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什么?在許多人的頭腦中,這可能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不需要問,也不值得問。大概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我們諸多的教育類工具書以及教科書中甚至沒有“課堂”的界定和解釋。課堂的確是學校中最為平常、最為常見、最為細小的細胞,教師每天都在課堂中生活,學生的學習時光大多在課堂上度過,這種“貌不驚人”和“見多不怪”常使得我們經(jīng)意或不經(jīng)意地忽視課堂,忽視對課堂內(nèi)涵的深刻挖掘。然而,任何教育教學改革如果沒有真正觸動課堂的話,那么這種改革就不能說是徹底的,不能說是真正改變了學校生活和教師行為的。重新檢視課堂中的師生活動,反思課堂的觀念與認識,為課堂提供新的定向,是課堂變革的基本前提。
【關鍵詞】課堂 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101-01
一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
在過去,常把教師的課堂行為類比成舞臺表演藝術,把課堂當做教師表演的舞臺,認為教師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最高明的教師也就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教學表演藝術的教師。這種認識不能說完全不合理,因為在教學行為與舞臺表演行為之間是有著一些相似性的成分的。教學歸根到底是一種交往行為,是以交往為媒介,以交往作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表演的水平再高,“藝術”表現(xiàn)能力再強,也只能說明教師自身的“塑造角色”的能力與水平,而無法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與參與在內(nèi)。換句話說,表演可以是無互動、無交往的,而教學卻必須要借助交往來進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與互動中,學生獲取的知識才是“內(nèi)化”了的,增長的能力才是“貨真價實”的,養(yǎng)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從這個角度講,衡量一堂課的標準不只在于教師的板書是否整潔,行為舉止是否大方,時間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學生交往、互動的程度與水平,以及交往、互動的方式與成效。
二 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的場所
把訓練等同于教學,把訓練當做課堂中的主要行為,是現(xiàn)有課堂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這種訓練以無視學生復雜的心理活動為代價,把學生頭腦當做“黑箱”來支配??恐@種訓練,學生的行為倒是可以達到標準一致、區(qū)別無二,可以在做各式各樣的練習題時達到一種“自動化”的水平,但與此同時,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漸漸在降低,對外在事物的敏感性漸漸在淡化,捕捉問題的能力漸漸在弱化,創(chuàng)新也離他們越來越遠。課堂上,不能把學生看做是無知無能的被動受體,是只能接受教師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學生看作是有著獨特個性、鮮活生命活力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有著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有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有著自己的成長背景,教師所要做的不是從外部強制地去灌輸知識,讓學生原封不動地“克隆”出這些知識,而是從內(nèi)部去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由內(nèi)而外地引導學生去認識周圍的世界。在教師面前,一向有著兩種不同的選擇,一種是由知識走向?qū)W生,一種是由學生走向知識。前者表現(xiàn)為在細致地“加工”知識的前提下,在課堂上再現(xiàn)知識,將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知識的傳遞作為頭等重要的事情;后者表現(xiàn)為在仔細分析學生狀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探求知識,使學生最終成為知識的真正占有者。當今,要培養(yǎng)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教師應該選擇的是后者,變革的是前者。
三 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是唐代大文豪韓愈在他的《師說》中為教師確立的職責和角色,一直支配著教師的行為。許多教師至今在課堂上也基本上是按照這樣的角色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認為只要在課堂上傳授了知識,把“術業(yè)有專攻”的學識傳遞、給予學生,自己的職責也就完成了。這種看法也許在韓愈所處的年代或者說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時代是合理的,而對于知識更新速度日趨加快,信息日益紛繁多樣的今天來說,卻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本領,養(yǎng)成不斷求知的習慣,形成終身學習必備的素養(yǎng),是時代發(fā)展對學生的期盼。把課堂當做知識的“交易所”,從教師一方轉(zhuǎn)移至學生一方,雖然學生也可獲得知識,但一來掌握的這些知識難以牢固,成為學生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二來無法透過知識的探究過程學會學習,學會主動地吸取知識,更無法成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者。在此,教師要明了,知識既是“名詞”,更是“動詞”,通過主動探究,動手、動腦、動口、動手獲取的知識,才能掌握最牢固的知識,才是最能有運用空間和價值的知識。
四 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xiàn)的舞臺
課堂情景是極為復雜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透視課堂,課堂實際上展現(xiàn)的是不同的場景。從社會學角度看,課堂呈現(xiàn)的是人際交往包括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畫面;從文化學的角度看,課堂呈現(xiàn)的是以教師為代表的成人文化與以學生為代表的兒童文化相互溝通、整合的畫面;從心理學角度看,課堂呈現(xiàn)的又是教師與學生心理不斷調(diào)適、沖突的畫面。課堂還是動態(tài)存在、變動不拘的,即使教師備課準備再充分,也難以設想到課堂中會出現(xiàn)的形形色色的情況和事件。課堂總是處于一種流變狀態(tài)的所有這一切,都時刻挑戰(zhàn)教師的智慧,要求教師必須要根據(jù)變化了的情形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根據(jù)自己對課堂各種各樣信息的綜合把握,及時做出判斷,采取得當?shù)拇胧?。但在中小學的課堂中,總是見到的是教師千篇一律的教學行為,一統(tǒng)僵化的教學策略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就是打破舊有的模式化的東西,如果用刻板的行為替代多樣化的行為的話,創(chuàng)新也就無從談起了。充分發(fā)揮教師自己的智慧,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fā)勃勃生機,課堂上才能顯現(xiàn)真正的活力。
重新詮釋和界定課堂,也就是重新認識教師生活的舞臺和空間。認識和觀念改變了,課堂上的行為才能從根本上發(fā)生變革。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