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人網為代表的 SNS 社交網站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得到普遍歡迎。同時,在不斷增多的工作內容和壓力下,如何保持與學生的聯系與溝通,及時干預不良信息成為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體育院校輔導員的巨大挑戰(zhàn)。新的形勢迫切需要體育院校輔導員利用網絡平臺高效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本研究以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系2009級輔導員人人網——“泊含信息”為實驗平臺,通過對該平臺的構建,對該年級學生對“泊含信息”前后態(tài)度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體育院校;輔導員 SNS 網絡平臺;人人網;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2)10-0080-06
A Case Study of Building SNS Network Platform of Physical College Counselors
LIU Zhe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SNS) which represented by “renren.com”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generally welcomed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work content and pressure, how to maintain 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and to limit the spread of reactionary statements among networks becomes a huge challenge to counselors in common and physical colleges. Physical college counselors, who urgently need the new platform, have to conduct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 efficiently with network platforms. This study, which regards the “renren.com” platform for counselor of Grade 2009 in Department of Sports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from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s example, through building the platform, aims to carry out a research on the students’ attitudes for the network platform “Bo Han Information” before and after,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physical college; SNS network platform of counselors;renren.com;case study
當今,以人人網為代表的社交網絡(SNS)在包括體育大學生在內的全體大學生群體中受到普遍歡迎。(表1)與此同時,隨著高校擴招以及學生工作要求的提升,包括體育院校在內的高校輔導員工作量不斷增多,對保持與每個學生交流與溝通,及時掌握學生思想、生活動態(tài)越來越力不從心。再加上不斷增多的學生心理問題,網絡中反動、低俗信息的傳播等,都給體育院校輔導員履行教育管理職責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與此同時,研究中發(fā)現,體育院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在我國還處在非常稚嫩的階段。如何適應轉型期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變革與發(fā)展,如何培養(yǎng)合格的高素質體育人才,是體育院校學生事務管理急需解決的問題。[1]新的形勢迫切需要體育院校輔導員更加高效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有鑒于此,本研究選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系2009級輔導員人人網平臺——“泊
