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學期,學校都會組織各科的教師講公開課。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教師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報刊、網(wǎng)絡上查找各種與所授課內(nèi)容相關的資料,然后再進行精心選材與組材,最后制成精美的課件。一堂課下來,不僅教師覺得賞心悅目,學生也覺得很輕松??杉毤毣匚?,發(fā)現(xiàn)有些課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多媒體教學課上得轟轟烈烈,但學生并未掌握多少知識。具體表現(xiàn)如下:課文中基本的字詞學生會念不會寫,有的甚至不理解;課件打出的問題多,學生并不能對文章有深刻理解;教師在上課時過分尊重學生的回答而曲解文意;教師不會將知識遷移。因此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對課文只有感性認識,并未真正上升到理性認識。對此現(xiàn)象,筆者認為語文課教學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掌握正確的字詞的學習方法
因為語文課就是要盡心盡力與語言文字打交道。一篇篇課文是由書畫同體的漢字組成。其中包涵著作者認識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憑借和樣本。需認真解讀、品味、體悟,從中領悟表情達意的規(guī)矩和奧妙。語文課就是要和語言文字親近、親密、親愛,而不是把它冷落一旁。教師在上課時不對字詞進行梳理就直接向?qū)W生問有關課文內(nèi)容的一些問題。試問,連基本字詞都不理解,學生又怎么會理解課文內(nèi)容呢?再者,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允許小學生在期末考試時帶字典入考場。這雖然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但也助長了他們的惰性──不用心去記生字的寫法,導致他們在寫作文時錯別字多的嚇人。例如,一名學生寫到“我想去落(洛)山(杉)雞(磯)”,這么有名的一個城市被寫成了落下山的雞。這讓教師不得不深思。另外,人類正是因為發(fā)明了文字,才徹底擺脫野人的生活方式,啟動人類的文明創(chuàng)造,傳承思想、情感、智慧。因此,語文課中的字詞教學必不可少。
二 選擇恰當?shù)姆椒ㄟM行教學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是師生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而采取的相互關聯(lián)的內(nèi)隱和外顯的動作體系。但為了讓公開課氣氛活躍,教師們不惜在課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一會兒是小組討論交流,一會兒又是表演法,不久又變成雙方辯論。不論怎么變化,學生和老師都配合得井然有序。讓所有聽課教師的第一印象就是:學生基礎好,教師的主導地位發(fā)揮出來了。其實只要細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問題。初中生在學習上雖較有自覺性,但不停地變化的教學方法會讓他們對知識點不能透徹地掌握,只能讓他們在目不暇接的教學方法引導下幫助教師將戲演完。如果每堂課都是這樣上,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都有聽不懂的或聽不明白的知識點,久而久之,不會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會讓學生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特征來確定。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小學生比較起來,注意隨意性增強,無意注意的作用在初中生的學習活動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環(huán)境的變化,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的更換會影響他們注意的穩(wěn)定性,使之不能理解學習的內(nèi)容。如果一個班的整體素質(zhì)較好,教師可適當變換教學方法,但如果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教師最好選擇適合學生的方法去進行教學,而不是過多地變換教學方法。否則,教學方法就會失去它應有的作用。
三 設計的問題要做到少而精
現(xiàn)在的課堂,隨著多媒體課件的引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不過,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為片面追求課堂容量的擴大,在一節(jié)課上會提出大量的問題讓學生去做。例如,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有位教師是這樣設計問題的:“課文題目給我們提供了哪些必要信息?”“羅布泊曾是怎樣的一個仙湖?何時消逝的?為什么會消逝?”“現(xiàn)在的羅布泊又是什么樣子的?”“羅布泊的消逝帶來怎樣的惡果?”“同樣的悲劇還有哪些?”問題很多,但對這些問題細加研究,就可發(fā)現(xiàn)在書上可以直接找到它們的答案。這樣的題放在課堂上太浪費時間,同時題又多,學生答著就會煩,同時這些題也不能加強學生對文章的深度理解。在上課時教師應出一些既可鍛煉學生總結能力,又對文章的整體理解有所幫助的題。若把上述五道題改為“課文通過對羅布泊的過去與現(xiàn)在的描述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題雖少,但卻少而精。題有難度只要大家能合作交流,各抒己見,教師再相機誘導,科學組織,幫助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那么最終學生會對此文有深刻認識,有時甚至會有獨到的見解。
四 教師上課時不能脫離文本本身
語文文本多樣性及其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大膽地質(zhì)疑,大膽地想象。這和過去教學中一切由教師說了算的教學方法相比,無疑是一大進步。但再往前邁一步就會成為謬誤。教學中,對學生過分尊重就會變得很荒謬。如一位教師在上《背影》時,問道:“為什么父親去買桔子,而讓兒子待在車上?”一位學生馬上回答:“他們家很窮,父親怕孩子去買東西時不會討價,多給錢怎么辦。”這種答法是脫離了文本作者的原意而在曲解父愛,但教師卻認為是學生的創(chuàng)意。如果我們的創(chuàng)意都朝這種方向發(fā)展,那么以后的人們誰還會重親情?教師在上課時,必須要接受作者所設定的空間,而且也要讓學生去設身處地的去想問題。必須避免那種脫離開對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進行的不著邊際的思想批判和藝術挑剔。
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時間還很長,只要我們重視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準確把握新課標理念,語文課堂教學就一定能沿著正確健康的軌道前進。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