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際語言測試理論的核心是交際能力。Bachman 認為,語言交際能力就是把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的場景特征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并解釋意義的能力,它主要由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三部分組成。[1][4]交際語言測試的目的是檢驗學習者在一定語境中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際,有效溝通的能力。在測量學習者的交際語言能力方面,Bachman 提出了測試有用性包括六大方面:信度,結構效度,真實性,交互性,測試影響和可行性。語言測試的真實性是語言測試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從語境、任務設計、材料及受試者與測試任務互動性等方面分析四級聽力測試的真實性。
關鍵詞:交際測試理論 交際能力 真實性 聽力測試
引言
本文嘗試用交際測試理論來探析改革后的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的效度問題。四級考試作為國內最受關注的大學英語考試,雖歷經(jīng)多次改革,多年來卻一直飽受詬病,倍受質疑。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學生以很高的分數(shù)通過了大學四級考試,實際生活中,真實語境中,卻張嘴結舌,不能很好的用英語進行交際。而“聽”是交際的基礎,如果聽不懂,交際就無法正常進行。正常的聽力能力對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部分 理論背景
不同時期人們對語言的認識不同,語言測試的方法自然也會不同。隨著人們語言觀的發(fā)展,語言測試經(jīng)理了前語言測試,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測試階段和交際語言這四個階段。[6][9]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社會語言學發(fā)展迅速,社會語言學家Hymes 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認為使用語言不但要能夠按照語法規(guī)則產(chǎn)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還應具有在不同的語境中合理使用這些句子的能力。Hymes的交際語言能力使人們認識到外語教學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語言能力。從而引發(fā)了一種新的教學法的產(chǎn)生——交際式教學法。[10]
交際教學法認為,語言的學習不單是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10]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不能擺脫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語言只有在社會文化的環(huán)境中才會有意義?;谝陨险J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測試所測量的也就不應該僅僅是語言知識和技能,更應該是實際的語言交際能力。90年代初,美國著名的應用語言學家Lyle.F.Bachman對此作了進一步發(fā)展提出了交際性語言能力模式的理論框架。他認為語言能力是多成分的,由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具體能力和總體能力構成。該模式包括: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三個部分。據(jù)此,Bachman 與Palmer 提出了衡量語言測試質量的重要標準,測試有用性。測試有用性包括六大要素:信度,效度,真實性,交互性,測試影響和可行性。[4]近30年來,真實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Hymes,Canale和 Swain等都有論述尤其是Bachman在測試使用論證里突出了真實性的重要性。[1][3]下面就從語境、任務設計、材料及受試者與測試任務互動性等方面探討四級聽力測試的真實性問題。
第二部分 影響聽力真實性的因素
一、語境的真實性
語境真實性主要表現(xiàn)在“考生所接觸到的語言應是他們聽到或讀到的語言,考慮要完成的測試任務是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和學習中可能遇到的任務,對考生成績的評價標準時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測試任務,達到了交際目的?!盵10]因此在測試的過程中,測試者必須保證提供給考生的是一種在現(xiàn)實生活中符合交際目的的語境,而不是人為改編過的,更不能將短文讀出來用作聽力理解,還要考慮所選的材料對特定受試是否真實。在2010年6月份的四級聽力中,對話都是用男女對話的方式呈現(xiàn)。對話也基本都是日常生活中會出現(xiàn)的日常對話。為了呈現(xiàn)更真實的場景,還會有背景的場景聲音出現(xiàn)。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四級聽力的材料的語速和語調都是極不自然的,很明顯是找人錄制而成的,句式卻略顯正式。真實的口語交際中會出現(xiàn)的省略等現(xiàn)象都沒有出現(xiàn)。例如,Did he have any other distinguishing marks? 這是一句補充問話?目的是想看對方還能不能補充其他關于目標任務的其他特征。上文也已經(jīng)提到特征的問題,所以正常的情況下是會省略問話,如,Any other distinguishing marks?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境的真實性。
二、材料的真實性
材料的真實性是語言測試真實性的核心所在。Widdowson 指出“真實性是文本和讀者互動?!盵2]材料的選擇不僅要選擇當下的即時信息,還要考慮到這種材料對目標聽眾來說是否自然,被試者的參加程度以及是否涉及到被試者的交流互動權。尤其要選一些有積極作用的具有人文價值取向的文本。四級材料的選材涉及日常對話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大學生活、學習、以及日常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以2010年4月的聽力測試為例,兩篇長對話分別發(fā)生在警察局和面試現(xiàn)場,都屬于日常對話。用詞也都較簡單,且是常用詞,句子結構也不復雜。但是材料缺少了校園生活中,課堂生活的部分,如校園講座等。作為學生,課堂是校園生活的主要場所,所以測試中應該要涉獵課堂中的內容。
三、任務設計的真實性
任務的真實性也就是說題目設計的真實性。也就是說題目的設計要符合真實的交際語境。
M: Why didn’t you stop when we first signaled you at the crossroads?