含信息”的構建為個案進行研究,探索體育院校輔導員利用人人網平臺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規(guī)律,為體育院校輔導員使用社交網絡履行職責提供借鑒。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論文選擇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系2009級12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訪談法為了獲取更多具體材料,跳出個案的局限,本研究也對北京體育大學部分領導、院系黨總支書記、輔導員、學生進行了訪談,訪談的形式是個體訪談和團體訪談兼有,參加者既有問卷調查的受訪人,也有普通受訪者。訪談的內容為人人網平臺構建提供了一些思路。
1.2.2問卷調查法設計出針對輔導員人人網平臺“泊含信息”的調查問卷,問卷面向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系2009級學生進行兩輪對比問卷調查。
1.2.3數理統(tǒng)計法將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輸入計算機并進行處理,以求得對研究對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首先采用 Excel、SPSS 等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初步統(tǒng)計,隨后運用 SPSS for windows 13.0 對數據進行百分數、均值等處理。
2研究設計
2.1理論基礎人際傳播理論認為,在基本群體中,人際影響對保持群體內部意見和行動的高度一致非常有效,促使人們遵循群體的規(guī)范。[3]SNS作為以人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為中心組成的社區(qū)性網絡平臺,其人際傳播經常且深入。本研究在傳統(tǒng)人際傳播基礎上引入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的社會行動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的”行動指行動者的主觀意義關涉到他人的行為,而且指向其過程的這種行動。根據主觀意義的不同,社會行動分為4種形式:傳統(tǒng)式類型(通過根深蒂固的習慣所決定的行動),情感式類型(通過當下的情感和感覺狀態(tài)所決定的行動),價值理性類型(通過有意識地堅信某些特定行為的自身價值,無關能否成功,純由其信仰所決定的行動),目的理性類型(通過對環(huán)境和他人客體行為的期待所決定的行動)。[4]韋伯的理論特別強調“主觀賦予意義”,因此人際傳播中的價值類型、傳統(tǒng)式類型乃至情感式類型的行動都具有了向目地理性類型轉變的趨勢。在社交網站的信息傳播行動中,這種轉變是由于網絡社區(qū)由匿名到實名的轉變導致的,具有不可抗拒性。[5]
2.2實驗思路本研究對北京體育大學50名各專業(yè)各年級本科生、21名擁有人人網賬戶輔導員以及4名院系總支書記、學校分管學生工作領導進行了一對一訪談。對于學生主要了解其對輔導員人人網的意見及建議;對于輔導員則重點了解其使用人人網對于學生工作的作用;對于院系總支書記和學校學生工作領導主要了解其對網絡德育的要求及利用人人網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期望。
在訪談成果與理論分析基礎上,本研究形成了構建輔導員SNS網絡平臺的思路,即:依照人際傳播理論及社會行動理論,結合學生、學校院系領導對輔導員工作網絡平臺的意見建議,從關系信息傳播,圈子內部人際傳播理性化,內部聯系加強,公共空間形成,傳播效果以及平等交流實現這六個維度上,構建“泊含信息”輔導員人人網網絡平臺,監(jiān)測學生對該平臺構建前后各項指標的異同,最終通過調查總結歸納出構建輔導員SNS網絡平臺過程中的策略及存在的問題。
2.3構建“泊含信息”的具體方法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對“泊含信息”采用新的思路重新進行構建。利用日志發(fā)布功能,設置黨的知識、心靈密碼、校規(guī)校紀、形勢與政策課、劉導心得、各類通知、招聘啟事、生活廣場、他山之石、年級新聞、光榮榜十一個欄目。從2010年3月——2010年12月,堅持更新與反饋,注重時效性和生動性,堅持對圈中的負面信息進行監(jiān)控與干預,對于分歧及時給予正面引導,不斷增強輔導員的意見領袖作用。在構建中注重發(fā)揮學生黨員、年級干部、班級干部、普通學生的作用,邀請他們圍繞自身關心的問題為欄目供稿。為避免重要信息被淹沒,該年級輔導員不斷強化“泊含信息”的信息通知的權威性,使該年級所有學生建立起定期訪問“泊含信息”的習慣。
