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11月是“九二共識”達成二十周年,文章圍繞二十年來兩岸各方就“九二共識”引發(fā)的三個爭端,闡明“九二共識”的歷史意義和作用在于:奠定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開辟了兩岸處理政治分歧的路徑與方法;確立了兩岸尋求統(tǒng)一的政治目標。
關鍵詞:“九二共識”;求同存異;一中框架
中圖分類號:D67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60(2013)03-0082-05
1992年11月,大陸的“海協(xié)會”與臺灣的“?;鶗边_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后來臺灣學者蘇起將其冠名為“九二共識”,獲兩岸政界和媒體的廣泛采用。
然而,圍繞“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二十年來存在的爭議也是一直不斷?;镜臓幎擞腥阂皇堑降子袩o“九二共識”?臺灣的藍營說有而綠營否認;二是“九二共識”的內(nèi)容到底是什么?國民黨說是“一中各表”,而大陸說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三是“九二共識”是否應有一個“升級版”,甚至應被某種新共識取代?兩岸的學者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從辯證的角度看,爭議性高恰恰反映出其影響力大!以下,筆者就以上述三大爭議為由頭,分析一下“九二共識”對兩岸關系究竟發(fā)揮何種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一、“九二共識”確立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
先看第一個爭端,主要是在臺灣的民進黨堅持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卻總是說不清楚真正要質疑的是什么東西。
是要質疑1992年沒有見諸書面的共識嗎?當年大陸和臺灣雙方來往公函中多次出現(xiàn)“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提法,這就是共識之體現(xiàn)!白紙黑字俱在,怎能睜眼不承認?
是要質疑“九二共識”這四個字的提法當時不存在嗎?那人們有理由反問:一個孩子生出來了,幾年后有人給孩子取了個正式的名字,誰能因為這孩子的名字是后取的,就可以說這孩子當年不存在嗎?
是要質疑談判不應該先設置一個基本的指導原則或先建構一個初步的共識基礎嗎?然而古今中外任何談判,要想談出成果,這二者都是必須具備的。似這種ABC的常識,民進黨內(nèi)袞袞諸公難道真不明白?
說穿了,民進黨既不反對談判前應先有雙方的共識基礎,也不在乎1992年兩岸在程序上到底有沒有達成書面共識,它實際真正要反對的是大陸和臺灣雙方同意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而這正是“九二共識”最重大的價值所在!
回顧史實:1992年3月底,經(jīng)由大陸“海協(xié)會”與臺灣“?;鶗钡谝淮喂ぷ餍陨陶?,大陸方面發(fā)覺臺灣方面似有背離“一個中國”原則的意向,如“?;鶗毕M日諊议g駐外使領館認證的做法,來處理大陸公證書在臺灣的使用;并希望按照國家間通郵的做法來處理兩岸掛號函業(yè)務。有鑒于此,大陸方面建議雙方在事務性商談中,應確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至于如何達成這一共識的方式則可以討論。
由于大陸的敦促,臺灣“國統(tǒng)會”于1992年8月通過《關于“一個中國”的涵義》的“結論”,公開表示其立場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唯對一個中國原則之內(nèi)涵,認知有所不同”;“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大陸方面在認真研究了這份文件后,感到臺灣方面的表態(tài)證實了雙方對在事務性商談中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已有共識,于是同意就如何表述這一共識與臺灣“?;鶗边M行磋商。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大陸“海協(xié)會”與臺灣“?;鶗本汀耙粋€中國”問題密集交換意見。大陸方面提出五種文字表述方案;臺方則提出文字及口頭(“五”加“三”)共八種表述方案,在其最后一案即第八案中建議“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tǒng)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于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并建議“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11月16日,大陸“海協(xié)會”致函“?;鶗?,表示“我會充分尊重并接受貴會的建議”,即同意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表明堅持一個中國的態(tài)度,同時將大陸的表述要點告知對方,此函并將臺灣“?;鶗碧岢龅牡诎税缸鳛楦郊徊⒓乃停砻鬟@是對第八案的正式答復;臺灣方面旋即將“海協(xié)會”的來函向媒體公開并表示“歡迎”。以上史實說明“九二共識”是以“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為核心內(nèi)容,它雖然沒有以共同簽署的文件為象征,但卻是以雙方彼此換文并以書面方式通知對方“我會充分尊重并接受貴會的建議”來體現(xiàn)的,是以“海協(xié)會”的發(fā)函日11月16日為明確的達成日期。
