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位于荊門地區(qū)的“蒙泉”因其地理位置的關系,成為來往官員、文人愿意停留、休整的一處絕佳地點,留傳下許多關于“荊門蒙泉”的詩篇。“蒙泉”因歷史環(huán)境的不同,在不同朝代詩人的筆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自然風貌特點和人文情感特點。
關鍵詞:蒙泉 荊襄古道 寒
“蒙泉”因隋唐時荊門地區(qū)的蒙山而得名,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有:“荊門軍有惠泉?!辈軐W佺曰:“荊門州有蒙、惠二泉,即州城隍所引以為池者。蒙山又名象山,山下有泉二派,北曰蒙,南曰惠,蒙泉常寒,惠泉常溫?!盵1]
荊門地區(qū)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出口處,荊襄古道又是唐宋之后中央皇權對南方地區(qū)進行行政管轄的重要通道,因而位于荊門地區(qū)的“蒙泉”就成為來往官員、文人愿意停留、休整的一處絕佳地點,留傳下許多關于“荊門蒙泉”的詩篇。
“蒙泉”因歷史環(huán)境的不同,在不同朝代詩人的筆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自然風貌特點和人文情感特點。唐代李程《蒙泉賦》中有:
蒙彼東山,山下有泉。運未逢於畎澮,色空積於澄鮮。虛明可鑒,澹泊自然……能載清而載濁,諒可泳而可游。將注江湖,終有希於上善;未分涇渭,誠無惡於下流?!盵2]
“蒙泉”景色清麗,陶冶觀賞者的情操,是文人游覽山水的絕佳去處。唐代詩人沈傳師賦《蒙泉》詩曰:
京路馬骎骎,塵途日向深。
蒙泉腳息駕,可以洗君心。[3]
在一路顛簸回京之人的眼里,蒙泉是一個清洗疲頓,潤澤心靈的休憩之處,給詩人帶來安然、舒緩之感。以上是唐代時蒙泉所具有的文學情感傾向。
行至宋,蒙泉的價值作用開始慢慢發(fā)生繼承和改變。北宋“荊州三鳳”之一的孫僅有《蒙泉》詩云:
孤城深鎖亂云間,城上云開面面山。
負郭惠泉誰共訪,衛(wèi)公詩碣綠苔班。[4]
詩人訪“蒙泉”于云霧之間,陶冶個人情操。但詩中所浮現(xiàn)的情感基調已經發(fā)生了偏轉:“孤城”、“亂云”脫離了“蒙泉”最初清幽、明快的意境特點,與當時宋室面臨的內憂外患情形是相應合的,突出“蒙泉”地處錯雜、偏遠之地。最后一句 “衛(wèi)公詩碣綠苔班” 中的“衛(wèi)公”即是唐代隨高祖、太宗南征北戰(zhàn),建國立勛的李靖,作者在此寫李靖詩留在蒙泉的歷史青苔中,意是指他探訪追尋的實是李靖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之氣,這里的蒙泉留有濃郁的愛國底色。
蒙泉地區(qū)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兩宋時還是重要的駐軍之所,北宋末年李復的《荊門軍蒙泉》有:
遠山分脈發(fā)巖陬,六月虛堂客意秋。
無限寒云噴不去,有多鳴玉碎無休。
清涵錦石斑斑麗,秀吐金蓮熠熠幽。
美潤散分周下澤,余波還入楚江流。[5]
詩中六月蒙泉具有山水景色共有的清涼、幽靜特點,而重要的是發(fā)展了蒙泉“寒”的線索。蒙泉六月便已成為“虛堂”,空曠無物平添秋意。寒意包裹的景色里凝固著高遠的云朵是凄冷;伴隨著作者行走時佩玉發(fā)出的清脆聲回蕩在山間,一走一響,響起的便是揮不去的孤獨寂寞。風吹不散的寒云和行走不休的鳴玉之聲,讓人心里愈發(fā)感覺停駐在靜止的寒意中。這種意圖擺脫凄冷的心情和作者駐軍荊門的背景是離不開的。但這只是“蒙泉”情感意義發(fā)生轉變的一個萌芽期,有幽靜錦麗之態(tài),卻讓人漸感蕭條之意。
到了南宋,“蒙泉”的文學情感轉變便十分明顯,南渡愛國詞人李曾伯有詩《題荊門蒙泉》:
