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過程中要“靈活”還是要“準確”是一個一直充滿爭議的研究課題。能否做到兩者兼具,如何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成為了翻譯理論研究者爭論不休的話題。但眾多關(guān)于“靈活”和“準確”的翻譯理論研究多集中在中英語之間。筆者對《羅生門》《地獄變》等日本文學作品的中譯本進行了比較分析,以等效理論為依據(jù)初步探討了日本文學作品漢譯過程的“靈活”和“準確”的關(guān)系,以及如何處理這種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日本文學作品 漢譯過程 靈活 準確 等效
一、等效理論
奈達認為,“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應(yīng)當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上相同;譯作對譯語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必須與原作對原語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一致”。等效效果是指譯文與原文雖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但是譯文讀者能和原文讀者同樣順利地獲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本文將會以等效理論為基本依據(jù)考察“靈活”與“準確”的關(guān)系。
二、“靈活”與“準確”
翻譯之難,主要就是難在:既要靈活,又必須完全地傳遞原文的內(nèi)容,恰如其分地再現(xiàn)原文的思想感情。死板的翻譯方法不能正確傳達原文內(nèi)容,無法達成等效。凡是該靈活而沒有靈活,譯文必然會出現(xiàn)兩種現(xiàn)象之一:一種是不大通順,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漢語規(guī)律,讀起來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另一種是讀起來雖然通順,實際上與原文貌合神離,內(nèi)容并不一致。
但是,無論怎樣靈活的譯文,也不能靈活到脫離原文內(nèi)容的程度,也就是“靈活不能出圈”,超過了了準確的標尺,靈活過度或者過度靈活都是不可取的。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例1:あの屏風を見るものは、いかに日頃良秀を憎く思っているにせよ、不思議に厳かな心持に打たれて、炎熱地獄の大苦艱を、如実に感じるからでもございましょうか。(《地獄變》)
譯文1:無論誰,凡見過這座屏風的,即使平時最嫌惡良秀的人,也受到他嚴格精神的影響,深深感受到火焰地獄的大苦難。(樓譯)
譯文2:在這副屏風面前,無論平時多么憎惡良秀的人都會奇異地肅然起敬,痛切感受到地獄的深重苦難。(林譯)
對比譯文1和譯文2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不思議に厳かな心持に打たたれて”的翻譯。通過查詢辭書可得知,厳か:威儀正しく、近寄りにくいさま(廣辭苑)、莊嚴、嚴肅(日漢詞典)。前者將其譯作了“受到他嚴格精神的影響”將其譯作了“嚴格”,遠離了詞語的原義,可以說是一種靈活的改動。后者“奇異地肅然起敬”用的是接近于原義的“肅然起敬”中的“敬”。前者做了很大的改動,可是卻是弄巧成拙,因為對于句子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上下文沒有做到正確的理解和分析,脫離了原文要表達的意思,沒有能夠達到等效的效果??梢?,過于盲目地追求“靈活”反而容易影響內(nèi)容的正確傳達。
靈活變動之后能更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思想感情,就是恰如其分的靈活。相反,如果所謂的靈活只是片面追求譯文文字上的漂亮,變動之后,出了準確這個“圈”,那種靈活變動就是不恰當甚至是錯誤的。在這里我們看兩個實例,來體會一下如何在準確基礎(chǔ)上靈活變動以實現(xiàn)等效。
例2:そうして、その口の中で、何か糸でもつけて引っ張っているかと疑うほど、目まぐるしく動くものがあると思いますと、それがあの男の舌だったと申すではございませんか。(《地獄變》)
譯文1:口中有個什么東西好像被線牽著骨碌碌地動,那不是舌頭么?(樓譯)
譯文2 :口中還有一個物件像被什么細繩牽引著動得令人眼花繚亂——原來竟是他的舌頭?。肿g)
譯文1和譯文2都翻譯出來了主要事實即基本內(nèi)容,可是,顯而易見譯文2文學色彩更加強烈,給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在譯文2中,作者為了實現(xiàn)等效效果的傳達,采用了“添加”這一翻譯手法,在句子的末尾添加了破折號。它不僅起到了引出下文,強調(diào)下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引起讀者注意,喚起讀者共鳴的作用。這也正是原文“と思いますと……”這個句型要表達的意境氣氛。當然,這里所說的添加不是指添加原文里沒有的修飾成分,而是為了實現(xiàn)譯作對譯語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作對原語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一致,而添加的一些成分。
例3:老婆は、一目下人を見ると、まるで石弓にでも弾かれたように、飛び上がった。(《羅生門》)
譯文1:老婆子大吃一驚,并像彈弓似的跳了起來。(樓譯)
譯文2:老婆子看了一眼仆人,一如脫弦之箭跳起身來。(林譯)
譯文3:老婆子看了一眼仆人,就像被針扎了一般跳了起來。(筆者譯)
“石弓にでも弾かれた”直譯就是“被彈弓射出去(的石子)”,譯文1采取的是直譯的方式,未對原文作過多的條調(diào)整,可“彈弓跳了起來”這個中文不夠通順,傳達給中國讀者的信息也不夠準確。再看譯文2,譯者進行了靈活的變動,將原文譯作“如脫弦之箭跳起身來”,可是在漢語之中“脫弦之箭”一般都形容速度之快,原文是老婆子受了驚嚇后跳了起來,即便是這樣,修飾一個老人的動作用“脫弦之箭”未免也有點夸大其辭,不太合適。譯文3 是筆者的拙譯,雖然對原文做了很大的改動,但是能夠完全體現(xiàn)出動作的特點,比較合適當時的情景和原文要傳達的信息。
翻譯中的靈活,是不受任務(wù)固定譯法的束縛,充分調(diào)動譯入語的積極因素,精心選用確能表達原文意圖的詞句,與此同時又不能出“圈”。這里要強調(diào)的不是單純的“靈活”而是在準確基礎(chǔ)上的“靈活”,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準確的傳達原文的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境氣氛,實現(xiàn)基本等效。
參考文獻:
[1]尤金·奈達.翻譯科學探索[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64.
[2]金隄.等效翻譯探索[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
[3]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廣辭苑[Z].巖波書店第五版,1998.
[5]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 [Z].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
原文及譯文資料:
①芥川龍之介.羅生門·地獄変[M].株式會社ポプラ社,昭和46年.
②芥川龍之介著 樓適夷等譯.羅生門[M].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
③芥川龍之介著 林少華譯.羅生門[M].青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