在利用人人網平臺各項功能上,將留言板設置為答疑解惑及交流的平臺;將個人狀態(tài)設置為各類通知及輔導員情緒的展示窗口;將站內信作為單個深度討論交流的工具;將照片發(fā)布功能用于年級活動展示;借助分享功能,將有益于學生成長成才以及增進年級認同感的各類信息、知識、圖片、視頻、評論等進行再傳播;通過新鮮事功能,了解2009級學生動態(tài),及時高效地掌握和處理問題;在涉及集體活動或選舉時,利用平臺投票的功能組織投票,定期發(fā)起話題、活動小組;在各類應用程序中,適當參與,通過游戲或者有趣的程序增進與學生的交流,并嘗試為學生發(fā)送虛擬禮物;同時該平臺還將與其他院系輔導員人人網平臺互加好友,關注動態(tài)及分享信息,相互促進,共同發(fā)揮好輔導員網絡平臺的積極作用。
2.4“泊含信息”構建前后的對比調查
2.4.1問卷的設計圍繞關系信息傳播,圈子內部人際傳播理性化,內部聯系加強,公共空間形成,傳播效果以及平等交流實現六個維度設計出針對“泊含信息”的調查問卷。在問卷初稿設計出來后,組織十名學生對問卷進行試測,重點了解題目是否明確清晰、有效。隨后,分別邀請了六位學生管理教育、新聞傳播以及教育領域的專家(三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對問卷效度進行檢驗,在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問卷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進行反復修改和完善。
2.4.2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采取全部抽樣的方式調查北京體育大學大學體育傳媒系2009級學生在“泊含信息”構建前后相關指標的變化。首輪調查于2010年3月10日對全體學生進行匿名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問卷110份,有效回收率91.7%;第二輪選擇在2010年12月8日,同樣面向2009級全體學生進行匿名調查,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問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3%。
問卷回收后,將兩輪調查中數據分別輸入計算機,利用SPSS for windows 13.0 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統(tǒng)計。按照問卷制定的基本標準(如性別、是否黨員或學生干部)進行分類統(tǒng)計,得出兩輪調查受訪者的性別情況如表2所示。
3結果與分析
3.1受訪者使用人人網呈日常化和移動化的特點從表6可以看出,被調查學生在使用人人網的頻率極高,兩輪中沒有一位受訪者周訪問次數低于三次,且每天瀏覽的人數在首輪調查中占到總調查人數的81.8%,在第二輪調查中占到90.2%。從手機登陸情況看,第二輪數據顯示89.3%的學生使用手機登錄人人網賬戶。這說明,該年級學生使用人人網呈日?;鸵苿踊奶攸c。
3.2圈子的創(chuàng)建主要靠自發(fā)完成從表7中不難看出,包括好友推薦、瀏覽新鮮事\分享\訪問痕跡、人人網系統(tǒng)推薦在內的自發(fā)創(chuàng)建方式占比例最重,分別達到了87.3%和87.5%,兩輪調查基本一致。這說明“泊含信息”圈子主要依靠圈子自身力量完成構建的。
3.3關注程度顯著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間從圖1頻數的曲線變化可以看出,構建后學生周訪問頻數呈現出由右偏態(tài)向正態(tài)分布的變化。這說明該年級學生由構建前的較少關注向較多關注轉變。但受訪者中每周登錄個人賬戶的頻率在三次及以上的人數占100%(表6),與訪問“泊含信息”頻率的巨大差距說明,學生在登錄個人賬戶時不會每次訪問“泊含信息”,“泊含信息”的構建仍需完善。
在兩輪對停留時間的調查中(圖2),也發(fā)現受訪學生停留時間普遍有所增加。其中增加較大的是停留3~4 min的人數,第二輪較第一輪增加了40.5%。從圖2不難發(fā)現受訪者訪問“泊含信息”停留時間有向中間集中的趨勢,學生對“泊含信息”停留時間頻數峰度變大。在該年級學生對“泊含信息”整體關注程度提升的情況下,停留時間較長的人數有減少趨勢,這種變化一方面說明學生訪問次數的增加會帶來每次訪問時間的減少,另一方面也表明學生對“泊含信息”的關注向常態(tài)化轉變,訪問“泊含信息”逐漸成為習慣。
圖1“泊含信息”周訪問頻率頻數對比圖
圖2“泊含信息”受訪者次訪問停留時間頻數對比圖
3.4年級事務通知為受訪者最為看重且認可的功能從表8中,可以看出構建前后,通過“泊含信息”獲取學校、院系、年級信息方面始終是受訪學生訪問“泊含信息”的主要原因。在構建之后,所有的受訪者都選擇看重通知功能。這說明受訪者認為“泊含信息”發(fā)布的年級信息是最為權威和準確的,與學生密切相關。
從圖3中,可以看出經過構建后的“泊含信息”在年級事務通知功能方面得到多數學生的認可。其認可人數由原來的23人大幅提高到了68人,占到被調查者總數的60.7%。相對應選擇輔導員口頭通知和班級年級干部通知方式所占比例則由69.1%驟降至35.7%??梢哉f構建極大增強了年級事務信息傳播能力。這說明“泊含信息”在準確傳遞信息、保存信息、查詢信息方面較其它通知方式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且這些優(yōu)勢隨著“泊含信息”的構建而更加突出。
