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沉櫻的作品展示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都市知識女性在戀愛、婚姻中尋求自我解放及個體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中,對自我境遇的理性審視,以及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之中因極力想要在婚姻和社會中尋找到自己角色和定位所陷入的新的生存困境。
關鍵詞:知識女性 個體價值 生存困境 理性 沉默 失語
沉櫻,中國20世紀30年代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主要描寫都市知識女性走出舊家庭后在戀愛婚姻中遭遇的種種困窘及在這種矛盾中女性真實細膩的心理展露。不同于二十年代的第一批女性作家,沉櫻筆下的現(xiàn)代女性們對于自身狀況已有了冷靜的思考,她們試圖在家庭和社會中尋求自身的定位,卻發(fā)現(xiàn)“出走后”急于扮演的角色和家庭、社會想要她們扮演的角色之間處于一種對立性的尷尬境地。這正是出走后的“娜拉們”在愛情和婚姻中陷入的新的困境。
一、從“父之家”到“夫之家”
五四受新思想啟蒙毅然從傳統(tǒng)“父之家”走出來的“娜拉們”,迫切希望能夠以一種與男性平等、獨立的姿態(tài)在社會中追求理想的愛情,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個體價值。然而當愛情的狂熱慢慢退去,她們卻無奈地陷入了一張婚姻編織的無形的舊網(wǎng)之中。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在中國幾千年來以男性文明為中心的男權文化體制中,導致女性一直處于一種被壓迫被損害的地位。沉櫻筆下的知識女性渴望與男性建立平等、和諧、自足的關系,渴望在婚姻與愛情中尋求靈肉合一的最佳狀態(tài),嘗到的卻是現(xiàn)實所帶來的靈肉分離的苦果,于是內(nèi)心產(chǎn)生的幻滅感和孤寂感使得她們最終不得不低姿態(tài)地向傳統(tǒng)意識回歸,淪為男性的附屬品。
沉櫻作品中的女性大都因為走向婚姻放棄了自身追逐許久的理想與個體價值。她們將愛與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戀人與丈夫身上,甘心做一個繁忙于家庭瑣事的全職太太,導致最終感覺“生活像縛著身體的鎖鏈,又像咬著心靈的毒蛇”[1]?!断搀壑蟆分械能缛A,在戀愛的狂熱中無意疏遠了親近的朋友,整日整夜在家里等待丈夫歸家。踏入真正的婚姻,“戀愛的歡情是飛也似的全無痕跡地消去了,淡漠、愁苦卻永遠留住”[2]。當男人問及她是否去參加朋友的喜宴的時候,茜華本想回答“去”,但卻帶著一種柔弱得可憐的聲調(diào),“不知為什么在‘去’字上面加了個‘想’字”。這種向丈夫征詢的意味,顯示了茜華在丈夫面前心理上存在的怯懦感。一個接受過思想啟蒙的新女性,本應勇敢獨立地表達出自己的愿望,實現(xiàn)自己對個體價值的不懈追求,可是當只身來到“夫之家”的時候,身心在無形中卻被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夫權文化體制縛上了一個牢固的枷鎖。這種文化體制潛藏在男性心理及言語等各個層面,以一種強勢的姿態(tài)要求男性對自己的妻子持一種占有、支配和絕對指揮的權利。女性的現(xiàn)代獨立意識就這樣在婚姻中被一點點消磨殆盡。
《愛情的開始》中,女人犧牲了學業(yè),為著愛情不顧一切地與男人同居了。在身心的極度蹂躪中換來的卻是男人虛偽地欺騙和公然地侮辱。對于女性來說,婚姻家庭本應是一個充滿了溫情的庇護所,女性在家庭中也應享受到應有的尊重與重視。可是沉櫻筆下的這類女性,辛辛苦苦地為家庭事務繁忙和操勞著,換來的卻是丈夫的不忠、苛責、無視和自身情感的無所依托。她們勇敢地跳出了“父之家”的牢籠,卻再次陷入了“夫之家”中男性為其設計好的圈套和陷阱。消磨了對于“為人”和獨立個體價值的主體意識追求,她們最終還是成為了傳統(tǒng)女性式的毫無意義可言的空洞符號,終日在對戀愛的回憶和對現(xiàn)實的幻滅感中麻木度日。
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婚姻與事業(yè)之間的“無聲戰(zhàn)爭”
五四時代的知識女性對自身的境遇有了清楚的認知,由于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她們開始以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作為突破口,爭取女性解放和獨立自主的權利。但是,這樣做往往會讓她們走入一個誤區(qū),即將婚姻和事業(yè)視為二元對立的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波夫娃曾指出: “經(jīng)濟上對男性的依附,使女性為了生存必得取悅于男性,并因之將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制文化價值取向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盵3]為了擺脫經(jīng)濟上對男性的依附,女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社會中尋求一席之地。