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抓住學生所喜歡的方面做文章,使學生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去做。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其才智用到該用的地方,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興趣 主體性 創(chuàng)造性 拓展知識 簡化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151-01
新課程改革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墒牵鯓硬拍茏寣W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怎樣讓學生的思維在一種有效的學習狀態(tài)中積極主動地運轉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開始尋找自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上信息課的熱情是高的,興趣是濃的,可能是筆者沒利用好這種熱情,不是苦口婆心地勸導他們認真學,就是采用高壓政策來強制結束他們自由運行的任務。總體來說,教學效率不高。筆者管得累,學生學得累。教學任務只能勉強完成。與其逆水行舟,不如順水推舟。再說信息課大多是應用性知識,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有利于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一 從興趣入手,銜接過渡,貫徹主體性教學原則
興趣是學習積極性形成的最大內(nèi)驅力。因此,要掌握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選取典型材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
比如,筆者在教學七年級信息技術“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統(tǒng)計”一課時,其中有填充柄的使用這一知識點,筆者是這樣處理的,也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因為學生對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本身是不感興趣的,枯燥乏味。為了讓他們感興趣,筆者專門在他們期中考試過后,以他們自己的成績來說事。讓他們自己統(tǒng)計自己的總分,為了知道自己的位置,還想繼續(xù)統(tǒng)計其他同學的成績。筆者先教他們用公式計算總分,讓他們一個個去統(tǒng)計每個人的總分,在他們統(tǒng)計得實在著急或快失去興趣時,筆者又教他們用函數(shù)來自動求和,這樣比公式又快了些,并且再次提高了興趣,不大一會兒,學生兩種方法都學會了,然后筆者又提出一些新要求,即統(tǒng)計別班同學的總分,可是同樣的方法循環(huán)用過一次就不起作用了,在他們統(tǒng)計得快失去信心時,筆者不失時機地教他們使用填充柄,一次性完成整張工作表統(tǒng)計。學生興奮至極,紛紛說:老師原來還留一手,為什么不早些教我們呢?
二 從興趣入手,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每個學生都有廣泛的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因此,筆者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始終堅持從興趣入手,設計問題,激發(fā)好奇心,培養(yǎng)求知欲。一是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預留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二是問題的設計注重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讓每個同學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fā)展。
比如,新學年伊始,本人在機房上了七年級第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針對師生、生生間陌生的現(xiàn)狀,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每人找張紙寫個人簡介,我們相互認識一下,好嗎?”此問一出,一片嘩然。只聽到大家都在說:“我們都是空手來的,沒有紙和筆,怎么辦?”筆者提出:“不是有計算機嗎?到電腦里找吧,看誰先找到。”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都在向對方提問“電腦里能有紙?”。筆者什么也不再說,但又好像什么都說了,這下學生來興趣了。很多學生開始在電腦里努力找紙和筆。筆者通過電子教室發(fā)現(xiàn)有不少學生真找到了紙和筆。于是就大力表揚他們,但是沒有推廣他們的經(jīng)驗,因為方法不唯一,一旦傳開了,其他方法也就不會誕生了。過了一段時間,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鼓勵下都找到地方寫字了。有的是用“記事本”,有的是用“寫字板”,有的是用“Word”,還有的打開的是“Excel”或是Windows XP自帶的繪圖軟件中的文字工具……真是五花八門,想也想不到的軟件,學生都能找出來寫字。不管他們在什么上寫,會不會保存,會不會提交作業(yè),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們對“紙”和“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了,思維發(fā)散性得到擴展,創(chuàng)造性得到提高,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三 從興趣入手,拓展知識,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要通過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豐富教學內(nèi)容。實踐內(nèi)容要擴展到所有學生關注的,感興趣的,有意義的題材;活動形式、實踐內(nèi)容等也要與課堂教學建立互補關系。因此,筆者在范例教學后,總是結合知識點和學生的興趣點開展有意義的教學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能力。
例如,學習過站點的建立、網(wǎng)頁制作后,筆者就引導學生結合新沂市政府宣傳的旅游景點“一山一水一古鎮(zhèn)”制作網(wǎng)站,建立首頁和三個二級鏈接網(wǎng)頁。學生在進行這些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自由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這一創(chuàng)造性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必然得到提高。
四 從興趣入手,簡化難點,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成績
新課程理念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教學要從教師教轉向學生學,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和體驗學習的愉悅感。
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英文大小寫切換和Office窗口工具欄的操作是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最初的羈絆。于是就從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入手,每臺學生機設置大小寫都有的開機密碼;Word、Excel、Powerpoint窗口只設置菜單欄,其余工具欄全部關閉掉,讓學生每節(jié)課自己從“視圖”→“工具欄”中調用“常用工具欄”“格式工具欄”并拖拽到自己方便使用的位置。
此外,初三信息技術考查中選擇題是失分最多的項目。因為學生的興趣點全集中到操作題上。針對這一點,筆者就運用測驗法把需要學生注意和掌握的理論知識及操作知識出成幾道選擇題,幫助學生梳理、留意、及時掌握知識點。對于這樣的做法,個人覺得效果不錯,花了三五分鐘時間,可是學生不僅有了實踐操作的基礎,還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實踐和理論齊頭并進。
總之,筆者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對學生的要求為標準,研究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文化基礎,尋找他們接受知識的興趣結合點和最佳時機。遵循新課程標準的“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要求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是快樂的、主動的,是一個充實和提高的過程。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