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中西方思維方式,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價值判斷以及宗教信仰等幾個方面探討了實現(xiàn)英漢翻譯的較高水準,主張?zhí)岣邔χ形魑幕町惖拇嬖谝饬x的價值理解,有效提高英漢翻譯的準信度和有效性。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 英漢翻譯
語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必然結果,它承載著人類的歷史活動和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文化。它是物質(zhì)的產(chǎn)物,是社會意識的重要內(nèi)容,從地域特征來看,語言凝結著一個民族薪火相傳的群類意識,歷史傳統(tǒng),民族文化,思維習慣和宗教信仰等等各個方面,這是人類社會所共有的特征。那么這樣一種承載著不同的文化的意識需要溝通,溝通的渠道有很多,文明時代的方式主要表現(xiàn)在翻譯,不僅有口頭也有書面的翻譯。經(jīng)驗表明:翻譯理論的形成和具體的技巧操作與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比較分析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要做到翻譯的信達雅就必須要熟諳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語言的共同本性,這樣才能從種種語言文化差異下,建立起統(tǒng)一的范式,實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包容發(fā)展,求同存異,共同推進人類思想文化的繁榮昌盛。
一、何謂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具體表現(xiàn)
所謂中西方文化差異是指由于不同的地域背景,文化產(chǎn)生途徑的不同,造成的在思維方式、歷史傳統(tǒng)、價值追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思想文化異質(zhì)性。
(一)哲學觀與邏輯思維方式之異質(zhì)
關于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是一個世界觀問題,我們稱之為文化的邏輯前提。不同的世界觀也可以說是思維方式,決定不同的價值觀,那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之邏輯起點就是中西方人持有的不同的思維方式或者稱思維模式,它主導著人們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和總的看法。具體到文化認知上面,就表現(xiàn)為中西方人所不同的認知模式和思維習慣,這是一個常識問題。只有弄清楚這個前提,我們才能更加深刻的認識文化的那種根深蒂固的本質(zhì)邏輯,那么導致這種不同的原因,顯而易見,除了地域的因素之外,具體來講還在于中西方人所特有的思維認知模式。
(二)哲學觀差異決定價值觀異質(zhì)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哲學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那么我們在理解文化作為一種認知結果的時候,就必然會受認知者本身價值判斷的影響。不同的認知結果來源于不同的價值文化母體。這是一種自足的體系,也是任何一種文化都持有的特有的價值體系,它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充當著原則、圭臬的作用。我們要理解不同文化視域中的英漢翻譯就必須要透過這種現(xiàn)象去考察背后的中西方不同的基本價值取向。然而這種文化的評判標準卻又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在自身的適應范圍內(nèi)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執(zhí)此而把一種標準強加另一種標準,或者說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關于價值觀的差異在中西方有著截然相反的表現(xiàn):比如中國注重集體利益,特別講究愛國主義和維護家庭利益,主張?zhí)煜聻楣c此相反,西方人的價值取向卻主張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基礎上的絕對個人主義。西方人主張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要把個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放在首位,強調(diào)自由發(fā)展,主張自我意識,追求自我實現(xiàn)。
(三)歷史傳統(tǒng)及風俗習慣的異質(zhì)
中西方文化差異又一重要表現(xiàn)來源于以上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主導下形成的長期積淀化育的厚重傳統(tǒng)。在中國則體現(xiàn)為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中國人從古至今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浸染,以儒家宣揚的“中庸”思想為一大特色,主要變現(xiàn)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究的是積極入世且又倡導“仁愛”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儒家主張“萬般皆下品思想,唯有讀書高”。中國人注重處事講究仁義禮智信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文人志士舉止言談很在乎溫、良、恭、儉、讓,以謙虛謹慎為榮,以君子之德為尊,不主張極度顯露自己的真實性情。與中國不同的是西方人主張直來直去,崇尚個人本位,積極宣揚個人本位主義和利己主義。其宗教信仰講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由此看來,西方講究的是個體的文化品格,這種文化品格突出地表現(xiàn)在個人價值超出與群體利益至上。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視域中的翻譯理路與方法
上面我們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歷史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等幾種差異角度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便在處理英漢翻譯過程中,根據(jù)這些情況,及時準確地進行概念清理和文化比對,根據(jù)信達雅的基本翻譯準則,翻譯出具有民族特色但又不失異族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一般來說根據(jù)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判斷存在以下幾種方式,具體而言,我們歸納為:一是
(1)移植等譯法。就是把異族的文化意向通過移植的手段,進行“揚棄”有保留的克服。保留了原文里的原汁原味,同時通過本民族易于接受的意向進行闡釋表達,使難以理解和直譯的文本變成生動活潑的意向展現(xiàn)。現(xiàn)在看來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說明該類方法的可取性,即我們把‘cowboy翻譯成牛仔,深受中國讀者的理解和歡迎,因此成為此類譯法的成功注解。
(2)去意向法。通過適合本土讀者口味的意向改造,剝離了原文中抽象邏輯,換句話說是對原文意向的思維祛魅,把原本認為是離經(jīng)叛道的語言修飾為具有本民族特色 的意向圖景?!皌o take French leave”,一旦按照字面進行翻譯成“作法國式離別”,不知某種特定文化背景的讀者就會陷入理解的迷茫,讀來令人費解。但是如果譯文作者能夠深諳其中的歷史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就能很好地讀破其中的奧妙,按照本國讀者的口味進行翻譯,譯為“不辭而別”則更為妥帖。
(3)語音簡化法。在英漢對比翻譯過程中,我們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英文詞匯在中文中很難找到對應的意向表達詞,因此如果能過簡化相關程序,突破常規(guī),按照信達雅的原則進行某種改進則體現(xiàn)了某種譯者的靈活運用和生動表達。
綜上所述,英漢翻譯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門學問,同時也是長期需要努力攻克的多元復雜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囿于固有的思維方式,而應該從實際出發(fā),按照翻譯規(guī)律進行研究探討。特別應該尊重這種差異中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習慣、地域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的影響。然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做好翻譯工作,兩項事情缺一不可,那就是對兩種語言的熟練運用和對兩種文化的深刻理解。我們只有在這兩方面做好了功夫,那么我們的翻譯事業(yè)將取得長足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孫利.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N].重慶大學學報.2002,6
[2]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翻譯 [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