在自由、平等的新思潮的啟示下,知識女性們將事業(yè)視為實現(xiàn)自身個體價值的標志和準則,構建具有強烈主體意識的自我,以期實現(xiàn)女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在她們看來,要想實現(xiàn)個體的價值,就必須放棄婚姻與家庭;反之,一旦走入了婚姻家庭的“牢籠”,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也就成為了一場空談。沉櫻的成功之處,正在于對她們在家庭和事業(yè)之間做出痛苦抉擇的心理過程進行了細膩而生動的描寫和刻畫,突出這時期女性在尋求自我解放過程中的艱難和無力感?!镀蕖分械哪贻p男女懷著同樣的文學理想戀愛而同居,妻子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竟發(fā)出了這樣的哭訴:“人的思想是隨著環(huán)境變的,有了孩子,就要陷在做母親的牢籠中,從前和現(xiàn)在的我都要消滅了,怎么能說沒有妨礙……如果做了母親的話,我的整個的心就傾注在孩子的身上,什么理想都會拋棄了”[4]。最后妻子決定以流產(chǎn)的方式作為自己繼續(xù)追尋理想的代價。母性是女性做了母親之后最本能的情感之一,妻子卻從此陷入一種病態(tài)的興奮當中,將自己無意識地困在失去孩子的傷感氛圍里,那“如果好了以后,我簡直等于重新做人”的理想,也最終遭遇了幻滅。二、三十年代漸次走出“牢籠”的知識女性,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社會的認同感,通常抱著一種單純的心態(tài),在事業(yè)與婚姻家庭(即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尋求平衡。當受到來勢洶洶的新的啟蒙思想的沖擊,缺乏冷靜的思想沉淀,她們很容易走入將婚姻和事業(yè)視為一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的誤區(qū)當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自己作為一個女性在家庭中應當獲得的情感需求和應當享受的做母親的權利。
《舊雨》中的琳珊來到北平,在已婚并有了小孩的柳淑瑩的家里,看到這樣一幅家庭畫卷:“……里面像是臥室,外面這兩間是稱為什么都可共用室,有書桌,也有帶油膩的方桌,靠墻擺著兩個不很大的書架,但上面放的并不盡是書籍,倒是孩子的衣服帽子和玩具,喧賓奪主似的,把書籍遮蔽了一大半……”[5]。代表著個人理想的書籍和代表著瑣碎婚姻家庭生活的孩子的衣服帽子和玩具,在現(xiàn)實的“陣地”上無聲無息地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步入婚姻后的知識女性,已不再將自己的個人理想視為生活的唯一,相反,孩子和丈夫以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瑣事才是她們生活的主心骨?!敖Y婚以后便管家抱孩子,讀書的問題根本談不到了”[6]。《一個女作家》中的鈺珊,喜歡秘密地旁觀自己的作品被人誦讀,并且認為這是一種最可珍惜的快感。鈺珊這種不可言說的歡喜,其實就是她渴望實現(xiàn)自己的個體價值,渴望得到社會認可的內(nèi)在心理的外化。結婚是人們從空想走入實際的關鍵,她抱著過文學生活的理想,與和自己有著共同志趣的愛人結婚了??墒墙Y婚后這種快樂的理想?yún)s完全幻滅了,因為丈夫每逢和她談到生活問題的時候,總不能不提到稿費的計算,她仿佛變成了為生活而創(chuàng)作的機器。不難看出,三十年代,在婚姻與事業(yè)二元對立的矛盾之中,女性心理上普遍是處于一種迷茫和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的,她們毫不猶豫地繼續(xù)著自己對于愛情自由和個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卻又無力地陷入現(xiàn)實婚姻生活帶來的苦悶和惶惑之中。對于婚姻家庭與事業(yè)理想這類題材,沉櫻并沒有簡單絕對地處理(實至今日,這種矛盾也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因為人性是復雜的,二者中無論放棄哪一方,都不可能獲得一種完全的勝利,相反總會在潛意識中透露出女性在得與失之間內(nèi)心的迷茫和隱痛。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痛苦地掙扎之后,她們最終還是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的精神困境之中。沉櫻正是抓住了女性心思細膩的特點,進行了復雜的自我內(nèi)省和審視,從而將處于這種矛盾中女性糾結、迷惘而又惶惑的心理歷程展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
三、突出云圍的月亮?
