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植物的欲望》講述的是四種不同的植物通過迎合人類的欲望來實現(xiàn)自己繁殖欲望的故事。作者采用的是一種總體立論的方式,從系統(tǒng)性互動的立場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里,沒有固定的主體和個體,每一個主體都是客體,每一個客體也都是主體。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利用。在這個人類主宰著的世界中,其他物種只能努力學會在人類的屋檐下更好的生存、繁殖。取悅人類成為了一種生存策略。這取悅與被取悅之間,究竟是誰掌控了誰呢?
一、植物的欲望——繁殖
邁克爾·波倫的思考開始于對蜜蜂和花的關注。
邁克爾·波倫從另類的視角解讀了蜜蜂采蜜這一自然現(xiàn)象。一般人都認為蜜蜂是主體,對花進行選擇。作者卻逆向思維,將花作為了主體。從花的視角看,是花通過偽裝自己吸引蜜蜂,利用蜜蜂為自己搬運花粉,使自己能夠更好的繁殖。作者甚至認為,狗也是通過巧妙地利用和支配人類的欲望,取得了比狼還要高明的物種勝利。
邁克爾·波倫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過四種不同的植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從植物的視角重新解讀植物與人類的關系。這四種植物是美國開拓期的蘋果、荷蘭郁金香狂潮時期的郁金香、屢禁而屢不止的大麻以及基因工程和標準化馬鈴薯,分別迎合了人類對甘甜的欲望、對美麗的欲望、對陶醉的欲望以及對控制的欲望。
植物如此費盡心機的迎合人類,控制人類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物種的繁殖。
蘋果生來就是“甘甜”的象征。圣經中亞當與夏娃偷吃的禁果并未注明是蘋果,可是人類卻自動的將其定義為了蘋果。這里面或許就有一種本能的期待在其中。這種期待可能就是人類對“甘甜”欲望。蘋果似乎對人類的這種欲望了然于胸,自然的將其歸納到自己的本性之中。蘋果利用蘋果酒征服了人類的味覺,利用自己的甜美多汁滿足著人類對“甘甜”的欲望。人類就像中計的“蜜蜂”為蘋果這一物種的繁殖貢獻者自己的力量。蘋果也很樂意在任何地方生長。這似乎成為了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人類得到了滿足,蘋果收獲了豐饒。
郁金香是純粹的美。人類對美的欲望與生俱來。二者的相遇似乎是一種一拍即合的默契。郁金香沒有香味,但是它獨特的單株直立的桿莖以及內向的花瓣所造就的美就已經是無與倫比的了?;ǘ淅米约好利惖膫窝b來吸引花粉傳遞者,美在這里已經演變?yōu)橐环N生存的策略,為了繁殖而美麗。因著對美的欲望,人肆意的播種著美,郁金香就在這肆意的揮灑中盡情的繁殖著、美麗著。
大麻和馬鈴薯也表現(xiàn)著這種繁殖的欲望。邁克爾·波倫在這兩部分雖然側重于人類對陶醉和控制欲望的分析,但是正是因著人類的欲望,大麻和馬鈴薯才被人類種植栽培,得到繁殖??梢哉f大麻和馬鈴薯利用人類對陶醉和控制的沉迷,達到了繁殖的目的。
繁殖是世間萬物的通理。中國人有句古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后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边@句話至今仍被很多人信奉,可見,不論是植物還是人類對繁殖都有著極大的偏愛。脫離開人類的個體、民族、國家,站在整個人類物種的角度,繁殖也是生命存在最根本的意義。
總之,繁殖是所有生物面臨的共同要務,人類也不例外。我們進行基因工程是為了解決人類食的問題,解決食的問題是為了生存,而生存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繁殖。從更好的進行物種繁殖的方面來講人類并不比植物高明多少。
二、變態(tài)的繁殖——基因工程
邁克爾·波倫在本書中還提到了重要的一項——基因工程。人類通過對植物基因進行變動來“馴化”植物,使其在根、莖、葉的構造上、形態(tài)上和生理機能上發(fā)生了特殊的變化。人類利用植物滿足了自己欲望的同時,植物也利用人類的轉基因科技實現(xiàn)了一種變態(tài)的繁殖。