“九二共識”的達成,直接保障了后來“汪辜會談”的順利舉行以及大陸“海協(xié)會”與臺灣“?;鶗闭勁械倪M展。但從1995年至2008年,兩岸關系又走了一大段彎路。先是李登輝采取種種手法背離和挑戰(zhàn)一個中國原則,至1999年公開提出“兩國論”;接著是陳水扁代表民進黨在臺執(zhí)政,公然否認“九二共識”,以“一邊一國”挑戰(zhàn)“一個中國”;李、扁相繼近十三年的倒行逆施,致使兩岸談判的基礎蕩然無存,“海協(xié)會”與“海基會”的商談被迫中斷近十年之久,兩岸關系則急轉直下,最緊張時幾乎達到戰(zhàn)爭邊緣。
直至2008年5月,馬英九先生代表國民黨重新上臺執(zhí)政,從那時起到2012年,雙方在共同承認和維護“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迅速恢復“海協(xié)會”與“海基會”談判,并在四年多時間里,相繼簽訂十八項協(xié)議。兩岸關系取得歷史性的突破,跨進了和平發(fā)展的新階段。
回顧二十年的歷史,“九二共識”在臺灣走過了一段“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曲折歷程,兩岸關系則相應展現(xiàn)出“發(fā)展——停滯乃至高度緊張——再度蓬勃發(fā)展”的起伏軌跡。歷史事實雄辯地證明了“九二共識”與兩岸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關性。自1949年以來,兩岸雖未統(tǒng)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并沒有分裂,兩岸在法理上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這一個中國,兩岸關系是一國內(nèi)部地區(qū)間之關系而非兩國關系。有了這一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反之,如果背離或挑戰(zhàn)一個中國原則,就是挑戰(zhàn)包括臺灣同胞在內(nèi)的全體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政府和人民絕不會坐視不理,臺灣有良知的人也會挺身反對。
二、“九二共識”開拓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求同存異”的路徑與方法
了解大陸和臺灣兩岸關系變化歷史的人會發(fā)問: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雙方都非常真誠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當時非但缺乏和平交流且公開接觸的形式,反倒是直接炮戰(zhàn)和??战踊???梢姡瑑H在“堅持一中”的意愿上“求同”是不夠的,還必須找到“存異”的路徑與方法,才能使兩岸關系真正轉入和平發(fā)展的軌道。“九二共識”就是雙方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共同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就大陸方面而言,“存異”主要表現(xiàn)為三點:
第一,只要求雙方表明堅持“一中”的基本態(tài)度,在事務性商談中可不討論“一中”原則的內(nèi)涵?!安挥懻摗辈皇恰安恢馈保鋵嶋p方想說什么,彼此都是大致清楚的。之所以“不討論”,就是明知對方要說的是本方無法同意的話,但又不便當面批駁;更何況此類分歧爭論再激烈,一時也找不到妥善的解決辦法;不如以“不討論”的方式將其擱置,以防因為此類一時無解的深刻分歧爆發(fā)爭吵,使本來可以共同解決的問題也解決不了。
第二,不僅僅講本方的法理,也需要從對方的“官方文件”和“現(xiàn)行規(guī)定”中尋找依據(jù)。早在1992年3月30日,“海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先生就在記者招待會上指出:“本來雙方對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沒有分歧,這見之于中共領導人的談話,見之于中國國民黨領導人的談話,見之于臺灣當局公布的有關統(tǒng)一的文件?!边@是筆者所見大陸有關方面負責人首次正面引述臺灣方面的“文件”。2000年5月20日,中臺辦、國臺辦受權就兩岸關系發(fā)表聲明,其中表示:“一個中國原則見之于臺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guī)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臺灣的。”