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國文學中的“多余人”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他們是某些貴族知識分子,不愿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但因為遠離人民,不能有所作為?!岸嘤嗳恕本哂袕碗s的性格,有獨立的人格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但往往也具有一定的性格缺陷。他們試圖改變俄國,有一種救國救民的使命感。奧涅金,別爾托夫,畢喬林,羅亭,奧勃洛摩夫等都是“多余人”的代表。通過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俄羅斯歷史文化并且闡釋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質。
關鍵詞:俄國文學 多余人 貴族知識分子
俄國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他們是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如赫而岑所說的,他們“永遠不會站在政府方面”,同時也“永遠不能站到人民方面”,只能作為一個社會的“多余人”。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里的奧涅金,赫而岑《誰之罪》里的別爾托夫,萊蒙托夫《當代英雄》里的畢喬林,屠格涅夫《羅亭》里的羅亭,岡察洛夫《奧勃洛摩夫》里的奧勃洛摩夫等,都是“多余人”的代表。
奧涅金是第一個“多余的人”的典型。他有過熱情和夢想,可是他既看不到變革社會的力量,又找不到出路,因此熱情消失了,夢想破滅了,只能整天無所事事,通過舞會,劇院,醇酒和美女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他是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對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確立起了很大作用。
畢巧林是俄國文學史中的第二個“多余人”形象。畢巧林富有教養(yǎng),精力充沛而又智慧過人。庸俗空虛無聊的生活使他抑郁苦悶,失去了愛情和友誼后,他在通往波斯的旅途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畢巧林的“惡習”和他的悲劇人生經(jīng)歷引起讀者的批判譴責,嘆息和同情。
別里托夫和羅亭是第二代“多余人”的代表?!墩l之罪》以三個青年的消沉苦悶告終。貧寒的大學生克魯采費斯基和將軍的私生女柳邦卡戀愛結婚,離開將軍的莊園,過著獨立平庸的小康生活,貴族青年別里托夫闖進他們的家庭,和柳邦卡相愛,為了避免破壞別人的家庭而遠走國外。別里托夫對社會不滿,希望能有一番作為,但是脫離實際,一事無成。
羅亭是莫斯科大學的畢業(yè)生,受到過進步思想文化運動的影響,曾留學德國,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超群的雄辯的才能。他掙脫了利己主義思想的羈絆,而熱烈地呼喚“ 消除頑固的私心” “ 犧牲自我來為大眾謀福利”。但他一個“ 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是無力將自己的主張付諸實現(xiàn)的人”。他以自己思想的力量征服了娜塔麗婭,竟沒有勇氣去接受她的愛,甚至還勸說她去向周圍的環(huán)境“ 屈服”。
奧勃洛莫夫也是“多余人”這類人物。他是一個典型的地主,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躺臥中度過的,庸碌無能,每天昏昏欲睡,甚至于做夢也夢見睡覺。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任何事情,沒有能力處理生活中的小事務。他也曾和貴族少女奧爾迦相愛,但終于和房東寡婦同居,在頹廢中死去。
奧勃洛莫夫毀于“奧勃洛莫夫性格”,就是農(nóng)奴制生活方式養(yǎng)成的惰性。列寧曾多次引用這一形象來批評蘇維埃社會中某些停滯的現(xiàn)象和一些人萎靡不振無所作為的精神狀態(tài)。
“多余人”形象也反映了知識分子問題。俄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特征深深地植根于東正教傳統(tǒng)。丘特切夫說過:“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羅斯,用一般的標準無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東西。在俄羅斯只有信仰是可能的?!倍砹_斯文學帶有很多道德特點和潛在的宗教特點。俄國知識分子把生命和信仰聯(lián)系在一起,不滿足于物資生活,而注重精神的修養(yǎng)和道德的完善。他們常常思索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并且因為生活的無意義而苦惱。對于真理的不懈追求,對于人生意義的執(zhí)著追問,這也是“多余人”的精神氣質。
參考文獻:
[1]傅星寰,劉丹:俄羅斯文學知識分子題材形象集群及詩學范式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
[2]王玉寶: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多余人”形象 -以羅亭為例[J].世界文學評論2009(2).
[3]魏玲:論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J].國外文學1994(4).
[4]孫紅蕾:淺談俄羅斯文學作品中“多余人”人物形象的時代性[J].借鑒與比較2009(9).
[5]張承菊:世紀兒·多余人·零余者[J].外國文學評論 1994(4).
[6]張建華:洞察社會、凝視靈魂、解讀人生的藝術杰作[J].外國文學2003(3).
[7]趙丹:“多余人”形象在俄羅斯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中的擅變[J]. 當代外國文學2005(3).
作者簡介:賈曼(1987.04—),女,山東嘉祥人,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