在現(xiàn)實帶來的迷惘、困惑、不安與隱痛之中,沉櫻筆下這些處于婚姻內(nèi)外的女性要么始終帶著一顆麻木、疲倦的心隨任自己行走在婚姻家庭的狹小的“牢籠之中”,要么開始采取不同的方式試圖將自己從中解救出來。于是她們中的一些人選擇了這樣的三種方式進行再一次地“突圍”,回歸“父之家”、掙脫“夫之家”和以殘酷的自戕、傷害表達自己對社會的反抗。
1、回歸“父之家”
為了追求自由的愛情和個人的理想,曾經(jīng)那么堅決地從“父之家”出走的“娜拉們”,在遭遇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巨大沖擊和婚姻家庭生活所導致的個人理想的泯滅之后,開始轉(zhuǎn)身回望“父之家”。在她們的眼中,這時候的“父之家”,不再像出走之前那樣面目可憎、黑暗沉悶了,而是一個由父母和兄弟姐妹組成的充滿了溫馨與愛的地方,是可以讓自己受傷和疲倦的心靈??亢托菹⒌臏嘏母蹫??!断卵分械呐觾赡昵盀榱俗非笞约旱膼矍?,和家庭鬧了決裂,但近來卻完全陷入了一種懷鄉(xiāng)的病態(tài)當中,常常連做夢都夢到回家?!痘丶摇分械柠悏m姑娘,離家一年在外讀書,回家之時內(nèi)心充滿了春天般的溫暖,“母親見了歡喜得不知道說什么好”,“桌上盡是麗塵平時愛吃的菜”,房間里“收拾得很整潔,爐子的火熊熊地燃著”[7],就連當初和家里發(fā)生過很大沖突而剪短了的頭發(fā),回到家后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這個時候的她們,心里更多的是對家庭溫暖的留戀,而對于未來和理想,則從心理上有了一定程度地退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主體意識因受到現(xiàn)實的擠壓而被逐漸削弱,意味著這類知識女性有著更大地向傳統(tǒng)回歸的可能。這是受五四新思想啟蒙影響的知識女性匆忙踏入現(xiàn)實后,在迷惘惶惑中不得不接受的選擇之一。
2、掙脫“夫之家”
另一類意志更為堅定,主體意識更為強烈的女性,雖然身陷“夫之家”的囹圄之中,但當她們從追逐自由愛情婚姻和個人理想的狂熱中清醒過來的時候,就更容易以一種機警成熟的眼光將自身從中抽離,因而得以理性地審視自己在婚姻愛情中的定位?!镀蕖分械钠拮?,是不甘于只做個“家庭中的人”,當她意識到孩子的出生會終止她對個人理想的繼續(xù)追求的時候,就毅然下了決心到醫(yī)院里將孩子流產(chǎn)?!杜f雨》中的黃昭芳對于婚姻與個人理想,則有著自己的認識:“女人,真也難怪被人輕視,什么自命不凡的新女性,結果仍是嫁人完事,什么解放,什么奮斗,好像戀愛自由,便是唯一目的,結婚以后,便什么理想也沒有了……說結婚是戀愛的墳墓,我看簡直是女人的墳墓”[8]。強烈的主體意識和理智,要求著這類女性更加看重自己的個體價值在社會上實現(xiàn)的與否,她們以更加昂揚和決絕的姿態(tài),要求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以期真正地實現(xiàn)女性自身的解放。
3、自戕中的反抗
除了上述兩類女性之外,還有一類女性以絕望而慘烈的自戕,來表達對社會對現(xiàn)實的強烈的不滿和反抗?!镀缰浮分v述的是阿毛姑娘因手生歧指受盡丈夫和鄰人的嘲諷。不幸她所生的孩子手上也是歧指,出于沖動,她將孩子的歧指咬斷,導致孩子的死亡。幾天過后,阿毛也痛苦地死去了?!秼尘分械膵尘c家人鬧翻,準備不顧一切和情人一塊兒出走。可是在海邊的忠魂碑下等了一晚上,等到的確是戀人的失約。最后,心生絕望的嫵君在月光的照耀下,平靜地走進了“那天鵝絨的溫柔一般”的大海。作為社會中的弱女子,當她們在“舊家”與“新家”(或是新式戀愛)中無法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的時候,內(nèi)心的理想就會失衡。樂黛云對于女性意識曾非常貼切地做過三個層面的歸納:“第一是社會層面,從社會階級結構看女性所受的壓迫及反抗壓迫的覺醒;第二是自然層面,從女性生理特點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經(jīng)驗;第三是文化層面,以男性為參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獨特處境?!盵9]真正的女性解放應該是女性意識由外在化到女性本身內(nèi)在化的過程,即由沖破外在社會附加的種種不合理的倫理、準則、思想、文化的束縛到突破個體內(nèi)部存在的對女性特殊經(jīng)驗及獨特精神處境的錯誤認知。這類以自戕的方式來表達自身解放愿望的女性,其女性意識還僅僅處于第一或第二個層面,這當然是沒有辦法跳出她們所處的困境的。
