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到了青島不到嶗山就是沒到青島,而到了嶗山不進太清官就是沒到嶗山。
太清宮坐落在嶗山南麓的老君峰下,前臨黃海,得觀碧波萬頃,背依奇峰,可借競秀峰巒。山之奇?zhèn)?,海之壯闊,平添了太清宮幾分神奇之氣。
下午一點出發(fā),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車程,我們來到了嶗山腳下。車在蛇樣崎嶇的山路上爬行,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左邊是千仞絕壁,右邊腳下卻是萬丈的懸崖,懸崖下面就是大海,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濤聲如雷轟鳴入耳,海風穿過車窗呼嘯而來,讓人感覺心驚膽顫,如履薄冰。抬望眼,遠處“白云與孤鷗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人有“險境處風光無限”的感慨。
遠遠望去,嶗山巍峨,蔥蘢郁秀,古剎隱隱。山間和山頂時而有白云悠然飄過,令人立刻想到了蘇軾的“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嶗山自古就被稱為“神仙窟宅”、“靈異之府”,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尋訪神仙,唐明皇也曾派人進山煉藥,嶗山道士更是聞名遐邇。最著名的便是創(chuàng)始人西漢道士張廉夫、唐代道士李哲玄、宋代道士劉若拙以及金元時代的丘處機、劉長生,元明時的張三豐,都曾在此隱居潛修,談玄論道,著書立說。山上古木參天,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轉(zhuǎn),歷代文人墨客都曾留下了眾多吟詠嶗山的詩詞和墨跡?!皹蜻呍簩α翞常乖旅鲿r半戶關(guān)。遙駕鶴來歸洞晚,靜彈琴坐伴云閑。燒丹覓火無空灶,采藥尋仙有好山。瓢掛樹高人隱久,囂塵絕水響潺潺?!眲㈤L生道士這首回文詩生動描述了他們的山居修煉生活,讓人無限遐想和向往。
進得山門,便是鼎鼎有名的太清宮。里面煙霧裊裊,每個宮殿門口都擠滿香客,大都虔誠跪拜,喃喃有詞。一派香火繁盛景象。院里游人摩肩接踵,多如過江之鯽。
雖然太清宮中景物可圈可點者甚多,我卻只想說一古井和幾棵樹。井無名,也不惹眼,就在三皇殿墻外的一片竹林后邊,用水泥砌了大半米高的井欄。深幽無比,井壁綠苔叢生,井口向下大半米處被鐵箅子鎖住,只留中間尺許空間,井水清幽能照得見人影。
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一直被賦予一種靈異的氛圍,似乎能連接人世幽冥仙界。記得《聊齋志異》里有《僧術(shù)》、《龍飛相公》都寫到井。《西游記》中《除妖烏雞國》里的國王也是被壞道士推入井中溺斃,后來被井龍王所救,死而復生。歷代關(guān)于井的故事傳說太多太多,顯得特別神奇詭秘。坐在井欄上,注視著幽幽井水,還真希望有個傾國傾城的美女能從井中冉冉升起,展露她那絕世妖媚的笑顏。然終歸妄想而已。
歷史記載,300年前蒲松齡曾經(jīng)旅居太清宮。我想也許就是在一個風清月朗的夜晚,就是在這千竿翠竹之下,就是在這口深幽的古井旁邊,蒲松齡與道觀里的道士汲古井清冽之水,煮嶗山醇香之茶,迎著松風,聽著海濤,閑話古今。也許正是太清宮的神奇靈異之氣賦予了他無盡的靈感,因此才創(chuàng)作出那么膾炙人口的鬼怪故事。
我在一株圓柏凌霄前停下。這是由一株有著700年歷史的柏樹和一株300多年的凌霄組成的。老樹枝干挺直,許是年事已高,樹皮已經(jīng)斑駁,中間的一些小枝干也已枯死,可那凌霄花的藤子卻借著這挺直之干攀緣上升,開出橘紅色的喇叭狀的花兒來。那一樹明艷的凌霄花,讓這老態(tài)龍鐘的圓柏煥發(fā)出勃勃的青春之氣來。眼前這圓柏凌霄讓我憶起裴多菲的詩中“我愿意是廢墟,在峻峭的山巖上,這靜默的毀滅并不使我懊喪,只要我的愛人是青春的常春藤,沿著我荒涼的額親密地上升……”那一種甘愿自我毀滅,在毀滅中為自己所愛的人犧牲一切的偉大愛情。而這圓柏凌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纏纏綿綿,這碧葉紅花的相互映襯,這映襯中圓柏的偉岸和凌霄的俏麗,似乎也在詮釋著愛情原本是讓對方更美麗!
而這種成百上千年的奇花異樹,院子里隨處可見。每一株樹就是一段歷史,就有一個故事。這些古老的樹木,或龍頭榆之遒勁斑駁盤曲如龍,或宋朝銀杏之傲然挺立直指蒼穹,或耐冬之絢麗奪目攝人魂魄,或漢柏之歷經(jīng)雷火依然青蔥,無論是何種姿態(tài),無一例外,都已經(jīng)穿越了千百年的風雨時空,都有那么一種閱盡滄桑的美,讓人無限感慨,讓人為之震撼,讓人為之心折,然后肅然起敬。這是歷史中的見證,這是見證中的歷史:多少宦海沉浮,多少文人騷客,多少人事變幻,多少滄海桑田,多少風流人物的興亡,多少朝代的更替,在歷史面前也只如白駒過隙而已。人,真的是如此渺小,無論曾經(jīng)多么輝煌絢爛,無論曾經(jīng)多么跋扈飛揚,到最后不過是蒼茫世界里一杯黃土,一縷煙塵。
道法自然,然大道無言。
山無言,樹無言,井亦無言。也許,我亦該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