3.5對“泊含信息”的訪問呈現明顯的目的理性化從表8中可以看出,構建前除“了解學校、院系、年級事務外”這一首要訪問原因外,被訪學生訪問原因頻數排在前三位的是“建立、保持與輔導員的聯系”、“有問題需要輔導員的幫助”、“參與班級、年級活動及討論”;在平臺構建后則變?yōu)椤敖?、保持與輔導員的聯系”、“有問題需要輔導員的幫助”、“想了解輔導員想法”。變化反映出,學生訪問“泊含信息”的目的理性化有增強的趨勢,即圍繞同輔導員保持聯系及獲得幫助。其它目的如“參與班級、年級活動及討論”、“獲取相關知識”和“尋找同班、同年級同學”則選擇者較少。
由圖4可以看出,在對“你是否覺得在加輔導員為好友后,一些話題不方便說了?”這一題目的調查中,構建前較構建后相比,認為話題有所不便的頻數有較大提高,而選擇沒有不便的則大幅減少。這說明構建,使輔導員的人際影響在學生圈子中不斷增強。這種態(tài)度的變化,再次驗證了表8中體現的學生訪問“泊含信息”的目的理性化趨勢。
3.6“泊含信息”密切了師生關系
從表8中,可以看出構建前后選擇“與輔導員交流比平時更輕松自如”選項的百分比由24.5%提升至37.5%。這一變化與表9中學生對輔導員理解加深認同度的提高相互應證,表明經過“泊含信息”的構建,加深了學生對輔導員的理解,密切了學生與輔導員的關系。當然通過“泊含信息”交流比平時更輕松自如有網絡媒介自身的原因,但在構建后選擇該項人數的上升說明,在構建中堅持的交流與互動策略是有助于師生關系密切的。至少實現了輔導員與學生在“泊含信息”平臺的人際溝通。
3.7“泊含信息”有利于增強年級凝聚力及民主決策從表10可以看出,構建后認為“泊含信息”能增強年級凝聚力及利于民主決策的學生略有增加,認為“泊含信息”不能增強年級凝聚力及有利于民主決策的學生則有所明顯下降。認為不能增強年級凝聚力的人數減少了15%,認為無助于年級事務的民主決策的人數減少了14.9%。上面的數據透漏這樣一個信息:即構建后的“泊含信息”在增強年級凝聚力及年級事務民主決策兩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得到了學生的
認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助年級事務民主決策方面,構建后非常贊同人數少于構建前,但整體持中性及正面意見的學生比例上升。這一現象說明學生對于“泊含信息”進行年級事務民主決策是有期待的,但其民主功能的發(fā)揮仍有提升空間。
3.8添加其他輔導員有助于形成新的圈子在構建過程中,“泊含信息”主動添加了16位本校其他輔導員人人網賬戶為好友。經過九個月的構建, 發(fā)現這些輔導員的信息傳播也影響到不少被調查學生。從表11可以看出,構建后訪問過其他輔導員的學生明顯增多,占到所有受調查學生的75.9%,而此前的數據僅為40.9%。這說明添加其他輔導員及教師有助于形成新的信息傳播圈子。
4構建“泊含信息”中的典型案例
4.1及時洞察學生情緒變化通過新鮮事功能,輔導員發(fā)現某女生最新個人狀態(tài)改為“什么事情都不順利,難道這就是命運?……”,結合之前該女生因誤交表格導致錯過國家勵志獎學金申請的情況,輔導員意識到此事也許對該生心理有較大沖擊。于是輔導員立即找到該生,與她進行談心交流。通過交談發(fā)現該生個人成績在入學后不能達到年級前列,又因其家庭貧困,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加上近期各種事情進展不順利,錯過獎學金申請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之后輔導員及時采取措施,很好地解決該生的心理問題,也避免了惡性事件的發(fā)生。
4.2民主化管理在一次學生宿舍大調整中,輔導員利用“泊含信息”投票功能,在年級范圍內征集學生有關宿舍重組方案。經過征求學生意見,最終確定的重組方案得到了普遍的歡迎和認可,使原本棘手的宿舍重組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4.3發(fā)揮議程設置功能統(tǒng)一思想同樣是在宿舍大調整前期,輔導員在“泊含信息”第一時間公布了有關調整宿舍的通知和要求,并在調整過程中,撰寫“劉導心得”贊揚在調整宿舍中學生積極配合,顧全大局的若干事例,同時分享了圈子中管理學院一位輔導員寫給自己學生有關宿舍調整的一封信。提倡從理解、配合的角度來看待這次宿舍的大調整。這些舉措在人人網體育傳媒系圈子中形成了共識,很好地引導了輿論,為宿舍的順利調整進行了思想動員和保證。
4.4招聘信息被淹沒一次某報社來校開招聘會,輔導員選擇“泊含信息”第一時間發(fā)布了招聘會的時間和地點。事后有三名學生稱未能看到招聘信息。這個案例提醒輔導員,盡管學生大都有天天瀏覽人人網的習慣,但應對人人網平臺通知功能有客觀認識,一方面應避免只依賴“泊含信息”這一個渠道進行通知;另一方面要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定期瀏覽輔導員人人網頁面的習慣,最大程度減少因海量信息不斷發(fā)布而造成通知信息被淹沒的情形。
5結論及建議
5.1輔導員人人網圈子具有自我構建能力在具備必要的上網條件的前提下,輔導員人人網圈子能夠依靠人人網自身強大的關系網絡自發(fā)地完成構建。輔導員采用倡導而非命令的方式便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本年級或班級在人人網上的重建。這一現象也得到了其他學者的認同,如鄭宇鈞、林琳研究認為:“對于大學生來說,首要的社會屬性就是其所在的學校專業(yè),次之則為其家鄉(xiāng)或所在城市。”[6]
