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的《在酒樓上》是一部非常具有“魯迅氣氛”的文本。它作為一個啟蒙主義的文本,主要是要對社會進行反思和理性的批判?!皡尉暩Α边@個人物形象,既是魯迅要予以反思的人物,也是魯迅想要批判的人物。作為原本有著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卻淪為了一個與普通人一樣的世俗青年。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世俗呢?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墮落,更是整個社會的墮落,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拯救整個社會的,這正是那個時期有著與“呂緯甫”一樣的知識分子的悲哀,也正是魯迅想要反思與批判的。
關鍵詞:魯迅小說 詩化 氛圍
詩化小說的主要特征是語言的詩化與結構的散文化。首先,就語言來說《在酒樓上》很具有詩意性。如,文章開頭寫到深冬雪后的情景,非常的凄涼,且這種凄涼將作者本人的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這句話將寫景與抒情結合起來,為文章鋪墊了整體的基調(diào),“凄清”這個詞不僅僅表達的是天氣的寒冷,更是作者的心境和整個環(huán)境的“凄涼”。就這部作品的結構來說,小說中一方面是作者本人在回憶,另一方面也有主人公“呂緯甫”的回憶。并且魯迅在回憶中又夾雜議論,這種在回憶中的“夾敘夾議”的形式也是散文化的一個特點。
詩化小說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以“回憶”作為推動力,完成整個故事的敘述。《在酒樓上》這部作品中就有很典型的體現(xiàn)。整部作品其實就是“我”在回憶S城的所見所聞,然而在這回憶中又夾有對“我”所見到的“呂緯甫”的回憶,正是對“呂緯甫”的回憶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帷幕?!皡尉暩Α彼貞浀膬杉乱彩俏谋舅攸c描繪的。一件是呂為其弟弟遷葬,另一件是呂為阿順送剪絨花。在這兩件特別日?;男∈轮校w現(xiàn)出了魯迅對人生的一種“虛無感”。如魯迅在寫到呂緯甫在同“我”談到替他弟弟遷葬時,他對土工說“掘開來”,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命令。還有“然而出乎意外”,“蹤影全無”等這些語言都典型地體現(xiàn)了魯迅對人生的“虛無感”。
魯迅在寫呂緯甫去給阿順送剪絨花時,寫到了一個前后對比問題。在之前去阿順家的時候,長富請他吃蕎麥粉要“用小碗,多加糖”,這是很日常化的小事,這也是與很多故事相似的。但是,在文本的結尾卻又說道她是一個好人。從前面寫“遷葬”時的虛無到后面寫“送剪絨花”這段所具有的人情味,恰恰體現(xiàn)了魯迅個人的情感。作者顯在是寫對呂緯甫的關心和憐憫,如剛見到呂時的外貌的描繪,說他眼睛都失去了光彩。然而,潛在又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虛空的感受。詩話小說還有一個典型的特點是,個人化敘事到時代敘事,再到個人化敘事。從對作者寫呂緯甫在回憶那兩件小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那種悲涼的情感,那個時代的悲涼,從而可以體會到辛亥革命失敗后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那些苦悶、彷徨的無路可走卻又痛苦掙扎的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深處的悲涼。
這部作品“我”在回憶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作品中出現(xiàn)了“兩種聲音”。讀者往往認為作品中的“我”便是魯迅本人。學術界也曾經(jīng)對文本的潛在作者、敘述者、人物的關系有過多重分析。我們一方面聽到了敘事者“我”的聲音。這個“我”一方面是作者自己本人,另一方面是敘事者發(fā)出的“雙重聲音”,在這個雙重聲音的對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審視的目光和一個被審視的目光。我們原有感受到的是一個審視與被審視的文本,但小說更深層的卻是表現(xiàn)出一種對話關系,這種對話關系是我和呂緯甫在爭辯在沖突,但很難說清楚誰是主導聲音,這便顯現(xiàn)出作者的雙重性的思維。一方面是在反思,一方面卻又在同情。當我們忘記了敘事者那種審視的目光的時候,只關注呂緯甫講的故事本身,我們會感受到,那是一個神情的、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具有一種感傷的懷舊情緒,散發(fā)著“詩意的光芒”。由此,我們感受到了“呂緯甫的聲音”可能比小說敘事者“我”更能代表作者魯迅心靈深處的聲音。繼而,我們從文本中也讀到了魯迅的另一面。
詩化小說中回憶作為推動力來敘述故事,它的一個重要作用便是:進行自我救贖。在文本中,作者提到呂緯甫在以前也是一個有著先進思想的青年,他可以到城隍廟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而后來卻變成了一個為了謀生計就去教孩子“子曰詩云”的人,這既是“我”所失望的,也是我所要進行反思的。呂緯甫從記憶中獲得了心靈的慰藉和歸宿,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將要面臨更嚴重的困境。雖然呂緯甫的思想魯迅先生是極力批判的,但在這其中也摻雜著魯迅本身的思想,說是呂緯甫的心態(tài),還不如說是魯迅自己的想法,故事中的“我”代表著的就是魯迅的另一種想法。而呂緯甫和“我”的一番對話,實際上代表著魯迅的兩種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故事的結尾,魯迅安排兩人分道揚鑣,吹著寒風卻感覺很爽快,這昭示著魯迅先生兩種思想碰撞后的結果是代表著積極的一面戰(zhàn)勝了。
《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的人生悲劇正是辛亥革命失敗后的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他們一方面想要與舊勢力做斗爭,另一方面他們又找不到正確的道路,他們苦悶、他們彷徨,最后,他們只能在現(xiàn)實中墮落,這便是魯迅先生想要表達的心聲。
參考文獻:
[1]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2]錢理群,王得后:《魯迅小說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3]張慧平:《試論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時代文學》,2009年第1期
作者簡介:孫雯,沈陽師范大學2011級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