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歷史的積淀,也是人們一種文化心理的積淀,是特定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當我們用民俗學的眼光重新審視中國文學史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詩經(jīng)》、《楚辭》的時代以迄當今,文學中有許多反映民俗的內(nèi)容。又或者說,民俗文化促進了唐代送別詩的興起。此論文將從四個方面詳細討論唐代民俗與唐代送別詩興起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民俗 唐代 送別詩
唐代民俗對唐代送別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這種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特定的唐代民俗文化養(yǎng)育了一代優(yōu)秀的唐詩創(chuàng)作人才。中國的詩人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圍當中,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都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這樣便造就了唐代詩人獨特的個性氣質(zhì)、文化心理、寫作手法、人格精神等。唐代詩人凄美的送別詩,都是在自身的生活遭遇與唐代特定的民俗文化之中形成的文化性格。其二,唐人送別觀念的增強,為送別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shù)題材與創(chuàng)作契機。中國人一向重視佳節(jié)團聚,若是佳節(jié)不聚反離別,其情之苦可想而知,這在王勃的《蜀中九日》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三,唐代的“人人可作詩,人人會吟詩”的社會風氣為送別詩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其四,在唐代國力強盛,社會開放的大背景下,唐人建功立業(yè)的觀念大大增強。以下會詳細分析唐代民俗與唐代送別詩興起的關(guān)系。
唐代已達到了我國古代送別詩發(fā)展的最高峰。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㈠ 送別詩的內(nèi)容總是與時代生活、社會心理這些精神民俗密不可分。
考察唐代送別詩繁興的原因,首先應(yīng)歸功于唐人送別觀念的增強。唐代別離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和人們對離別的高度重視,是唐代送別詩繁榮的根本原因。人都有戀故戀群的心理,它是人類社會在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自發(fā)地結(jié)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習慣,它是脆弱的生命個體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為了逃避恐懼、擺脫寂寞的一種本能的相依為命,而離別卻是對這種溫暖的群體情感的一種實實在在的解構(gòu)。往事不堪回首,前程又難以預料,惟有此刻能夠相廝相守,聊盡悠然不僅的情誼。當長亭宴罷,揮手作別,方才還是兩情依依,轉(zhuǎn)瞬便是天各一方的落寞和孤寂,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碎神傷、黯然銷魂呢?而以此為題材的送別詩怎能不染上凄婉纏綿的感傷情調(diào)呢?所以,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心理中,離別是一種痛苦,送別是一種憂傷。
唐代經(jīng)濟空前發(fā)展,人們的事業(yè)心、功名心較強,為了追求事業(yè)理想而背井離鄉(xiāng)的機會也大大增加,但由于當時的交通、通訊比較落后,人們在分手之際不免產(chǎn)生前途莫測、生死未卜的憂慮,所以唐人非常重視離別,逢別必送、贈之以詩在唐代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風氣,甚至會出現(xiàn)“天子親臨樓上送,朝官齊出道旁辭”(張籍《送裴相公復鎮(zhèn)太原》)的送別場面。由此可見。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差不多人人都參與過送別,而他們中凡是具有一定文學素養(yǎng)的人,幾乎都可能成為送別詩的作者。顯然是難舍難分的離情帶來了唐代送別詩的繁榮發(fā)展。
㈡ 唐代詩歌的功能發(fā)生了變化
唐代是詩的時代,唐人愛好詩歌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唐人“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們一律用詩的形式來寫,達到任何事物無不可以入詩的程度”。詩歌在唐代不僅是一種傳情言志的工具,而且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手段。人們以詩歌酬唱交往,也把它作為行卷、溫卷的“敲門磚”,有時詩歌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遠遠超出人們的意料,李白筆下一首很普通的《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竟使原本毫無名氣的魏萬一舉為世人所知,而他送人入蜀的《蜀道難》一詩,則為他贏得了“謫仙”的聲譽和地位。唐代送別詩的實用功能還表現(xiàn)在它具有介紹推薦的作用,被送者將這些送別詩帶至目的地,可以將其呈送給當?shù)氐年P(guān)系人,從而得到關(guān)照,“爾今持我詩,西見二重臣。成賢必念舊,保貴在安貧?!保▌⒂礤a《送張盥赴舉》)很顯然這是送別詩在唐代的附加作用。這些都足以說明,以詩贈別作為一種特殊的送別禮物,在唐代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風氣。
㈢ 唐人建功立業(yè)觀念的增強
唐代是封建社會大發(fā)展的時代,版圖的開拓,國力的強盛,社會的開放,極大地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士子們更是胸懷大志,俟機報國,面對較為開明的政策和寬廣的出路,他們對功名事業(yè)有種種幻想,渴望得到“贏得生前身后名”的機會。唐人事功觀念的增強,為送別詩帶來一種新氣象,使我們看到送人赴邊的詩作,一改過去送別詩只表現(xiàn)離愁別緒的做法,代之以立功異域的壯志豪情。
㈣ 詩歌與音樂的結(jié)合
唐代是一個“千歌萬舞不可數(shù)”(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的時代,音樂與詩歌的結(jié)合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原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別詩,但后來被譜成“陽關(guān)三迭”(或稱《渭城曲》,《陽關(guān)曲》),遂流傳開去,歌借曲傳,曲借歌飛,于是,這首詩竟成為唐人送別的必唱之曲。這也是當時詩樂結(jié)合的有力證明。
當然,唐代送別詩的繁興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僅從上述四個方面,就足以說明唐代送別詩之繁榮并非偶然現(xiàn)象,它是唐代民俗文化對唐代詩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是時代風氣、社會生活、文化特征、心理習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唐代的送別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瑰麗的唐代生活畫卷,同時,我們可以透過唐代送別詩來審視生活。
參考文獻:
[1] 王娟.民俗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9
[2] 劉潔.唐詩題材類論[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
[3] 蔡鎮(zhèn)楚 龍宿莽.唐詩宋詞文化解讀[M].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9
[4]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
[5] 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作者簡介:徐維(1986—),女,漢族,寧夏銀川,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11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