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禪宗傳入日本,對中世紀以后的日本的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而作為日本文學中濃重一筆的俳句因其自身閑寂幽玄的文學特點,也多少附上了禪宗世俗化下的空靈的色彩。本文試從禪宗文化、俳句文學的交融點上,來淺析禪宗世俗化下的俳句的特點。
關鍵詞:日本禪宗 俳句 禪境 頓悟
不論是禪宗的“梵我合一”、“自心覺悟”的要義,還是俳句中所體現(xiàn)的“自然空靈”、“清幽閑寂”的意境韻味,都是一種文學和文化的相織交融。禪宗對日本俳句的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而作為文學意義上的俳句在某種程度上,又帶給了禪宗一種審美方式的升華,禪宗和俳句“在共同擁有的客體——大自然中,找到了對接與契合的主體——悟化的意象,達到了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p>
一、禪宗與空寂幽玄的文學思潮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民族由于受到不同的歷史、風土、社會條件和文化宗教形態(tài)的影響。形成各自不同的國民性格以及相應的文學意識和美學意識?!岸U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相當微妙而廣泛的,它已成為日本文化的精髓?!倍U宗的世俗化,普及的不僅是宗教的、哲學的禪,而且是文化的禪、文學的禪,也就是說,禪的思想,不僅作為宗教,而且作為文學藝術思想來接受。禪宗的世俗化必然對促進日本中世紀室町時代的文學思潮,尤其是室町時代的幽玄的空寂文學思潮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活動中,用禪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悟”的體驗,是一種“無意識”的文學行為,一種“無意識”里的靈光閃動,在悟性閃動一切地方,創(chuàng)造力就會迸發(fā)出來,從而完成作品的創(chuàng)作?!拔颉笔菐衩厣实?,當“悟”作為藝術來表現(xiàn)時,就產生了幽玄。幽玄是這個時期文學精神的最高理念,它在日本文藝中又是與日本空寂的美意識互相通融的。空寂文學意識的出現(xiàn),可以遠溯古代,而發(fā)展到中世與禪宗精神發(fā)生深刻的聯(lián)系,形成空寂文學思潮中,就含有禪豐富內涵的幽玄思想。
二、禪宗孕育下俳句的審美特質
俳句是日本韻文學的一種傳統(tǒng)形式,也是世界文學中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它一方面是日本民族簡素和纖細性格集中、凝結的集結,但另一方面亦是歷史、風土和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形態(tài)的體現(xiàn)。而俳句的短小形式下,卻巧妙的把握住禪宗的思想和神韻,二者的融合,使得禪宗在自身審美升華的同時,俳句也形成了“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境、悟發(fā)之美。并且由于它簡練、含蓄、暗示和凝練而使人聯(lián)想到絢麗的變化和無限的境界,從而更具無窮的趣味和深邃的意義。小泉八云說道:“正如寺鐘一擊,使縷縷幽玄的余韻,在聽者的心中永續(xù)的波動?!?/p>
鈴木大拙感慨道:“迄今為止,俳句是用日本人的心靈和語言所把握的最得心應手的詩歌形式,而禪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盡了自己卓越的天職。”俳句作為韻文學古老的代表形式之一,研究它之中的禪味和禪境,領悟禪宗要義和思想的同時,對我們體會俳句的審美風格和藝術品位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禪宗推崇的是一種“山水真如”的境界,向往生成一種自然空靈、物我合一、清幽閑寂的意境,這一點與日本民族“回歸大自然、崇尚真性情”的性格是不謀而合的,而這也影響著了俳人們的俳句作品。從現(xiàn)存的俳句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俳人的作品的立意,大多是“從自然景物中獲得閑寂、淡泊的審美情趣“的,“物象景觀中感受和領悟禪理”。家喻戶曉的《古池》:“閑寂古池旁,青蛙躍進池中央,撲通一聲響”是“俳圣”松尾芭蕉的代表之作,這首俳句,如果從表面來理解,古池、青蛙入水、水聲三者似是單純的物象羅列,不過如果從芭蕉的“禪眼”來審視,古池周圍一片寂靜,水面平和,讀起來有種幽靜、寂遠的味道。但是就在這么一瞬間,青蛙的一躍而入,打破了這個靜謐的世界,這時,讀者可以感受一下,這短暫的水聲過后,剎那間一切又恢復了平靜,動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表面是無窮無盡、無止境的靜,內里卻又蘊含了一種大自然的生命的律動,律動之中孕育著不可言說的禪理,達到了“順隨造化”、“回歸造化”的玄境?!岸U宗重視的是從現(xiàn)實拉向佛陀彼岸世界的自我解脫,提倡‘梵我合一’、‘物我合一’,提倡人們追求一種超然塵世之外又拘守靈府之中的境界,把自然和人生統(tǒng)統(tǒng)攝入‘空無’境界。這種從自然物象中感受和領悟禪理的方法,形成了禪宗獨特的內聚型理解方法,而與此同時,俳句也十分重視從自然景物中獲得閑寂淡泊的審美情趣,去創(chuàng)造超然空靈的美感,形成了一種“外射型觀察方法”,在“風吹白色胡枝子,花露點點滴”感受秋天庭院花露滴落的寂靜清靈、從“松杉綠蔥蘢,迎來陣陣風。風動林濤涌,似是贊歌聲”觀杉林風動的空冥寂寥、看“溶溶春夜月,皎皎放清光。微風花影動,放出無限香”下春花月夜的幽寂清新。在這樣的內外兼容下,禪宗和俳句達到了“統(tǒng)一”,正因為這種“統(tǒng)一”,人們在俳句中既可以領略到自然適宜、不加修飾、天然渾成、平淡幽遠的閑寂之情,也可以聽到人與宇宙、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從而悟出靜謐、空靈的禪境。
三、結語
縱觀俳句的發(fā)展,經過中世的幽玄的空寂,到近世的風雅閑寂,其中都受到了禪宗世俗化下所帶來的審美意識的影響。禪宗和俳句的相通,一方面使得禪宗作為一種文學藝術思想被加以接受,而另一方面,俳句在立意、造景和語言形式方面都呈現(xiàn)出了獨特的審美境界和韻味內涵,二者也在共通體——大自然中,達到了主體客體完美的契合和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彭恩華.1983.《日本俳句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
[2]葉渭渠.1996.《日本古代文學思潮史》[M].北京:社科出版社
[3]葉渭渠 唐月梅.2006.《日本文學簡史》[M].上海:外教出版社
[4]葉渭渠 唐月梅.2006.《日本文學》 [M].上海:三聯(lián)書店
[5]松尾芭蕉 與謝蕪村 小林一茶.1988.《日本古典俳句詩選》[M].檀可 編譯. 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
[6]鈴木大拙.1989.《禪與日本文化》[M].陶剛 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
作者簡介:趙媛卉(1989—),女,漢族,湖北老河口,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11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