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中筆者根據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的行為習慣運行模式,在調查的基礎上,從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四個方面深入分析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影響因素,從思想深處挖掘大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根本,并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行為規(guī)范教育的經典《弟子規(guī)》引入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訓練中。
[關鍵詞]思想;行為習慣;《弟子規(guī)》;養(yǎng)成訓練
貫徹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是各級各類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獨立生活能力。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tài)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tài)度才能隨時發(fā)現(xiàn),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輩子用不盡?!鼻疤K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研究認為,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神經系統(tǒng)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因此,我們認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好的習慣使人受益一生。
一、影響大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原因起決定性作用
調查中發(fā)現(xiàn),由于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過渡期,自我管理能力表現(xiàn)為半依賴半獨立的狀態(tài),自控能力較差,學習效率低,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我教育能力表現(xiàn)為自主性與隨大流并存,自我教育效果不明顯,學習上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自我服務能力表現(xiàn)為物質欲望多于精神追求,服務意識不夠強。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沉溺于網絡中,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尋求刺激,因而表現(xiàn)出逃課、早退、遲到、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人際關系不好等現(xiàn)象;部分大學生在中小學時期的行為習慣一直延續(xù)到大學,影響大學學習期間的生活、學習和處事待人接物。
(二)家庭教育是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基礎
學生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會表現(xiàn)出向上、樂觀、積極、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反之,若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姑息遷就、管教不嚴等會對學生造成惡劣影響,使學生養(yǎng)成不良的生活習氣。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家長有效的監(jiān)控和管理,產生一些不良行為習慣;部分學生因缺乏家庭的溫馨和關懷,致使其感情非常脆弱,容易做出一些極端行為;部分家長缺乏教育敏感度,未能及時糾正子女的行為習慣;部分家長由于工作很忙不及照顧子女而產生內心愧疚感,不忍心嚴格要求子女,只重物質的互動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需求。
(三)社會教育的影響不可輕視
大學生已有獨立的思維判斷能力,會用自己的眼光審視社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不良社會風氣彌漫身邊,腐敗現(xiàn)象滋生蔓延,假冒偽劣公開化,唯利是圖、拜金主義思想日益泛濫,暴力色情電影電視進入大多數人的生活世界。這些都容易使學生對教師和家長所傳授的正道產生懷疑,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失去對未來不懈追求的進取心,因而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學校教育的正確引導起關鍵作用
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長期升學壓力、分數至上的環(huán)境中,容易只重視學習知識,而不愿意提升自己的德行修養(yǎng);什么都以成績論英雄,不太注重全面發(fā)展。在重智育而輕德育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生在道德行為習慣方面表現(xiàn)得不令人滿意。此外,教師自身的修養(yǎng)、身教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非常關鍵。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非常大,如果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生就會產生抵觸情緒,與教師對立。有些教師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嫌棄成績差的學生,這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
二、大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過程分析
(一)從思想上入手是根本
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大量接觸有正念、正思維的人和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中外古圣先賢的智慧武裝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在學習、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用思想引領自己的行動。
(二)在行為訓練中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在學習中要引入更多的活動,讓學生明白,活動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可以改善、增進人際關系,促使學生很快融入集體中。活動結束后,教師要認真參與學生的感受和體會分享,注意引導,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弟子規(guī)》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中的應用
《弟子規(guī)》是根據《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作為整篇的綱目來進行開解的。《弟子規(guī)》教我們如何做人、處事、待物以及應有的基本規(guī)矩和原則,教我們與人和諧相處,能幫助我們扎下德行的根基。
