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從起草到頒布的一系列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社會和民眾對教育的重視。現(xiàn)今普遍認為教育是尋求工作的必經(jīng)之路、促進社會攀升的因素。本文主要從教育經(jīng)濟學的視角解析教育的真實面目,分別從人力資本理論、篩選理論及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解析教育對求職和社會分層流動的作用:教育能夠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教育能夠提供篩選信號;教育是工人由次要勞動力市場向主要勞動力市場流動的基本條件;教育對社會分層作用。同時我們必須明確在求職機會和社會流動的有利原因中,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認為否認其他社會資本因素。
關鍵詞:教育 就業(yè) 社會攀升 教育經(jīng)濟學
如今學校的角色是什么呢?人們也許會對這一直率的問題眾口一詞……在個體水平上,文憑是一張有效的“優(yōu)待券”,而受教育水平對職業(yè)身份的影響比其他的特征更為明顯。因而,教育和就業(yè)之間的關系相當緊密,使個體有理由提出受教育的要求:雖然文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并不能認為為了獲得某一社會職位有文憑就夠了,而某一文憑卻越來越不利于只有插入。同時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個體究竟從事何等性質的職業(yè),處于何等的社會地位呢?本文主要從教育經(jīng)濟學中的人力資本理論、篩選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及社會資本理論來解讀教育的真實作用。
一、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這一概念,是美國沃爾什在1935年發(fā)表的《人力資本觀》文章首先提出,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形成了一種理論體系和學說。人力資本,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生產(chǎn)增長的重要因素,是一種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資本。這一定義隱含解析教育作用的假設:人們具有的各種能力絕大部分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進入校門之前就已經(jīng)具備了的,而是通過教育提高的能力對于人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根據(jù)人力資本理論觀點,教育是一種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形式之一。教育不僅能夠給受教育者本人及家人帶來各種收益,還能給社區(qū)和國家?guī)砭薮蟮恼?、?jīng)濟收益。
(一)教育的私人收益
教育能夠提高人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工作能力即在勞動力市場中獲利能力,這就使得個人接受教育具有很高的私人收益:分配能力,應對經(jīng)濟部平衡的能力,生產(chǎn)技能,組織管理能力,可培訓能力等。
人力資本理論的支持者認為,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受教育者的勞動生產(chǎn)率從而提高個人的經(jīng)濟收入,而且教育能以多種不同方式改善者受教育者的儲蓄和消費行為及其非市場性的勞動生產(chǎn)率,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同時教育能夠給個體帶來很好的健康,格羅斯曼于1976年發(fā)現(xiàn)受教育較多的人壽命更長,每增加一年的學校教育就減少0.4%的死亡可能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個體的遷移能力及塑造個體的情感特征。
(二)教育對家庭成員的溢出收益
貝納姆1974年發(fā)現(xiàn)一個妻子受的教育每提高一年會使丈夫的年收入提高約3.5%,因此教育能夠給其他家庭成員帶來更多的收入;格羅斯曼1976年發(fā)現(xiàn)妻子所受教育較之丈夫本人所受學校教育,前者對丈夫健康有著更大的積極影響,因此教育能夠給其他家庭成員帶來更多的健康。同時教育有助于保持合理的家庭規(guī)模并給子女帶來更多、更好的教育。
(三)教育的社會收益
教育的社會收益又稱教育公共收益,主要是指除了受教育本人及其家庭成員外,其社會成員或整個社區(qū)甚至整個國家所獲得的收益。人力資本理論在很好解釋資源與經(jīng)濟增長之間的巨大缺口時,教育對國民收入總增長的貢獻率就充分體現(xiàn)了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也給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明路,即大力發(fā)展教育促進人力資本增長、國民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
教育的社會收益除了具有促進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形式的收益: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助于促進民主制度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社會的健康水平。
教育是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教育投資是使隱藏在人體內部的能力得以增長的一種生產(chǎn)性投資;提高人口質量的關鍵是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比物力投資更有利,會帶來更多的利益。在人力資本要素構成中教育資本雖是最基本的要素,但并不是唯一的要素,其中還有技術與知識資本,健康資本,遷移與流動資本,各要素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互相互補、互動和替代。教育是人力資本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學校教育更是其中的小部分,絕非認為獲得很好的教育就一定能達到最佳的個人收益及社會收益,整個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的有機體。二者是必要非充分的關系。
二、篩選理論
(一)篩選理論內涵即假設
篩選理論是基于信息經(jīng)濟學的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研究的,如阿克洛夫的檸檬市場。篩選理論發(fā)軔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Spence1973年提出信號發(fā)送模型,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勞動力市場上,雇主不能準確地判斷求職者的生產(chǎn)能力。因此,勞動者的受教育狀況能夠作為一種反映能力否認信號。
其理論假設為:個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內在的而且因人而異的,因此,個人的能力并不因教育的多少而提高或降低,;個人內在的能力與改變自身受教育狀況所需付的信號成本呈負相關,接受更多的教育必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能力高的個體改變自身受教育狀況的信號成本低;雇傭過程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求職的受教育狀況可以被雇主免費觀察到。
(二) 教育——尋求工作的必經(jīng)之路?
