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筆者了解學生對漢語文學科的消極態(tài)度主要原因有:第一、學生家長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收入,沒有長遠的發(fā)展目光,家長只希望快點完成義務教育,好讓孩子出去打工,填補家用,根本不支持學校教育,更別談家庭教育,學生也跟著父母的思路,大多無心學習,只把學習當做義務,沒有太多的興趣愛好,雖然教師滿腔熱血,一心培養(yǎng)學生,但得不到家長和學生的支持,何能發(fā)揮其根本作用。第二、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學生沒有良好漢語文口語語境,只有書本里的知識和教師上課期間的雙語教學模式時接觸的漢語口語,沒有更多、更大的社會口語語境,使學生很難打好口語基礎,再加上濃重的本民族語言基礎,學生將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學習(漢語、藏語)混為一談,經(jīng)常以藏語表達方法來表達漢語,這樣將漢語表達語序完全顛倒,對漢語文學習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略談幾點:
一、教師的業(yè)務素質(zhì)和身心素質(zhì)
教師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觀察了解學生的能力,要有較強的鉆研、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有較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板書能力、指導學生操作和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等教學基本功,要結合教學實踐,多參閱一些教學指導書籍,多寫一些教學反思和總結,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也要具備良好地身心素質(zhì),教師健康的個性與心理品質(zhì)對教育工作有著積極的作用,如教師的興趣、情感、意志可以有效地感染學生,教師的沉著和耐心,也是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以情感交流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chuàng)設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理念的重要前提,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重要標志,教師要愛護學生,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的思想,關注學生身心各方面的表現(xiàn),要鼓舞、感染學生,就必須要以充滿熱情,和藹可親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師生間良好的情感互動能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是師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一致性,喚起雙方心理的“共鳴”,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著推進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交往關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氣氛適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信任感、親近感,樂意接受老師的指導和幫助。試想一位整天板著一副嚴肅面孔的教師,學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說讓他們和你一起進入課堂內(nèi)容,積極思考和解答問題;一位整天對教學心不在焉的教師,學生更不能與你身心交融,以主動進取的心態(tài)投入學習中。
三、漢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
首先讓學生了解和明白學習漢語的重要性,漢語是我們國家的通用語,也是聯(lián)合國的五種工作語言之一,其獨特的語言表達方法和構字特點,受到世界各地語言愛好者的學習和鉆研,作為一名生長在紅旗下的學生來說,應該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學習漢語的極端重要性。
其次讓學生明白,要發(fā)展不能只局限于小天地,必須想方設法走出去,而走出去與別人交流,必須要過語言關。第三,家庭、學校、社會必須為學生學習漢語文創(chuàng)造良好地外部環(huán)境,有條件的家庭,在生活中應該盡量使用漢語。多讓學生收聽、收看漢語節(jié)目,遇到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隨時給學生予以解答。第四,教師在講授漢語課時,應巧妙地設計教學方法,根據(jù)不同的學生漢語成績的高低,盡量把書本知識改編稱故事形式,做到圖文并茂,直觀教學,讓學生容易接受,從根本上打消學生學習漢語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