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一個神秘人物的名字出現于各大報紙刊物及網絡交際中,這個名字就是“元芳”。
(1)股市又大跌,元芳你怎么看?(東方財富網2012-10-26
(2)重陽節(jié)敬老,元芳你怎么看?(和訊網2012-10-26)
這位元芳到底是何許人物,為什么這么多人向他提問?原來,此句語出電視劇《神探狄仁杰》狄大人常問元芳一句話“元芳,你怎么看?”而元芳的回答也十分固定“大人,此事必有蹊蹺”。那么這種語體究竟想表達什么呢?我們可以從兩類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元芳體”。
一、網友與“元芳體”
1.從眾心理及沾光心理
時下,各種流行語在坊間大肆流行。比如最新最熱門的“遠程體”、“元芳體”、“甄嬛體”等等不勝枚舉,有些“體”如流星:來的快去的也快,對現實的語言生活沒有什么“藥用價值”。而人們追捧它們、爭相用其造句也不過是湊個熱鬧表明自己并未“out”。也有部分網民喜歡用各種流行語體造句來增加自己微博的點擊率和關注率,包括一些報刊選用這樣的方式來擬定新聞標題也出于這種“沾光心理”,只是“為了模仿而模仿”。
2、“元芳體”的移情機制
“移情”就是對事物進行判斷和決策之前,將自己處在他人位置,考慮他人的心理反應,理解他人的態(tài)度和情感的能力。電視劇中的狄大人讓“元芳”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其中有官場的交際原則,不急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而先觀察總結他人的看法。其實就是要站在另一個角色的角度來分析事件。網友在使用“元芳體”時,也伴隨著移情的心理:
(1)秋高氣爽,明早開始晨運,逢周末去花城廣場跑幾圈,元芳,你怎麼看?(新浪微博網友)
(2)京哈高速開通了,車很多 堵 堵 堵元芳你怎么看?。浚ㄐ吕宋⒉┚W友)
從更深層的表達內容上看,“元芳體”雖然是個問句,但是這個句子想要得到的卻是一個有預期的答案,這個答案需要符合發(fā)問者的意愿。如例子中問:“逢周末去花城廣場跑幾圈,元芳你怎么看?”預期答案應是“很好??;不錯,鍛煉身體有益健康”之類,而句(2)中的預期答案一定是“應該減少私家車出行啊,不然出行太不方便了”之類。如果回答是“就是因為你們這些開私家車的太多啊,你可以選擇坐火車嘛”之類,是不受發(fā)問者歡迎的“回答”。
二、媒體使用“元芳體”:暗合民意
有些“元芳體”的使用者則是利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如:
(1)皇城根草根:【人社部工資研究所發(fā)布報告 吁抑制壟斷行業(yè)薪酬】報告稱:“企業(yè)高管年薪高達6600萬,為農民工4553倍。”貧富懸殊就是這么來的,元芳,你怎么看?
(2)國人到底幸福不幸福,元芳,你怎么看?(針對央視2012國慶期間播出的專題節(jié)目:《你幸福嗎?》)
當“元芳體”與人們關注的焦點熱點相結合時,人們想表達和傳遞的就不僅僅是“好玩兒、沾光”的情感,而是確實的要表達某種訴求。如上面兩個例子,都是老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問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其實是媒體在詢問大眾,給普通階層的人民一個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具有引起話題的作用。
三、結語
“流行體”備受人們關注,一方面有賴媒體的炒作,另一方面和人們想通過更多的方式表達自我有關。因此,“語體”有時不僅僅是新語言形式的出現,也標志著人們思想行為上的變化、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等等。而太多的語體只是在語言世界中倉促劃過的流星,沒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地位,但是對于那些能夠留存下來,被人們廣泛使用的語體,語言學界應該有一本語體詞典,將他們記錄下來、規(guī)范它們,讓人們可以更好的應用它們。
在網絡生活中,我們可以參與到這種全民熱潮之中“玩一玩”,但切記要言之有物不要無病呻吟,這樣才有可能豐富漢語的形式,促進其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