向來亭上醉流杯,千朶蓮花一樹梅。
金炬依然霜不管,瓊琚猶待雪相催。
凌波仙子欣無恙,姑射真人喚不來。
風景則同懷抱異,倚欄欲去更徘徊。[6]
此時蒙泉的景色依然與前人所述類同,但詩人心情已經發(fā)生了極大轉變。荊門蒙泉勾起作者對故土的思念。蒙泉的草木仍是當初的樣子,詩人卻不能從蒙泉一處獲得心靈的休憩了,不能再從此處回到家園故土上?!耙袡谟ジ腔病保驗檫@個地點而掀起內心痛苦的思念。
南渡詩人韓淲的《蒙泉》則更將時代變遷所帶來的情感變遷表達的真切:
一泓泉水古,依舊浸巖邊。
太史晁雞肋,遺吟尚可傳。[7]
“太史晁”即是指曾任神宗國史編修官的晁補之,他曾對《楚辭》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將自己的作品編成《雞肋》。他肯定了屈原的“愛君”品質,為宋人解讀屈原樹立了典范。詩中前兩句中對亙古的泉水浸濕岸邊巖土的描寫,其實正是寫照往昔屈原游走在汨羅江畔的心情,這種愛國精神打濕了詩人的心房。韓淲于此吟唱太史晁整理的《楚辭》篇章,以表對君王的忠貞之心,他卻和屈原一樣不受重用。此處的蒙泉水,如汨羅江水一般映襯著堅貞臣子的拳拳忠心。
同樣,忠君愛國的南宋宗室子弟趙汝鐩作風豪邁,曾率兵平亂,他有《蒙泉行》云:
二十年前客中都,壁間誰掛蒙泉圖。
天造地設有如此,果若所畫疑蓬壺。
御風來游洞庭北,此境突兀眼前出。
荊門之外天下稀,翻思畫圖才仿佛。
山根寒源月一泓,細流循沼曲折分。
天光倒影寫晴碧,對此洗我瀟灑心。
云木枕崖影濕翠,金蓮鋪鏡葩在水。
流觴自是模蘭亭,山陰今日那得爾。
向暮深林啼子規(guī),柳花作團貼水飛。
吟興未盡征馬嘶,他時清夢猶見之。[8]
二十年前作者見到的是畫上的蒙泉圖,現(xiàn)今看到真實的蒙泉之景,激發(fā)他個人的豪邁性情,“對此洗我瀟灑心”,開闊的蒙泉之景點燃他收復故土的心聲愿望。日暮里的聲聲子規(guī),遠處征馬的陣陣嘶鳴,都是一種召喚?!八麜r清夢猶見之”,這一切美好的現(xiàn)實他希望在征戰(zhàn)之余仍能見得,這時的蒙泉是他心中的美好向往。征戰(zhàn)之后,他又將回到蒙泉,又將回復到宋室最初的狀態(tài)統(tǒng)治。
所以,從唐漸入到南宋,因為世人所處時代的不同,蒙泉在詩人筆下承載著不同的文學情感。
注釋:
[1](清)王文誥輯注《蘇軾全集 1》,中華書局,1982年2月,第68頁。
[2]周紹良主編《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137頁。
[3](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四百六十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906頁。
[4](南宋)王象之編纂《輿地紀勝》卷七八,《荊湖北路·荊門軍》。
[5]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纂《全宋詩》卷一零九九,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纂《全宋詩》卷三二四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7]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纂《全宋詩》卷二七六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8]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纂《全宋詩》卷二八六五,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