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操是建安文學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他的詩歌都是樂府詩,這一現象值得關注。本文從樂府詩的配樂演唱功能、現實主義精神、語言風格等方面分析了曹操鐘情于樂府詩的原因,又從擴大敘事范圍、直接抒情等方面分析了曹操樂府詩的發(fā)展,嘗試對此問題進行盡可能全面的論述。
關鍵詞:曹操 樂府詩 繼承 發(fā)展
中國有句俗語:“說曹操,曹操到”,一千多年來曹操好像一直生活在我們身邊,不過一說到曹操,人們立刻會想起《三國演義》里面的“國賊”,但在藝術作品里面的曹操形象往往是很片面的。我們從曹操留下的詩歌和散文中就能窺見曹操的思想和文采,。曹操是建安文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現存的二十多首詩全都是樂府詩,曹操為何如此鐘情于樂府詩?他對樂府詩有哪些突破?本文試對此進行盡可能全面的論述。
一.曹操鐘情于樂府詩的原因
首先,樂府詩有著披之管弦,配樂演唱的性能,音樂的感染力很強大,音樂與文字相得益彰,對于抒發(fā)感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曹操個人很擅長音樂,他不但依著樂府舊題填寫新歌辭,而且有研究表明曹操還自己寫曲、填詞。[1]
其次,樂府詩有現實主義精神,即“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中國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精神是從《詩經》起就有的,后來被樂府詩所繼承。樂府詩的《十五從軍征》、《戰(zhàn)城南》寫的是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生靈涂炭。曹操也有許多詩歌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比如《薤露行》和《蒿里行》,揭露了軍閥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而《謠俗詞》則從正面描寫了勞動人民窮困的生活,表現出詩人對戰(zhàn)爭的痛恨,對百姓的同情。
再次,樂府詩有靈活自由的創(chuàng)作形式。曹操的樂府詩以“相和歌詞”為主,“相和歌詞”多采用民間歌曲,內容廣泛,有抒情、說理、敘事等內容,形式上靈活自由,四言、五言、雜言等各種形式都有。偏于娛樂,在形式、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更自由。
最后,樂府詩語言簡明樸實。樂府詩是民歌,語言樸實生動,口語化,表現力強,比如《上邪》,非??谡Z化,用最直白的語言表達了最真誠最熱烈的情感。鐘嶸《詩品》中說曹操詩歌的語言風格“古直”,“古”指的是古拙、不華麗,“直”指的是直抒胸臆,用字簡約,不雕飾。這份古直就是從樂府詩繼承而來的。
二.曹操詩歌對樂府詩的發(fā)展
曹操的詩歌不僅繼承了樂府詩的一些傳統(tǒng),還在許多方面做出了發(fā)展,所以曹操的樂府詩才在樂府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擴大了敘事范圍,以舊題寫新意。
樂府詩大多寫下層社會的一個側面或片段,從一個較小的范圍來揭露社會矛盾。比如《孔雀東南飛》、《東門行》,表現的是某個家庭的悲劇,《十五從軍征》、《陌上?!穭t表現的是發(fā)生在個人身上的一件事。有的樂府詩雖然是人民在戰(zhàn)爭中遭受苦難的真實寫照,但時代針對性并不是很具體。寫出什么樣的作品肯定與詩人的人生經歷、藝術修養(yǎng)有關,曹操不是一位普通的詩人,他還是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轉戰(zhàn)南北,經歷了無數戰(zhàn)爭,這種特殊的經歷使他能從一個新的高度來觀察人世百態(tài),曹操以重大時代主題入詩。比如《薤露行》和《蒿里行》被評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2]這兩首詩寫了漢朝衰落的原因、董卓之亂、關東軍聯合討伐董卓、軍閥混戰(zhàn),非常有連續(xù)性,構成一幅巨大的歷史畫面,透露出曹操憂國憂民的情懷。有的研究者之處:“從敘事容量來說,曹公的確拓展了敘事空間,使他由樂府詩個體事件的描述擴大到了對人類共同面對的歷史大課題的關注;由局部的細節(jié)描寫進入到歷史性的整體描寫;由偶然的個例事件提升到了具有普遍認知意義的敘述?!盵3]
2.直接抒情。
樂府詩以敘事為主,而曹操的詩歌不僅融情于敘事,而且還大膽地直接抒情,比如《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盵4]寫關東軍興兵討伐董卓,但軍閥們?yōu)榱怂嚼韵鄽垰?,受害的還是百姓,作者忍不住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人們評價曹操詩歌里的感情為“既悲且壯”,悲是悲涼,壯是雄壯。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入大動亂的時代,面對亂世,曹操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建功立業(yè)之心,但他又感到人生無常,時間有限,來不及做出一番大事自己就老了,所以這種復雜的感情使曹操的詩歌感情中有了既悲且壯的特點。
3.情景交融
曹操的詩歌注意以景寫情。曹操的《觀滄?!肥侵袊姼枋巧系谝皇淄暾纳剿姟T姷?、6句加入了想象成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和星漢都離不開大海,大海包容了天地宇宙,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但在曹操筆下卻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他實際是在拿大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這種感情在詩中并沒有直接抒發(fā),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可謂句句寫景,又是句句寫情,讓我們不得不被曹操的豪氣與壯志感染。
4.用詩歌表達個人主張
曹操為了網絡人才連發(fā)多道求賢令,“唯才是舉”,但這種政治性文件多少有點宣傳腔和政治腔,給人一種距離感,而詩歌就能抒發(fā)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fā)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短歌行》就是曹操詩歌中的“求賢令”。而《對酒》則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他在詩中提出的“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的社會規(guī)劃,在當時是被部分實現了的。
總之,曹操的樂府詩對中國文學史意義非凡,一方面他忠實傳承,并在創(chuàng)作中發(fā)揚光大,使這種精神成為魏晉時期的一種時代精神而流傳后世;另一方面曹操詩歌的創(chuàng)作開啟了中國文學自覺時代的大門,曹詩的這種個性創(chuàng)作加速了中國文學向著個性化、抒情化方面的發(fā)展。曹操對中國詩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研究中國詩歌就不能輕視他的地位和影響。
參考文獻:
[1]姚漢榮.曹操和樂府詩[A].上海.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5期
[2]鐘惺.古詩歸[A].北京.中華書局. 1980年版
[3]劉曉莉.曹操詩歌對樂府詩敘事題材的突破[J]. 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0月
[4]中華書局編輯部.曹操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
作者簡介:陸曼(1989.8-),女,陜西西安人,2011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從事語文學科教學的學習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