此后同類表述越來越多見,特別值得重視的是,2005年3月,當時的胡錦濤總書記在著名的“胡四點”講話中提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于臺灣現(xiàn)有的規(guī)定和文件”;2012年3月,胡總書記在會見國民黨名譽主席吳伯雄時重申“見之于雙方的現(xiàn)行規(guī)定”;2012年7月28日,全國政協(xié)主席賈慶林在第八屆兩岸經(jīng)貿(mào)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指出:“兩岸從各自現(xiàn)行規(guī)定出發(fā),確立這一客觀事實(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边@些正面引用臺灣方面“官方文件”和“現(xiàn)行規(guī)定”的表態(tài),實際是在對峙狀態(tài)未結束的情況下,大陸方面給予對方以某種“合法性”的“弱承認”。
第三,表述方式雙方可以協(xié)商,大陸方面愿意盡力聽取臺灣各界的意見。上文所引史料已說明大陸“海協(xié)會”與臺灣“海基會”于1992年10月底至11月16日的密切協(xié)商互動過程,最后以大陸方面表示“我會充分尊重并接受貴會的建議”而告達成共識。茲不贅述。
就臺灣方面而言,“存異”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一中各表”的堅持,特別是對“各表”的強調(diào)。大陸則不同意把“九二共識”簡單概括為“一中各表”,其顧慮有三:(1)當初大陸同意“各自以口頭方式表示”的對象,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tài)度,而不是“一中”原則的內(nèi)涵。(2)在“兩岸”共處場合,只有“堅持一中”才是雙方能夠共同遵守的游戲規(guī)則,“各表”則仍舊是“自說自話”,是雙方都把“一中”同自己的法統(tǒng)和政權合法性連接,這就容易導致分歧的凸顯,不利于擱置爭議??梢岳斫鉃?,雙方認可與其重申自身原來的一貫主張而刺激對方,但又解決不了問題,不如暫時“不討論”即“不表”。(3)如果接受“各表”為游戲規(guī)則,必將難以避免有人把“一中”空洞化,或對“各表”做指鹿為馬式的處理。后來兩岸關系的演變,充分證明了這絕不是杞人憂天之慮。
必須強調(diào)的是,雖然大陸一直不同意簡單地“一中各表”,但也極力避免就這個問題引起爭論。其理由在于:(1)對大陸而言,重要的不在于能否“各表”而在于“各表”的內(nèi)容是否真正符合“一中”。事實上在“對內(nèi)”層次,雙方一直是“各表”的,臺灣當局對內(nèi)講“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當然也可以理解。在未來很長時段內(nèi),大陸也并非刻意要改變這種表述的“現(xiàn)狀”。(2)畢竟大陸已經(jīng)同意“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實際上與“一中各表”真的很相似,除非專家,一般人很難說清二者之區(qū)別,而對絕大多數(shù)民眾而言,只要突出雙方“求同”的一面即好,不必凸顯“異”的一面。(3)臺灣的“各表”內(nèi)容,大陸盡管有不同意的部分,但也有可以正面引述的部分,所以不能簡單地“一棍子打死”。
從后來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實際過程看,不論是達成共識時的1992年,還是2008年以后,只要雙方都承認和接受“九二共識”,就意味著雙方都有“求同存異”的決心、誠心和包容心。誠如蘇起所說:“九二共識”是1949年以來兩岸針對“最核心、最關鍵、最棘手的‘一個中國’問題所達成的第一個深具歷史意義的政治性妥協(xié)”。其歷史意義就在于此項共識充分體現(xiàn)了兩岸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和博大胸襟,它不僅確認了雙方的共同立場,實現(xiàn)了“求同”,又較妥善地擱置了彼此的重大爭議,達到了“存異”。它為照顧對方的利益、共謀合作開拓出必要的模糊空間,為兩岸關系的良性發(fā)展開拓出廣闊的前景,為兩岸關系邁入和平發(fā)展的新階段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三、“九二共識”指明了兩岸關系發(fā)展的終極方向
雖然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早已反復強調(diào)了和平發(fā)展的主題,但在1992年,這方面的理論還未應用到臺灣問題的領域,當時更沒有出現(xiàn)“和平發(fā)展架構”之類的提法。二十年后,兩岸關系的大環(huán)境和大格局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已經(jīng)邁入了和平發(fā)展的新階段,共同建構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框架,已經(jīng)成為兩岸人民追求的價值目標和美好愿景。那么二十年前達成的“九二共識”還能否適應今日的需要?二十年前,雙方是把“暫不討論一個中國原則的內(nèi)涵”(臺灣方面表述為“一中各表”)確定為“事務性協(xié)商”中所適用的原則,而今兩岸雖然仍未進入政治領域的談判,但時間應當說是越來越近了,一旦雙方開始研討政治議題,此項共識還能否繼續(xù)適用?國民黨把“九二共識”概括為“一中各表”,大陸對此始終不同意,結果形成“九二共識、各自表述”的局面,說明其作為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仍嫌薄弱,是否應當創(chuàng)新和強化?帶著這些問題,就有人提出了“九二共識”應當有“升級版”甚至應被某種新共識取代的看法,從而形成在“九二共識”問題上的第三大爭議。
