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圪蹴”一詞是運城方言中極具地方特色的詞,本文從詞源意義,語法形態(tài)和詞義變遷等幾個角度對山西運城地區(qū)的“圪蹴”一詞進行了考釋,以期達到對其合理認識的目的。
關(guān)鍵詞:運城方言 圪蹴 圪 蹴
一.引言
運城市地處山西西南部,是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史實發(fā)現(xiàn),堯、舜、禹的都城都在晉南,且多在今運城地區(qū))。由于歷史等因素的影響,運城方言詞匯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其中“圪蹴”一詞極具地方特色且使用頻率很高。鑒于此,本文將對這一方言詞進行考釋,以期達到對其合理認識的目的。
二.“圪蹴”的現(xiàn)代義
“圪蹴”是陜西省、山西省、河北省等一些地區(qū)的方言詞,人們常把兩腿向前彎,屁股向下與膝蓋齊,類似于半蹲半坐的姿勢叫做“圪蹴”。如:①老劉圪蹴在門前聽廣播。②他向墻根一圪蹴,無可奈何地搖搖頭。
運城方言詞“圪蹴”可用“蹴”表示,“圪”字無實義,不能單獨用,只起表音作用,為虛語素,“蹴”為實語素,表蹲著。
三.“圪”字考釋
許慎《說文》解釋“圪”為:“圪,墻高也?!对姟吩唬撼畿氽?。從土乞聲?!盵1]《漢語大字典》中解釋“圪”為:“(一)yì,墻高貌;高大貌。(二)gē,①象聲詞。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騎著瘦馬兒圪登登的又上長安道。’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張有義圪圪嗤嗤笑個不住。’②方言。1.前綴。與名詞結(jié)合,多表示叉形的、針狀的、碎粒狀的或絲狀的東西。如:槐樹圪杈(槐樹枝杈);一圪星兒土(一粒土);蘿卜圪絲(蘿卜絲兒)。2.助詞。與動詞結(jié)合,多表示動作的繼續(xù)。如:小蟲從土里圪拱出來了;他圪思起來了?!盵2]
依據(jù)《說文》和《漢語大字典》,“圪”在方言中讀[gē],而運城方言的“圪”也不例外。
另外,從《西廂記諸宮調(diào)》的用例可看出“圪”字的意義在金時期就已虛化。目前學術(shù)界較認同的觀點是:“圪”在大部分的詞中沒實在的詞匯義,只有附加義?!佰佟弊值母郊恿x比較豐富,在晉語區(qū)內(nèi),區(qū)域與詞類不同,“圪”的附加義也不同,茲述如下:
1.大部分名詞中的“圪”有“小”的附加義。如:圪洞、圪渣、土圪拉、圪枝兒、線圪垯等。
2.大部分動詞中的“圪”表動作的延續(xù)、輕微、持續(xù)時間短。如:①到了快吃中飯的時候,他才從被窩里圪拱出來。②之前他還是滿口答應(yīng)的,但此時卻圪思起來。③他走在樹干搭成的小橋上明顯地能感覺到小橋在圪搖。④小紅的母親讓小紅把稀飯圪攪圪攪。⑤他很累了,于是就趴在桌子上圪瞇了一小會。⑥小紅對她母親說:“羊肉需要再圪涮圪涮才能吃”。以上例子中的“圪”,①②表動作延續(xù);③④表動作輕微。⑤⑥表動作持續(xù)時間短。
3.大部分形容詞中的“圪”表人或物的姿態(tài)情狀、程度輕微。
如:圪膩膩、圪閃閃、圪料料、冷圪颼颼、瘦圪巴巴、笑圪嘻嘻等。
4.大部分量詞中的“圪”表量少或面積體積小。如:圪節(jié)、圪撮、圪堆、圪卷、圪綹、圪團等。
5.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圪”可以和象聲詞連用,表模擬客觀世界的聲音。如:圪巴(較硬物體斷裂的聲音)、圪吱(開門等的聲音)、圪嘟(煮粥或水開等的聲音)、圪咚(東西掉水里的聲音)。
總之“圪”的附加義較復雜,需對不同地域各詞類中的“圪”附加義進行深入調(diào)查分析,才可總結(jié)出較全面的結(jié)論。
四.“蹴”字考釋