(一)孝敬父母,做有道德的人
“百善孝為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先從百分之百落實孝道開始,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教育,使其體會到父母的生育之恩、哺育之恩、養(yǎng)育之恩、教育之恩、培育之恩?!缎⒔洝吩疲骸胺蛐ⅲ轮疽?,教之所由生也。”孝敬父母要怎么做,《弟子規(guī)》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痹谏钪幸龅綍r時觀察父母的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做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缎⒔洝吩疲骸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作為大學生,要做到讓父母開心、放心、安心,不斷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養(yǎng)父母之身、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
(二)敬重尊長,兄友弟恭,做有禮節(jié)的人
學習孝道之后,接著要學習敬重長輩、兄友弟恭的禮節(jié)?!兜茏右?guī)》啟示我們,要學會尊重長輩,做到“稱尊長,勿呼名;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在長輩面前要學會謙虛,有禮貌,多向長輩討教人生經驗。兄弟姐妹相處融洽,也是讓父母開心的事情,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最好體現(xiàn)。兄弟姐妹相處,要學會正確對待財物,“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不能因為財產的糾紛而破壞兄弟姐妹的關系,要做到“勿以小嫌疏至親,勿以新怨忘舊恩”。作為大學生,與學校的長輩、同學,社會的長者、同齡人要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敬互愛,彼此照顧,真正落實“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三)謹言慎行,做有原則的人
《弟子規(guī)》啟示我們,要教育學生珍惜時間、愛惜物品、節(jié)約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規(guī)范自己的行住坐臥;做事情有規(guī)劃、有計劃、有原則,做到有計劃不忙,有原則不亂。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獨立管理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成為受人尊敬、受人歡迎的人。
(四)誠實守信,做有信用的人
信用被稱為人的第二生命。在誠實守信方面,《弟子規(guī)》啟示我們,要努力做一個有信用的人,說話不能夸大其辭、添油加醋、無中生有,要注意說話的方式、說話的態(tài)度、說話的動機、把握說話的時機、考慮說話的對象的感受,謹記“當說不說,失人;不當說而說,失言”??吹絼e人有善的行為,要向他學習,不嫉妒,不打擊別人的積極性;看到別人惡的行為,如果不能馬上制止,要學會反省,告誡自己千萬不能為。對于他人的意見要虛心接受,無論是稱贊表揚的,還是批評指責的,要做到“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否則將會“損友來,益友卻”。要學會適時觀照自己的內心,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一切人事物,感化我們周圍的人事物,凈化社會環(huán)境,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五)仁慈博愛,做有愛心的人
每一個人都需要愛護和關懷,每一個人都需要幫助和照顧,每一個人都需要關心和感激。《弟子規(guī)》啟示我們,要得到這些的前提是每一個人都學會愛護和關懷他人,學會幫助和照顧他人,學會關心和感激他人。愛就是用心感受別人的需要,做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要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需要,做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六)積極進取,做有責任心的人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親近那些有德行的人,向他們學習,提升自己的責任感,學會處理協(xié)調各種關系。根據《弟子規(guī)》的教誨,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要學會保護環(huán)境,愛惜一切物命,遵循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向自然界學習,學習山水的付出,學習山水的無私,學習山水的胸懷。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方面,要學會與人合作,學會替人著想,學會寬容他人,學會善待他人,始終用“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在處理自我身心的關系方面,要學會善待自己的身體,重視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自我調適,要從觀念上高度重視,學會親近仁德之人,做到“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提醒自己“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要有判斷力,能識別哪些是有仁德之人,謹記“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七)學會學習,做有思想的人
大學生要有為家庭、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學習的遠大志向?!兜茏右?guī)》啟示我們,要掌握學習的次序,扎牢學習的根基;要把握學習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做到“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在學習中要樹立信心,做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要持之以恒地學習,肯下功夫,堅持不懈,真正體會到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幸福的。
在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中,教師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遵從“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修身為本,教學為先”的行為準則,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榮譽感,在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處事待人接物中培養(yǎng)其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蔡禮旭著.《細講<弟子規(guī)>》[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7.
[2]任登第,牛淑卿著.《大家都學<弟子規(guī)>》[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3]錢文忠著.《錢文忠解讀<弟子規(guī)>》[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