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關于雇員特質的信息不對稱,雇員是知情者,雇主是不知情者,雇主在雇傭之前不能準確地判斷雇員的特質。那么對于雇主而言如何有效的選擇最佳的員工,避免逆向選擇,對于求職者如何有效的發(fā)送自己信息,處于就業(yè)的有利地位呢?
教育只能反映能力,但不提高能力。教育的本質就是信息,不是通過教育過程提高提高能力并獲得經(jīng)濟效益,而使通過勞動力市場的篩選過程,通過教育市場信息獲得經(jīng)濟效益。對一個尋找工作的人來說,受教育程度是表示他能力的信號,對雇主來說,則是根據(jù)受教育程度信號挑選工人。教育在這里只是一個篩選裝置或稱教育信號,所以教育的作用直接反映在雇主對勞動力的篩選。教育的經(jīng)濟效益就是教育的篩選作用,把不同能力的勞動力經(jīng)過篩選,輸送到不同等級的工作崗位上去。
然而教育只是篩選中的一種信號,能否求職成功往往取決于求職者的信號發(fā)送內容與公司篩選員工條件是否吻合。性別、年齡、工作經(jīng)驗、社會資本等因素都會有一定的影響。面對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不同的職業(yè)、求職者都不是一一對應的。教育信號發(fā)送篩選作用的經(jīng)驗驗證結果也具有不一致性。
三、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
(一)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內涵
勞動力市場理論注重分析勞動力市場的內部結構,從而說明不同的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中受到不同的待遇。多靈戈和派奧認為,勞動力市場可以分為二:“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工資較高,福利豐厚,工作和培訓條件優(yōu)越,晉升靠資歷,就業(yè)有保障;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則工資較低,福利較少,培訓和晉升機會較少,工作條件較差,易遭解雇。
該理論認為,受教育程度與勞動工資的關系在主要勞動力市場是成正比例關系,但在次要勞動力市場,對受教育與勞動工資水平正相關關系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進而論證教育與經(jīng)濟的關系,有把勞動力分到不同勞動力市場的作用,勞動力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收到不同的待遇,說明教育具有把人等級化的作用。個體一旦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流向主要勞動力市場的可能性就很小。
(二)教育——社會攀升的因素?
教育是造成市場分割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一個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好工人”的過程,這個過程通過使生產(chǎn)過程中和教育過程中的社會關系相一致來實現(xiàn)的。教育系統(tǒng)內部也是個在外部利益驅動作用下形成的分數(shù)等級系統(tǒng),學校中的等級順序,常常與學生未來在經(jīng)濟等級中的位置緊密一致。教育系統(tǒng)不僅僅生產(chǎn)人力資本,而且事先通過一種公開、且貌似公平的精英篩選機制,有意識的將每個個體安排到不平等的職業(yè)位置上,從而實現(xiàn)對勞動力市場的分割。
然而造成勞動力市場分割的是多因素的:種族、性別、職業(yè)、國籍、教育、家庭出身等,教育知識其中一部分。在某一階級背景學生的教育和他們最終被雇傭的勞動力市場部門之間有“一致性原則”。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年輕人更多的被納入注重次要勞動力市場工作所需的觀念和行為特征的學校中,這與那些高收入家庭學生所在學校所注重的行為和觀念相去甚遠。教育中的“前市場分割”限定了學生離開學校后的機會,促使勞動力市場分割的合理化。同時教育是工人由次要勞動力市場向主要勞動力市場流動的基本條件。
四、社會資本理論
(一)社會資本理論內涵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是第一個對社會資本進行比較系統(tǒng)表述的學者。社會資本是個人通過他們的社會成員資格在網(wǎng)絡中或者在更寬泛的社會結構中獲取短缺資源的能力,獲取的能力不是個人固有的,而是個人與他人關系中包含著的一種資產(chǎn)。社會資本聚焦的是“關系”,是一種交互、循環(huán)的模式。人們能力以及技能的獲得、使用和效力,依賴于他們所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背景。
(二)社會資本——有其父必有其子?
社會成員因具有不同的教育程度,而對社會地位、社會財富、權利、文化和職業(yè)進行分配,使原有的階級和階層不斷得到補充、再生,使新的階級和階層得以形成。教育活動本身就具有分層的作用,通過教育的改變促使人們社會地位的流動。個人的社會出身對學業(yè)的影響(教育面前機會不平等公理),而學業(yè)影響人們的社會地位。然而,上述觀點在80%的情況下是有效的。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之間存在量上的不適應。
教育雖然具有社會地位流動的作用,但是促使社會攀升的因素中,社會資本發(fā)揮不小作用。在職業(yè)生涯中,一個良好的出身有利于促進一些年輕人的晉升。在可比教育水平中,一名干部的兒子最初是雇員,在他的整個工作經(jīng)歷中,他將比同為雇員的雇員兒子更有可能成為干部。它不總是以能力作為制約參照,他同樣帶有社會出身這一“社會資本”的痕跡。(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瑪麗·杜里—柏拉,阿涅斯昂里奧—馮·讓丹.學校社會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靳希斌.教育經(jīng)濟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