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對柔石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啟蒙觀念等方面。柔石向魯迅的學習是成功的,他形成了自己的個性表達方式,并且他也成為了一個地道的人道主義作家。
關鍵詞:魯迅 知識分子 國民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奠基人,他融匯了古今中外不同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文化,積極進行著對國民性的“審視”和對民族“固有之血脈”的“追尋”。柔石作為左翼青年作家,魯迅對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都進行著親切的關懷和指導。魯迅非常欣賞柔石,曾經贊譽他像方孝孺那樣有著“臺州式的硬氣”。對于他的犧牲,魯迅十分痛心,嘆息道“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魯迅與柔石同是浙東人,年輕的柔石在浙江一師讀書的時候就感受著魯迅小說、雜文對他的早期啟蒙。1925年2月柔石到北京大學旁聽,“聽魯迅講中國小說史和文藝理論”,這段經歷是柔石在其生活以及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對于柔石來說,“魯迅先生簡直就是他的一個慈愛的塾師,或甚至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卻并非一個偉大的人物,而魯迅先生也是像一個父親似的對待他的。”他們從1928年直至柔石被捕前交往都十分密切,情同父子。柔石雖然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間較早,但他真正成熟的作品,均創(chuàng)作于1928年之后,可以看出魯迅在創(chuàng)作上給予了柔石很大的幫助,柔石也自覺的把魯迅作為他學習的榜樣,我們也可以發(fā)現,柔石的作品與魯迅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上有相似之處。
首先,柔石的創(chuàng)作選取它最熟悉的生活作題材,執(zhí)著地反映現實,抨擊時代的黑暗與封建禮教的殘忍。如《瘋人》與魯迅的《狂人日記》的載體一致,《瘋人》先是用第三人稱介紹瘋人,然后改用第一人稱直接描寫瘋人的心理狀態(tài);《狂人日記》先用第三人稱寫的“題識”,接著改用第一人稱來揭露狂人的心理。并且他們的主旨也都是反對封建禮教,《瘋人》嚴厲譴責那“以禮教的獸皮蒙臉者”,《狂人日記》揭露禮教吃人的本質。
當然,柔石刻畫的瘋人形象是一個為愛而瘋的人,他通過戀愛自由來反封建;而魯迅寫的狂人更加瘋狂逼真,并且他揭露的是整個封建社會及其上層建筑的罪惡,批判的范圍更廣、程度更深,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其次,作品反映國民的劣根性?!稕]有人聽完她底哀訴》中的白發(fā)婦人向路人講述她的不幸遭遇,卻沒有獲得人們的同情,有的甚至是投以嘲笑。這一點上與魯迅小說《祝?!分忻鑼懴榱稚┯挟惽ぶ睿蹲8!分邢榱稚┑摹鞍⒚墓适隆币矝]有得到他人的同情,都反映出了中國國民的劣根性,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對他人不幸的麻木心態(tài)。柔石的另一篇文章《遺囑》也與魯迅的《祝?!酚邢嗨浦?。《遺囑》中母親在彌留之際要求兒子“請和尚同道士來,給我超度一場罷!”來擺脫她對死后地獄的恐懼,這與祥林嫂擔心死后的災難一樣,她們卻都不知道根本沒有所謂的地獄,這正是國民愚昧性的演示!
第三,魯迅和柔石在小說中都對知識分子的出路進行著思考。魯迅通過小說《傷逝》、《藥》、《孤獨者》等作品來剖析知識分子,這給柔石起到了示范與警醒的作用,使柔石也對中國當下知識分子的出路加以思索。柔石筆下的知識分子善良純真但易于軟弱。如《舊時代之死》中的朱勝瑀是一個離別故鄉(xiāng),歷經滄桑的知識分子,他“一如歧路上的過客,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他能夠清醒地認識到社會的黑暗,但卻只是發(fā)出微弱的哀號。他本想推掉這種不合理的親事,卻不料女子自殺,朱勝瑀也在悔恨愧疚中服毒自盡。又如《二月》中的蕭澗秋想尋找世外桃源于是來到了芙蓉鎮(zhèn),想幫助文嫂獲得幸福,可是在文嫂之子夭折后,文嫂也自殺了,而他也就離開了芙蓉鎮(zhèn)去了上海。柔石寫出了知識分子的善良柔弱,但與魯迅比較,就不及魯迅嚴正,我們甚至可以感覺到柔石在字里行間透出一絲同情的氣息。
第四,魯迅和柔石都關注弱勢群體,關注重心傾向于婦女。魯迅在《祝?!?、《傷逝》、《離婚》等小說中深刻地揭示了婦女的不幸,對于婦女的悲劇命運及婦女解放問題,他一生都在進行著探求和思考。柔石受到了魯迅的影響,像他的《夜宿》、《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為奴隸的母親》、《沒有人聽完她的哀訴》、《摧殘》等作品都是描摹婦女的杰作。尤其是《為奴隸的母親》是一篇產生了國際影響的小說。春寶娘被丈夫以一百大洋典當給地主秀才,她的人格、尊嚴完全被漠視了,而只是被當作了生育后嗣的工具。作品揭示了在封建宗法意識的束縛下艱難的生存境遇,作者最后寫道“沉靜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長夜,似無限地拖延著,拖延著”暗示著像春寶娘這樣的婦女的悲劇命運將一直延續(xù)下去。
最后,與魯迅一樣,柔石的小說也蘊含著一種“母親”情結?!兑顾蕖防锸鹤拥哪赣H,錯把一個留宿的迷路青年當成自己的兒子,她在他身上傾注了全部母愛?!杜f時代之死》中朱勝瑀的母親也是對兒子寄予厚望,兒子回來,母親對他的照顧一如兒時,這些作品都寫出了母愛的深廣。而眾所周知,在魯迅的《祝福》、《明天》、《故鄉(xiāng)》、《社戲》等作品中,同樣顯示了魯迅創(chuàng)作的“母親”情結。魯迅在“五四”時期,曾坦言親子之愛:“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他希望覺醒的人“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人”。魯迅是很愛他的母親的,柔石亦然。在《為了忘卻的紀念》里魯迅寫道:“他(柔石)悲憤的對我說,他的母親雙眼已經失明了,要他多住幾天,他怎么能夠就走呢?我知道這失明的母親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比崾诿鑼懩赣H時態(tài)度的溫柔,他充分體會并刻寫出了母愛之深。
在具體創(chuàng)作道路上,柔石向魯迅學習,受魯迅影響,但不僅僅是學習魯迅,他對復雜的人性有自己獨特的見地,而且注重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故事性,終于形成自己的表達個性。
作者簡介:李雯(1983.9—),女,漢,安徽霍邱,講師,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