四、沉默:“無聲的反抗”和“智性的思考”
通讀沉櫻的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在她的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沉默”以及“沉思”之類的相關詞匯。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作家要以“沉默”作為其小說中女性們最終的結局?
1、逃不掉的結局
三十年代的作家經(jīng)過思想的沉淀和深刻的思考,逐漸從二十年代女作家“放縱主觀情感“式的小說寫作模式中突破出來,自覺擔當起了“做小說”的任務。沉櫻便是其中較早專注于小說技巧研習的女作家之一。很顯然,沉櫻為作品中的女性安排這樣的結局,是有她獨特的用意所在的。
首先,在沉櫻的小說中,“沉默”不再是傳統(tǒng)女性在封建家長制度的壓迫下的一種無意識狀態(tài),而是五四時期知識女性在大膽追尋自由愛情和個人理想并最終踏入婚姻后,表現(xiàn)出的一種“智性的態(tài)度”。這種“智性的態(tài)度”,從根本上來講,便是女性突破了社會附加在她們身上的倫理、道德、文化的重壓之后,開始進入女性意識更內(nèi)在更核心的層面:對于自身特殊經(jīng)驗及精神文化處境的一種理智的思考。再狂熱的戀愛,當走進婚姻的殿堂之后,也經(jīng)不起時間平淡如水的打磨。女性真正的解放,不僅在于掙脫外界施加的“鐐銬”,更在于女性自身心靈的解放。也唯有真實平淡的婚姻生活,才能促使女性更透徹地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當下的精神困境。
其次,沉櫻對于女性婚姻命運的思考,在某種程度上,是她個人感情經(jīng)歷和人生態(tài)度的投射。第一次婚姻失敗后,沉櫻結識了詩人、翻譯家梁宗岱,并與其結婚。后因梁宗岱與一個粵劇演員相愛,導致了他們婚姻的破裂。沉櫻與梁宗岱當年是因為互相傾慕彼此的才華而結合在了一起,感情可謂是很深厚的。然而沉櫻晚年曾說過這樣的話:“和他分開,其原因,既簡單,又復雜。他很有錢,是一個有雙重性格的人。我只有離開他,才能得到解放,否則,我是很難脫身的。我是一個不馴服的太太,決不順著他!大概這也算山東人的脾氣吧……”從這段話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沉櫻筆下的那一類決意從“夫之家”中掙脫出來的堅強女性的影子。但是由于兩次婚姻的失敗,沉櫻對于愛情和家庭的絕望感與日俱增,對于經(jīng)由自由追逐得來的愛情和婚姻生活,已經(jīng)從根本上持了一種質(zhì)疑的態(tài)度。這也是為什么在她筆下的知識女性,一旦走入婚姻的殿堂,就注定了逃不開“沉默”結局的原因之一。
2、無聲的反抗
沉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幾乎都是在經(jīng)歷或是目睹了婚姻生活給女性帶來的身心上的壓迫和束縛,或是在受了男子的欺騙、背叛和侮辱后,帶著絕望的心理逐漸陷入“沉默”的境地。在這樣的婚姻生活中,女性遭受的打擊是雙重的。她們既要接受自己一直以來夢寐追求的自由愛情已經(jīng)失落這個事實,又要忍受丈夫?qū)ψ约汉图彝サ谋撑?。于是她們學會了“沉默”,這種沉默不是屈服,不是麻木,而是一種“絕望中的反抗”和“絕望中的思考”。于是長時間的“沉默”之后,女人敢于同丈夫爭論了:“因為我不是‘人家’……怎么是應該,怎么是不應該……要分開就分開,不要拿這個當做威嚇,這樣未免太卑鄙了!”[10]婚姻的恒久,最終要回歸到復雜的人性上來。有關愛情的誓言和承諾,它們的恒久與否,往往都得通過復雜而幽微善變的人性的考驗。人性是存在弱點的,在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中,才最凸顯男性和女性在文化心理上的隔膜以及愛情在人性面前的脆弱。
