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王維和濟慈的自然山水詩中,都將審美主體隱逸在了客觀物象中,看上去都在追求一種“無我之境”。本文以《山居秋暝》和《秋頌》對比分析,進一步探求這相似的“無我之境”背后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與分歧,而這是由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差異所決定的。
關鍵詞:王維 濟慈 自然 無我之境
詩歌沒有國界,王維和濟慈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們一位是中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一位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并且都喜歡在詩歌中借以自然景色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更為難得的是,王維山水詩中追求的“無我”之境恰好與濟慈自然詩歌中的“客體感受力”(the negat ive capacity),都將主觀的“自我”隱匿于詩歌的自然景色之中。但是,深究這種相似背后,卻體現(xiàn)著中西方文學與文化差異。本文以王維的《山居秋暝》與濟慈的《秋頌》進行對比,試圖探討同樣一副秋天的畫卷背后,所蘊含的中西方審美傳統(tǒng)的差異。
詩歌作為文學中最具傳統(tǒng)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中西方的文學歷程里都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山水詩作為了詩歌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西方文學是以像《伊利亞特》、《奧德賽修記》這樣的敘事詩作為開篇,直到18世紀浪漫主義思潮,在盧梭的“返歸自然”的號召下,詩人們開始創(chuàng)作以謳歌自然題材為主的詩歌,涌現(xiàn)出了以濟慈、雪萊等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人。而中國文學盡管從《詩經(jīng)》開始,就已經(jīng)開始關注自然意象,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但此時的景致僅作為一種“興”的襯托手法。直到魏晉南北朝時,山水詩完成了由陪襯到審美觀照主題的轉變,而到了唐代的王維時,山水詩已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
縱觀中西方詩歌傳統(tǒng),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歷經(jīng)的階段不同,但是中國詩歌從5世紀,西方詩歌從18世紀起,在追求自然上就有了“殊途同歸”的意蘊。這也就成為比較王維與濟慈山水詩的文學基礎,其中尤以《山居秋暝》與《秋頌》為典型。
1、相同的“無我之境”
在描述季節(jié)的詩歌中,多姿多彩的秋天歷來得到中西方詩人們的青睞,在表現(xiàn)自然景致的“客觀”和自我情感抒發(fā)的“主觀”孰輕孰重上,不同的詩人選擇方式也略有差異。而王維和濟慈都不約同地選擇了“主觀”讓位于“客觀”,將主觀“自我”隱匿在景色的“客觀”中,都喜歡借以秋景來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
王國維曾經(jīng)在《人間詞話》中曾將藝術審美形態(tài)分為兩層,一為“有我之境”,一為“無我之境,并且認為“無我之境”乃是更為理想的審美境界。所謂“無我之境”,是指“以物觀物, 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1],意思是指詩人對自我的超越, 超越認識的個體性, 擺脫個人情感的束縛, 把我視為萬物中的一物,對它物沒有任何欲求, 從而使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達到物我兩忘、情景交融的境界。
《山居秋暝》中,前兩句寫景的詩句里,獨見“秋雨”、“松林”、“清泉”和“石”這些客觀物象,看不見審美主體的出現(xiàn),然而卻能夠感受到物中有我的情境。首先“空山新雨后”中的“空”既是指山中空寂無人,也同時暗含了詩人主觀追求的一種“空”的境界。王維在《薦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中曾經(jīng)解釋到“心舍于有無,眼介于色空,皆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過于色空有無之際。故目可塵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嘗物,物方酌我于我于無限之域,也以殆矣?!盵2]簡而言之,詩人所追尋的就是審美主體既能寄寓景致中又能超脫之外的“無我之境”,而這種“無我”實指“物中有我”,將審美主體隱逸在自然客觀的物象中。在“天氣晚來秋”中,從觸覺感受秋天漸進的寒意,“明月松間照”又是從視覺上捕捉到了秋夜如水清澈的景象,而“清泉石上流”則是從聽覺上觸碰到了秋日悅耳動聽的天籟,包括“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句,聽覺中“竹喧”的韻律,“浣女”嬉戲,增添了秋日的生動色彩,這些客觀的物象在詩人筆下潛移默化為了意象,構成了情景交融的“無我”境界。
