法的Spwerman's相關系數(shù)為0.962,不相關成立的概率為Sig.=0.000<0.05,也說明兩種評價的相關程度高,故兩種評價結果具有一致性。
此外還可以看到,若按照舊的評價方法,學生甲和學生乙的成績相差不大,且排名相近。而在相同的情況下,采用新的評價方法,學生乙比學生甲成績好。再觀察這兩個學生的各科成績。詳見表6。
學生甲和學生乙在x2、x3、x4、x5、x6這些科目上成績相當,但學生甲在x1、x7、x8、x10這些科目上比學生乙稍好,在x11、x12這些科目上遠遠不如學生乙?,F(xiàn)用蛛網(wǎng)圖對這兩個學生的成績進行比較,見圖1。
由圖1可見,兩個學生運用舊評價方法得到的成績雖然相近,但是各科成績的分布卻相差較大。學生甲各科成績起伏大,在某些科目上具有一定優(yōu)勢,在某些科目上卻顯得很弱。而學生乙各科成績都比較平衡,是一個發(fā)展比較全面的學生?,F(xiàn)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全面發(fā)展,舊的評價方法的施行有可能會造成學生偏科心理,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的評價方法則避免了上述弊端,鼓勵學生在平衡發(fā)展的同時努力挖掘自己的優(yōu)點,因此,新的評價方法比舊的評價方法更具科學性。
二、能力素質評價模型
(一)一般評價方法。在合理、公平地評價學生課程成績的基礎上,高職院校按照一定的比例,對學生的操行、課程學習、體藝、職業(yè)技能四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以柳州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該校分別以15%、60%、10%、15%的比例進行折算,即學生綜合考評總分=(操行綜合分×15%)+(課程學習綜合分×60%)+(體藝綜合分×10%)+(職業(yè)技能綜合分×15%)。各項成績根據(jù)評分標準,先由學生自評,再由班委進行終評,各項得分累計不能超過100。該評價方法的缺點是要求學生操行、課程學習、體藝、職業(yè)技能這四項成績得分累計不得超過100。而每學年都有少數(shù)學生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突出因而累計成績超過100。因此,這樣的評價方法對部分優(yōu)秀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
(二)改進原有的評價方法(采用層次分析法)。為了克服上述的缺點,我們嘗試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原有的評價方法進行改進。首先構造一個層次分析圖,把問題條理化、層次化。詳見圖2。
對幾個重要評價指標的說明如下所示。
(1)操行綜合分:D1=D11×0.15+D12×0.36+×D13×0.49。(2)課程學習綜合分:按百分制來計算,若采用學分績與因子分析相結合的課程成績評價方法,則需按因子綜合得分換算成百分制??梢岳萌缦鹿剑篞=■×40+60。經(jīng)過換算,最高分為100,最低分為60,其余所有得分均在60到100之間。(3)體藝綜合分:D3=D31×0.4+D32×0.6。(4)職業(yè)技能綜合分:D4=D41×0.4+D42×0.2+D43×0.1+D44×0.3。綜合素質評價得分:Z=D1×0.15+D2×0.6+D3×0.10+D4×0.15。
在這里,二級指標D11、D12、D13、D21、D31、D32、D41、D42、D43、D44各項評價得分不得超過100分。按本方法,我們對上面抽取的30名學生進行測評,結果為最高分95,最低分54。測評結果與學生的能力表現(xiàn)非常符合。該評價為學生的能力評價提供了更廣大的空間,而且計算簡單,操作方便,有一定的實用性。
本文與以往文獻不同的是,先對學生課程成績建立模型,再結合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它最大的特點在于,在對舊的評價方法的分析中,找出其存在的優(yōu)缺點,并結合當前先進的評價方法給予改進,這樣能更客觀地對學生的考試成績、各項能力進行綜合考評。
【參考文獻】
[1]唐幼純,范君暉.基于模糊綜合的大學生素質評價方法[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7(1)
[2]毛軍權.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tǒng)的設計與評價方法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02(2)
[3]任泰明.評價大學生綜合素質的AHP-FUZZY-T模型[J].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2005(4)
[4]肖艷玲,邵強,羅杰,等.大學生綜合測評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3(2)
[5]胡永宏,賀思輝.綜合評價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6]楊善朝,張軍艦.SPSS統(tǒng)計軟件應用基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杜棟,龐慶華.現(xiàn)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何躍,何正林,馬海霞.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投資環(huán)境綜合評價[J].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009(1)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