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jīng)濟飛速的發(fā)展,許多家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貧窮到富有,各種文化沖擊著中國社會,許多人的觀念開始打破傳統(tǒng)。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大多是出生在80、90年代的,因此“80后”“90后”也成為他們的代名詞。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缺失的是什么?又是因何造成的呢?有什么辦法可以彌補?這成為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缺失 心理素質
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生活富裕了。當代 “80后”“90后”的大學生,生活相對的豐富。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思想和文化也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對于物質和文化的不同步發(fā)展,大學生的心理卻變得脆弱。其心理缺失和成因有如下分析:
一、缺乏目標
1.拜金主義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其父母大約是50、60年代的,他們經(jīng)歷了一個很苦的社會階段,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得來不易,于是也將一種很現(xiàn)實的思想傳遞給子女——錢最重要。這個理念本來沒有錯,如果子女一心向“錢”,也能生活無憂,但問題是這種理念與現(xiàn)階段的社會相不相符呢?子女在接受父母理念的同時,也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于是,到底是父母安排給自己的路好呢,還是根據(jù)自己的愛好來選擇呢?學了好多年的鋼琴,但是自己根本不喜歡;學了好多年畫畫,但是每次畫畫都沒有靈感。大學生往往按照父母的意愿走了很久,才產(chǎn)生了疑問和思考,每逢這個時候,就是大學生最迷茫的時候。
2.社會誘惑
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相融,各種外國的思想和文化融入了中國,第三產(chǎn)業(yè)迅速崛起。經(jīng)常聽到我們的父母說小時候哪有什么玩的,都是山河樹林。而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學生到哪里都捧著一本漫畫,打游戲直至深夜,交網(wǎng)友談網(wǎng)戀,花錢上最高級的西餐廳,到處有日本韓國風味的美食,買日韓風格的衣服,看歐美電視電影。娛樂設施很發(fā)達,但是健康的精神產(chǎn)品卻很萎靡、很快餐。這樣的生活太舒適了,正符合了人的惰性,誰還會在這么舒適的環(huán)境中去想自己應該為什么而奮斗呢?大學生不知道自己沒有什么,需要什么。
二、缺乏責任感
由于經(jīng)濟變化和計劃生育的原因,很少大學生自小當家或為家里人做事,亦不需要照顧弟弟妹妹,他們肩上沒有責任,不懂得做家務活的學生司空見慣。他們叛逆,做錯事怕承認、承擔,也不懂得如何去面對。只知道自己愛什么做什么,考慮事情不周全,自私自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三、缺愛
自從計劃生育的施行,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可想而知父母會怎么看待呢,呵護無微不至。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嬌生慣養(yǎng)的同學生活條件很好,但也可以看到一個特點,他們對朋友出手大方,熱情友好,對父母卻是一副黑嘴臉,語言上呼呼喝喝,表現(xiàn)得很不耐煩。他們認為父母的愛是理所當然,甚至是多余的,這是因為在孩子產(chǎn)生愛的需要之前,父母已經(jīng)給予了,對孩子的過分關注會令到他們不懂得珍惜,也不知道愛需要爭取。
四、缺少自省
過慣了“享有所有人給予自己愛”的生活,過慣了別人稱贊和捧著的生活,形成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適當?shù)淖孕拍艽龠M事情的進行,但是過分的自信就變成了自負。大學生追求非主流,獨具一格,不可一世,自以為是。做錯了也不愿意承認,缺乏自省,就沒有進步,不愿意成人錯誤,就沒有完善。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在大學生身上就不適用了,他們往往是“越挫越勇”,可心中只有那股勁,卻沒有心智去思考,也就很難成熟起來了。
五、缺乏原則和底線
80年代的人見證了許多社會生活、社會文化上的變化,他們習慣了變化,對事物缺乏好奇和新鮮感,沒有培養(yǎng)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凡事都“隨便啊”“也好啊”,做一些違背社會一般準則的事情,因為他們沒有原則和底線,個人素質不高,在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新鮮文化中不知道該站哪邊,于是覺得自己應該更開放,又做不了這么開放,心中產(chǎn)生了矛盾,又沒有能力去解決它。
六、心理素質低
1.別讓我長大
這個很容易理解,小孩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在溫室中長大,沒有經(jīng)歷過風雨和挫折,于是在他們的青年時期,遇到了問題,也還是用少年的態(tài)度來面對,例如哭泣,耍賴。在我們的眼中就是還沒有長大。
2.自殺問題
80后、90后總被別人形容為心理脆弱的代表。其實生在和平世界,天災人禍基本沒經(jīng)歷過,的確是幸中的不幸。生在溫室中,必然會脆弱,面對社會現(xiàn)實中所謂的一點“創(chuàng)傷”或者“壓力”,許多學生看不開,認為自己走投無路了,便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以為這就是解脫。大學生自殺問題已經(jīng)成為了校園高危問題。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問題是個人總體素質的問題。而人的素質問題,都由主觀原因和時代背景共同形成。大學生要自我完善和進步,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愿意面對自己的問題??陀^地評價自己,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勢與不足,并且敢于面對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中又會不斷遇到挫折,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更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這需要不斷普及心理知識和認識自己的方法。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都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強家庭教育。父母要樹立起對子女的成長教育,不能一味地嬌寵。不僅關注子女的身體成長,還要關注其心理成長,做到身心同步發(fā)展。
2.加強學校教育。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識,完善心理求助機制。
3.加強社會教育。社會輿論和社會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全民心理健康的知識的普及和全民心理素質的提升。
4.自身教育。大學生自身追求進步與自我覺醒,客觀的評價和積極的心態(tài),有將有助于其心理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董軍強;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2]裴金濤;關于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幾點思考[J];學理論;2010年05期
[3]蘇小坤;淺析當代大學生感恩行為的缺失及培養(yǎng)[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4]曹俊霞;鞏緒福;試論當代大學生的政治逆反心理[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作者簡介:周靜靜(1986.3-),女,廣州人,學校:廣州大學,年級:2010級研究生,學院:教育學院,專業(yè):應用心理學,研究方向: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