而在濟慈的詩歌中,這種“無我”境界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達。他著名的“客體感受力”說( the negat ive capacity) 涉及多個層面的內(nèi)容, 其中一個重要的論點就是詩人應該自覺地將“自我”隱退, 即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須隱去個性,而這與王維詩歌中的“無我之境”如此相近。在《秋頌》中,濟慈幾乎采用描述式的語言,從成熟的果實、沉甸甸的谷物到田野里誘人的花香,客觀再現(xiàn)著秋天收獲的景象。1818 年10 月, 濟慈在給伍德豪斯的信中也曾這樣解釋道:“一個詩人是世間存在的萬物中最沒有詩性的, 因為他沒有個性身份, 他不斷地進入到——并彌漫在其他一些物體之中。太陽、月亮、大海、充滿欲望的男人和女人,這些都是具有詩性的,并且他們都有一個不變的特性;詩人卻沒有,他沒有個性身份,上帝所造的萬物中,詩人最沒有詩性?!盵3]和王維一樣,濟慈也力圖追求表現(xiàn)客觀的物象中“無我”,也是融進了詩人主體的“感情內(nèi)化”,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v觀全詩,第一段中“綴滿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屋前的老樹背負著蘋果”,運用了視覺再現(xiàn)了著秋日的豐收,第二段中“讓發(fā)絲隨著簸谷的風輕飄……為罌粟花香所沉迷”,運用了觸覺感知著麥場收割的滿足,而第三段中無論是“蟋蟀在歌唱”,“紅胸的知更鳥就群起呼哨”,還是“群羊在山圈里高聲默默咩叫;叢飛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都是從聽覺上展現(xiàn)了秋季獨有的韻律,而這物象都隱含著詩人主觀的感知。這里,客觀外在的秋天景象已經(jīng)同詩人內(nèi)心中的秋天疊加溶合在一起了。
2、不同的審美追求
雖然表面看上去,王維和濟慈都運用了“主觀”隱逸于“客觀”再現(xiàn)了秋天自然景色,并且都追求一種“無我之境”。但是深入探究這種看似相同的藝術手法背后,隱含著中西方詩歌不同的審美追求與空間。
《山居秋暝》中,王維用“空山”、“明月”、“清泉”物象構建出了秋天的清幽和恬淡,全詩景致都渲染出了一種冷色調(diào),在末聯(lián)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里的“王孫”指詩人自己,源自《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詩意的反其義而用之,是說春天的芳華雖歇,秋景也佳,隱者自可久留。這種期許與自然“物我兩忘”的境界,是為了詮釋詩人“平淡超脫”的審美追求。崇尚“平淡”為美的審美理念,在中國古代魏晉時期就已經(jīng)有之,尤其是陶淵明的田園詩歌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體現(xiàn)了樸實平淡生活中的自然之美。作為中國盛唐時期的詩人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繼承了陶淵明中的“平淡”為美,并且由于受到了禪宗美學的思想——追求并非事物的本身,而是超然事物而達到禪的本體境界。
五千年的農(nóng)業(yè)文明體系下,中國社會歷來受到儒、釋、道的思想影響,尤其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價值思想。而無論是《左傳》還是孔孟老莊,都從不同方面強調(diào)“人”與“天”之間相互協(xié)調(diào)、一致的關系。這種協(xié)調(diào)更為了強調(diào)重孝悌厚人倫的集體觀念,關注個人為社會“身先士卒”的表率。而對于以王維為代表的中國文人而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直是其典型的人生價值觀。而禪宗思想更為“獨善其身”提供了一種個人修為的方式。佛教自傳入中國后,剔除掉彼岸世界的沉迷和對人格神崇拜的宗教色彩后,發(fā)展成為禪宗。它給中國文人更多的是對于“心為本體”的觀照,這種審美體驗強調(diào)的不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性知解力, 而是注重自我內(nèi)心品質的修行。因而《山居秋暝》中的“無我之境”,是王維期許在與秋天景色的“天人合一”中,能夠借用禪宗的“平淡超脫”,放下人生塵世的困擾,自我的高潔使得到心靈的皈依,因而才會在“春芳”中“隨意”安然,對于“去留”能夠平和以對。所以,可以看出王維追尋“無我之境”中的“無我”,是為了天人合一”的“美”,也為了體現(xiàn)“自我”的“善”,這同時特體現(xiàn)了“美”與“善”更為接近的中國審美價值觀。