3、智性的思考
上文中提及,沉櫻作品中女性的普遍“失語”,是一種“智性的態(tài)度”,一種“帶有理性的思考”。表面上沉默,內(nèi)心其實是波瀾起伏的,是極帶焦慮和惶惑的。她們的沉默,說明了她們對于自身的精神處境和作為一個女性個體的內(nèi)在需要開始有了理性的思考。薩特曾說過:“焦慮其實是對自由的體驗”。作為焦慮的主體,退出五四自由戀愛熱潮的知識女性們,雖然對于前方的道路還存有太多的迷惘和惶惑,但她們畢竟開始將自身從婚姻的世俗層面抽離了出來,對于自我和婚姻的本質(zhì)有了清醒地審視,開始能夠自由地體驗作為一個女性個體的真實感受。這是一個從主觀的情緒感受上升到客觀普遍的生命體驗的過程,也是為什么沉櫻被認為在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女作家之間所起的承上啟下的作用的原因。但是,盡管沉櫻筆下的知識女性已經(jīng)為新的覺醒努力做著醞釀和準備,但是她們還是沒能夠邁出新的一步,在掙扎中,她們始終看不到方向和希望,最終只能被生活的洪流所淹沒,陷入不可自拔的新的困境之中。
注釋:
[1]參見沉櫻《喜宴之后》.《某少女》.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頁
[2]同上
[3]參見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4]參見沉櫻《妻》.《某少女》.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頁
[5]參見沉櫻《舊雨》.《某少女》.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頁
[6]同上,第155頁
[7]參見沉櫻《下雪》.《某少女》.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8]參見沉櫻《舊雨》.《某少女》.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頁
[9]參見樂黛云:《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文學自由談》.1991年第三期
[10]參見沉櫻《愛情的開始》.《某少女》.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頁
參考文獻:
[1]沉櫻.某少女[M].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
[2]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3]李有亮.給男人命名——20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批判意識的流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4]李玲.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性別意識[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5] 孟悅 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簡介:何麗姣(1989.5- ),女,納西族,出生于云南省香格里拉,現(xiàn)為西南交通大學2011級中文系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