轉基因技術使馬鈴薯實現(xiàn)全球性的單一種植成為可能。因此,全球性的欲望也有了滿足的可能性。麥當勞就一直致力于千百萬英畝的黃褐色伯班克馬鈴薯的的種植推廣,目前,這種馬鈴薯已經種植到了世界各地。但是這種馬鈴薯已經不同于以前的馬鈴薯了。它的體內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特殊的變化,這是順從人類欲望的變化。借助這特殊的變化馬鈴薯取得了繁殖上的巨大進步,但是這繁殖是非常態(tài)的。它打破了自然界由植物到種子再到植物的循環(huán),改由公司來生產種子。種子那種古老的邏輯讓位于一種現(xiàn)代邏輯。
蘋果也經歷了類似的遭遇,野生的蘋果本來酸甜皆有,這是因為蘋果橫切開的五角星中的每一枚種子,“都含有一個全新的、完全不同的蘋果樹的遺傳結構”。但是通過有選擇的栽培甚至嫁接,使本來多種多樣的蘋果因了人類的欲望而變成穩(wěn)定的,單一化的甘甜、紅潤。通過這種特殊的變化,蘋果得到了人類更多的種植與悉心栽培,得到大量的繁殖。
植物是大自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和人類以及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植物這種變態(tài)的繁殖很肯能對植物、人類甚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巨大的影響。
人類自以為成功的馴化、控制了植物,但是這并不是簡單地單向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多向過程。人類也從來都不是大自然中的主導者。很多新問題不可避免。食品安全問題大概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邁克爾·波倫卻站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大環(huán)境下思考這個問題,例如:基因污染問題、生物多樣性問題以及對人思想意識方面的影響問題。他對轉基因食品影響的深度與廣度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書中孟山都的科研人員一直相信除了問題總會有辦法解決的,這種盲目的樂觀普遍的存在于農學研究者的頭腦中??墒俏覀兪欠衲苷娴膽{借這盲目的樂觀戰(zhàn)勝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植物的欲望》結尾所擔憂的那樣,轉基因土豆不一定會對人現(xiàn)在的身體造成什么危害,但是多年以后,我們的子孫后代,甚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卻很可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那么我們就應該拋棄轉基因技術,拋棄科學么?因噎廢食所導致的結果就會樂觀嗎?。如果我們都像蘋果佬查普曼一樣,以充滿romantic的邊疆情結去開發(fā)新品種,去繁殖,那么我們就會陷入漫長的等待之中,而在這等待中,恐怕會有不計其數(shù)的人死于饑餓。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人類似乎走上了一條單行路,明知是錯,但只能走下去。帶著彷徨、悲涼、無奈走下去。
結語:
《植物的欲望》是邁克爾·波倫向生態(tài)系統(tǒng)邁出的第一步,自我不再是萬物的主宰,而是大自然中的一個普通客體。站在非人類的立場,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植物,進而是萬物。見微知著,它足以引發(fā)我們對動物、微生物、自然環(huán)境等更多的思考。
科技是柄雙刃劍,我們在看到利益的同時也應同樣關注它背面伏著的毒蛇。人類要不斷進步延續(xù)下去確實需要靠科技,也實在無需太急迫,畢竟人類并不是小白鼠。正如邁克爾·波倫在文章最后所說“正是對待未來的這樣一種態(tài)度鼓勵著我們在沒有人相處了如何對付核廢料之前就去建設了核電站,這一輛我們現(xiàn)在急需的車,然而我們卻根本不知道以后如何走?!盵1]
注釋:
[1]邁克爾·波倫:《植物的欲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28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倫:《植物的欲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劉兵 侯強.國內科學傳播研究:理論與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