許慎《說文》解釋“蹴”為:“蹴,躡也。從足,就聲?!盵3]《漢語大字典》中“蹴”的解釋為:“(一)cù,①踐踏,踩。《孟子·告子上》:‘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趙岐注:‘蹴,蹋也。以足踐踏與之?!稇?zhàn)國策》:‘東孟之會,聶政、陽堅刺相兼君。許異蹴哀侯而殪之,立以為鄭君?!矗乎U本‘蹴’作‘蹙’。吳師道補正:‘蹙,一本作蹴,字通?!墩f文》:‘蹴,躡也’;‘躡,蹈也?!贫鸥Α肚才d五首》之二:‘騂弓金爪鏑,白馬蹴微雪。②踢?!镀n惥帯罚骸?,蹴踘。’《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項)處後蹴踘,要蹷寒,汗出多,即嘔血?!贫纬墒健队详栯s俎·壺史》:(有人)叩門求糴,怒其不應(yīng),因蹴其戶?!肚迨犯濉ず咎脗鳌罚骸菝窳_有良與人鬭,誤蹴其母死。’③追逐?!都崱の莶俊罚骸?,逐也?!魍踔薄杜硎狭x阡表》:‘會風雨大作,河水暴漲,兵大半不得渡,賊以衆(zhòng)蹴之,遂擒文遠?!逖Ω3伞稌茽柷咧矣H王大沽之敗》:‘洋兵退,乘勢蹴之?!艽?。《直音篇》:‘蹴,促也?!稏|周列國志》第二十二回:‘季友聞變,夜扣公子申之門,蹴之起,告以慶父之亂?!莶话?。《篇海類編》:‘蹴,不自安也?!豆茏印そ洹罚骸腹砣诲叶?。’(二)zú,《禮記·哀公問》:‘孔子蹴然辟席而對?!嵭ⅲ骸砣?,敬貌?!缎滦颉るs事一》:‘靈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4]
依據(jù)《說文》和《漢語大字典》的記載,二者對“蹴”的釋義沒有“蹲”的義項,也沒[?iōu]的讀音。然而運城方言詞“圪蹴”中的“蹴”字除了讀[cù]還讀[?iōu]。那么這個[?iōu]的讀音是怎么發(fā)展來的呢?查閱《漢字源流字典》可知“蹴”初讀為[cù]和[zú],而后來又發(fā)展出了一個讀音[?iōu],讀音[?iōu]只用在方言里,并有一個固定詞組“圪蹴”,表“蹲”之義。由此本文認為隨著社會發(fā)展,方言中的“蹴”已發(fā)展出了“蹲”這一義項。關(guān)于“蹴”[?iōu]的讀音演變,本文認為時間不早于清初,因為[?]組聲母在清朝時期才出現(xiàn)。但我們對“蹴”字讀音從[cù]到[?iōu]的演變規(guī)律還沒有完全了解清楚,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五.結(jié)語
“圪蹴”是晉方言中極具地方特色的詞,但具體到晉方言內(nèi)的不同方言點又有著細微差別,因為運城方言屬于晉方言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點方言,所以本文從詞源意義、語法形態(tài)和詞義變遷等角度對山西運城地區(qū)的方言詞“圪蹴”進行了考釋,以期達到對其合理認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07.
[2]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
[3]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07.
[4]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
[5]呂枕甲.運城方言志[M].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1.
[6]王臨惠.山西方言的“圪”字研究[J].語文研究,2002,(3).
[7]張慎.晉語“圪”研究述評[J].安康學院學報,20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