而《秋頌》中,濟慈以飽滿“果實”和沉淀的谷物以及生機的田野再現(xiàn)著秋日豐收的多彩,全詩字里行間充滿著一種暖色調(diào),洋溢著詩人對于秋天的熱情和喜悅。但是比起其他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沒有像拜倫那樣在詩歌中塑造一個悲壯的拜倫式樣英雄,他自己也認為“我是與華茲華斯式的或具有‘自我崇高’意識的詩人不同的那類人”,他認為的“詩人最沒有詩性”——這種“無我之境”的構建,其實更多地源于“美”的追求。詩歌中最后一部分,面對自然詩人由衷地有感而發(fā),沒有因為上一個春天的逝去而失落,因為下個春天還隔離很遠而失望,而是在田野中盡情享受秋天的美感,他認為,“真”是一種“想象力所捕捉到的美”。而這種美必須在自然之中,從心靈深處去感悟真實生活里的現(xiàn)象和事物,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美”凈化后內(nèi)心真實的自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真即是美,美即是真”,這種審美理念受到西方文化中理性傳統(tǒng)的影響。
對于西方而言,古希臘海洋文明影響下,無論是柏拉圖的“理念”,還是亞里士多德的“普遍邏輯”,都將藝術視為一門科學,它的作用在于“模仿”。詩人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作“第二自然”,再現(xiàn)“第一自然”。因而,《秋頌》中的“無我之境”正是受到了“模仿”說的影響。而在西方詩人眼中的“美”,更是一種知識,是可以運用人自我能力去把握和認知的。對于濟慈而言,這種認知就是想象力。在他寫給出版商柏萊的信件里,曾這樣寫到:“我只相信心靈的愛好是神圣的,想象是真實的,想象所獲取的美必然也是真實的,不管它以前是否存在過。因為我覺得我們的一切激情和愛情一樣,在它們高尚的境界中,都能夠創(chuàng)造出本質的美?!盵4]濟慈運用想象力去捕捉秋天自然的“美”,同時也彰顯了了主體“自我”的能力,這也契合了浪漫主義詩人期許“返歸自然”的目的——期許重新找回古希臘崇尚標榜的“人性自我”?!肚镯灐分醒笠缰娙藢τ谧匀坏臒崆?,渲染的暖色調(diào)更多因為詩人“自我”主觀能動的認知。這其中彰顯了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對于個體人性的張揚,契合了“美”中對于“真”的追尋。
3、結語
可以看出,雖然看似王維和濟慈都在詩歌中“無我之境”審美相似,深究其背后卻隱含著中西方文化文學審美傳統(tǒng)的差異,因此在對比中西方文學作品和理論時,更不能因表面相近而“一葉障目”,而應客觀、全面地分析其背后深刻的根源差異。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比較不是為了比出優(yōu)劣,而是為了同中求異,互文共融。尤其對于當今時代而言,自然生態(tài)的關注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世界全球性問題,面對同樣的自然之境,無論是《山居秋暝》中,王維期許“美”與“善”的相溶,還是《秋頌》中,濟慈寄托“美”來尋找“真”,“無我”都體現(xiàn)了人類對于“自然回歸”的探求,并且在這樣的美中得到各自的升華和凈化。同時,這也對中西方尋求更加和諧的自然觀,共同的探索審美,具有更加積極的作用。
注釋:
[1]王國維: 《人間詞話》第三則
[2](唐)王維,《王維全集》(卷十九),
[3]Duncan Wu, ed. , Romanticism, Blackw ell, 2000, p. 1018, p. 1042, p. 1011
[4](英)濟慈,《濟慈書信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參考文獻:
[1]馬緣園,[D]王維美學思想研究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2] 何亞卿,[J] 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中的秋天主題———評雪萊的《西風頌》和濟慈的《秋頌》,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2)
[3] 鄭克魯(主編);[M]《外國文學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袁行霈(主編);[M]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5]彭立勛,[M]西方美學史(第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宗白華,[M]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7](英)濟慈,[M]濟慈書信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單羽 ,女,(1986—),大連外國語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