對這一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討論。首先應當承認,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九二共識”同樣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鑒于“一中各表”不能在兩岸領域形成雙方共同遵守的游戲規(guī)則,必須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內(nèi)涵有一個能超越雙方法統(tǒng)與政權認同的表述方式,而且雙方都能接受、甚至都同意用書面協(xié)議的方式來表述,才能比較久遠地解決兩岸雙方在“一中”問題上的爭議,真正奠定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在大陸“海協(xié)會”與臺灣“?;鶗钡氖聞招哉勁兄校梢圆挥懻撘粋€中國原則的內(nèi)涵,但一旦進入政治性議題,這個問題可能必須要談;但又不能談崩,這也需要對“一中”原則找出一個“同表”或“共表”的方案。
大陸方面近些年很強調(diào)“一中框架”的概念,它和“一中原則”是什么關系?筆者個人理解,對“一中原則”雙方有不同的表述,把雙方表述中能共同接受的部分連起來,搭起來,就能夠形成“一中框架”。因此,“一中框架”比“一中原則”更有包容性,它不僅要能包容本方對“一中”的見解,也要能包容對方的。同時,“一中框架”還包括它將設置一個架子或箱子,把那些暫時解決不了的爭端(如“誰代表一中”、“誰是中央”等問題)擱置或封存,盡量減少由這些爭端導致的沖擊波傷害兩岸關系。
近幾年來,兩岸有很多人提出不少有建設性的意見,如“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大陸和臺灣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nèi)的全中國的主權屬于臺海兩岸全體人民”之類的提法,在臺灣內(nèi)部還是有不少人接受的。臺灣兩岸統(tǒng)合學會已經(jīng)明確主張“一中同表才能為兩岸和平發(fā)展奠定基石”。這四年來,國民黨的一些重要領導人也提出了很好的觀點和意見,如吳伯雄榮譽主席2012年3月與中共胡錦濤總書記會晤時代表國民黨提出“一國兩區(qū)”的表態(tài),就是大陸可以接受的,因而有助于“一中同表”即“一中框架”的建構。馬英九先生提出的“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主張,也具有一些可供雙方共同認可的價值,可通過雙方的討論化成具體的制度安排。總之,雙方的共識還是在漸漸增加和積累,對最終形成一個“一中框架”的“同表”方案,還是可以樂觀的。
即使將來形成了“同表”,也不意味就取代或否定了原來的“各表”。在統(tǒng)一之前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就是在兩岸場合雙方多講“一中框架”的內(nèi)容,而在“對內(nèi)”的時候仍堅持“各表”,但以盡量不刺激對岸為宜。因此,“一中同表”并不意味著取代“九二共識”,而是對“九二共識”的補充和強化。
另一方面,在現(xiàn)階段,仍然要大力宣傳“九二共識”、維護“九二共識”、堅持“九二共識”。首先,不論兩岸關系發(fā)展到什么階段,由“九二共識”所奠定的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和互信內(nèi)容——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不能變的。在事務性協(xié)商中要堅持這一原則,將來進入政治議題協(xié)商,更要堅持這一原則。其次,“九二共識”所開拓的基本路徑——求同存異,以及在達成“九二共識”過程中雙方所匯聚的智慧涵養(yǎng)和成功之道,是進入“和平發(fā)展”階段的兩岸關系更需要借重的。其三,“九二共識”指明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未來走向——國家統(tǒng)一!在1992年10月“?;鶗碧峤弧昂f(xié)會”的八種表述版本中,至少有三個版本(包括最后的第八版)使用了“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tǒng)一的過程中”這樣的提法,可見,當時的臺灣當局還認為“努力謀求國家統(tǒng)一”本應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在臺灣《國統(tǒng)綱領》和1992年8月“國統(tǒng)會”關于“一個中國”的涵義的“結論”中也有很清楚的表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二十年之后,今日臺灣領導人所高舉的旗幟卻變成了“不統(tǒng)”,從這個角度講他甚至還沒有回到當年“九二共識”的高度,由此亦可見繼續(xù)堅持“九二共識”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