5.2不斷增強輔導員意見領袖地位是構建輔導員人人網平臺的主要目的人人網的人際傳播行動具有向目的理性型轉變的趨勢,因此輔導員人人網平臺的構建應不斷加強輔導員意見領袖的地位,任何關于輔導員人人網平臺構建的舉措均需圍繞這一目的展開。通過對內容、形式等的謹慎構建以及監(jiān)控、干預學生中負面信息的傳播能夠不斷增強輔導員在圈子中的核心地位。
5.3內容的構建是輔導員人人網平臺構建的核心貫穿整個輔導員人人網構建過程的核心是該平臺的內容構建及更新頻率。通過輔導員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吸收學生參與各類內容及欄目的組織撰寫工作,并堅持更新,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輔導員人人網平臺的關注程度。
5.4構建輔導員人人網平臺有利于輔導員開展教育管理工作輔導員人人網平臺在促進年級信息傳播、密切師生關系、增強信息傳播理性化、加強年級內部聯系、增進年級民主等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年級信息的及時準確傳播為學生掌握年級政策、動態(tài)提供了便利;師生間人際互動的增加及時間空間限制的破除,增進了師生的相互了解;網絡實名制以及輔導員角色的存在,增強了年級圈子中信息的傳播的理性化,為輔導員實現輿論引導提供了可能;年級活動的組織、討論與分享,學生意見的征集與采納都有利于年級內部聯系的加強和年級內部的民主。這些都有利于輔導員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工作,提高輔導員工作效率。
5.5添加目標人群有利于形成全員育人的人人網圈子“主體只有在社會交往系統(tǒng)中通過與他者的社會交往行動才能真正建構自我”[7]在輔導員人人網平臺構建中,輔導員重視同其他輔導員、任課教師、學校各類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在人人網中建立聯系,有助于形成全員育人的人人網圈子。借助人人網強大人際傳播功能,輔導員通過添加目標人群,就可以使學生和目標人群,自身與和目標人群之間建立聯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息交流與相互影響,形成新的公共空間。這種交流有利于輔導員工作的信息傳播范圍的擴大和輔導員工作的借鑒與提升,并且為形成合力創(chuàng)造提供網絡條件。
5.6主動接受學校監(jiān)督是輔導員人人網平臺構建的政策保障輔導員人人網平臺并非輔導員私人空間,輔導員在構建人人網平臺過程中應主動接受學校職能部門、院系的監(jiān)督,才能保證該平臺發(fā)布內容的準確、規(guī)范,避免與相關政策、要求相抵觸的情況發(fā)生。此外,在學校統(tǒng)一監(jiān)督下的各個輔導員人人網平臺的構建,更有利于人人網全員育人圈子的形成。
5.7輔導員人人網平臺僅是輔導員工作手段之一“長期使用網絡占用了現實社會交往時間,用戶容易出現網絡心理依賴問題以及逃避現實的情緒?!盵8]輔導員人人網平臺僅是輔導員實現各項教育管理職責的手段之一。該平臺并不能解決輔導員工作的所有問題?,F實的人際溝通,各類學生活動、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以及黨團課等形式,都是人人網不能替代的。輔導員在注重發(fā)揮人人網平臺優(yōu)勢的同時,應避免對其產生過度依賴,沉溺于這一平臺,萬不可幻想通過一個虛擬的網絡就能解決所有現實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曹淼孫,董啟清.我國體育院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3):35-38.
[2] 艾瑞User Tracker,2010-01,監(jiān)測數據.
[3] [美] 馬克思·韋伯,著, 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 .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4]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 詹恂,彭濤.SNS對人際傳播中行動過程的影響[J] .新聞界,2008,06:37-39.
[6] 鄭宇鈞,林琳.當校園SNS照進現實——校內網的人際傳播模式探討[J]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3):32.
[7] 袁夢倩.論SNS新型社交網絡的傳播模式與功能——基于“校內網”的現象研究[J] .今傳媒,2009(4):79.
[8] 鄒佳媚.“80后”網迷心理分析——以私人博客和“校內網”為例[J].東南傳播,2009(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