W:Sorry. I was just a bit abscent-minded. Anyway, do I have to pay a fine?
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The woman knows how to deal with the police B The woman had been fined many times before C The woman had violated traffic regulations D The woman is good at finding excuses.(2010年12月 CET-4)
這樣讓考生從四個備選答案中選擇正確答案的題目設計,也就是常說的多項選擇題的設計,雖然從信度上來說是客觀的,公正的,對于判別受試者對聽力材料的理解上有很高的甄別度,但是這樣的任務設計的最大弊端卻暴露無遺。這種設計讓被試者被動的接受語言聽力的輸入材料,并不會引起受試者積極主動的回應聽到的內容,并且嚴重違背了語言測試的真實性。因為現(xiàn)實交際中,不會有說話一方這樣問另一方問題,何況是又另設四個選項供對方選擇。針對上述題目來說,完全可以讓受試者回答接下來對話雙方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對話,警察又會對女士說些什么等等。這樣受試者才會積極的進入語境中,完成交際任務。
四、受試者與語言測試的互動真實性
所謂互動性指的是完成測試任務中受試者個人特征參與的程度與類型。互動程度越強,試題的真實性也就越高。與測試相關的個人特征包括設施這的語言能力,話題知識和情感圖示。概括來說就是強調語言使用者與語境和語篇之間的交互性。目前的聽力測試,除了聽力測試外,其余的對話大都提供背景聲音,雖然對話很短,但是有了背景聲音,受試者會很快從背景音中獲取語境信息,調動受試者的情感圖示。情感圖示會對語言使用者完成語言任務產(chǎn)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對話中的背景音會第一時間調動受試者的情感圖示,把受試者帶入到真實的交際場景中。從知識層面上來說,四級聽力測試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考慮到了受試者的日常交際需求,也沒有受眾較小的專業(yè)性極強的知識。而對于語言能力方面的真實性,聽力測試里基本體現(xiàn)不出來。聽力測試中70%左右都是多選題,聽力測試方面,多選題幾乎看不到受試者單純的語言能力的體現(xiàn)。剩余的聽寫測試,也只是單一的將聽到的內容填到對應的空白中去,極少需要變動。因此對于語言能力的測試是微乎其微的,更談不到對于語言能力的真實性的反應。
小結
測試的真實性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僅受受試者,受試任務,受試者與任務互動性的影響,還有其他諸多因素的制約,如,命題者的素質,考生的動機等等。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全部實現(xiàn)實際交往中語言使用的各項條件。[7][8]在語言測試中這種真實性是動態(tài)的,相對的概念,指的是測試的任務,測試語言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與實際生活中的語言交際條件相一致。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學英語四級測試中的聽力部分,在材料選擇上基本全面真實,基本涵蓋了受試群體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測試任務的設計上,聽力測試大多采用客觀題目的方式,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樣,這樣方式很難保證測試的真實性,受試者甚至可以通過猜測等其他與語言能力無關的方式得到正確的答案。大量客觀選擇題的方式會對聽力測試的真實性無益。隨著測試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對于真實性的問題也會有更科學,更全面的解釋和實現(xiàn)方式。因此,四級聽力的真實性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Bachman L.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3-30
[2] Widdowson 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 OUP, 1978:80
[3] Canale M,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sting [M] NewYork: Longman,1992.
[4] Bachaman L.F, Palmer A.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 鄒申. 語言測試[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6] 韓寶成. 語言測試:理論、實踐與發(fā)展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
[7] 孔文,李清華. 語言測試真實性的多維分析 [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
[8] 李清華. 交際測試中的“真實性”[J]. 外語界,2001.
[9] 戴曼純,肖云南. 現(xiàn)代語言測試發(fā)展:理論與問題[J]. 湖南大學學報,1999,(3)
[10] 徐強. 交際法英語教學和考試評估[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牛賽賽(1988-),女,漢族,山東省淄博市,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