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填鴨”式教學,部分老師會把它理解成無休止的、不管學生承受能力而拼命去灌輸?shù)男袨椤_@種認識是片面的。古人說的“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是“填鴨”與“放鴨”的縮影。傳、授的過程是“填鴨”,解惑的過程就是“放鴨”。新課程改革為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填鴨”與“放鴨”也就成為教師必須要做好的功課。
一、“填鴨”的真正含義
筆者認為,“填鴨”的真正含義在于“傳道授業(yè)”。一堂課,尤其是新授課,如果你不根據(jù)情況來“填鴨”,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堂課就沒有什么科學性。有些真理性的東西,如數(shù)理化中的公式、定理,必須通過“填鴨”的途徑來實現(xiàn)。
二、“放鴨”的真正含義
課堂中的“放鴨”不是放任自流?!胺砒啞本褪窃趯W生掌握了課堂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給他們一個創(chuàng)新的機會,這是尊重學生主體價值的體現(xiàn)。例如,一堂英語課中,學生學到了本課的新詞匯、新句型,也掌握了特定話題下的交際用語,此時教師就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去營造自主的交際環(huán)境,使他們真正領會并運用本課的教學內容。這一過程是課堂教學升華的過程,也是“放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調動。這種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放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放鴨”。筆者的一位學生在他的課后札記里這樣寫道:
現(xiàn)在上每一節(jié)課都有興趣。我們有自己的空間來展示我們的個性,老師不再是演講者了,我們也不再是忠實的聽眾和記錄員。課堂中的互動激活了我們求知欲,每堂課上我們的思緒都會在老師的導引下快樂飛翔。新課程下的課堂更是我們汲取豐富知識的天堂,我喜歡上每一節(jié)課。
三、課堂有效性的“填鴨”與“放鴨”
(一)放手“填鴨”與“放鴨”是課堂有效性的充分體現(xiàn)
課堂上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對所授內容進行有效性的傳授,對基礎知識的訓練一定要到位,理科的公式、定理,文科的字、詞要傳授到位。不經(jīng)過這個“填鴨”的過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的就難以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一紙空文。在課堂雙邊關系中,這個“填鴨”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大膽地去“填”,廣泛地去“填”。在學生掌握基礎后我們要大膽的“放鴨”。課堂上,學生對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運用是學生潛能和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所以給他們創(chuàng)造自我展現(xiàn)的空間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必然選擇。只有讓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得以有效的彰顯,才是課堂效率提高的充分體現(xiàn)。在“放鴨”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注意觀察每位學生的反應,根據(jù)情況及時給予點撥,這樣“放”的目的就可以達到,對“放”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課堂總結時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
(二)把握“填鴨”與“放鴨”是課堂有效性的強力保證
教師務必要把握好一堂課中的“填鴨”與“放鴨”,使這兩個過程安排得合理、到位。如果過分“填鴨”,整堂課學生就像一臺機器去吸收,這樣的效果一定是很糟糕的。這種單邊的活動帶來的是學生厭煩,注意力會不由自主的分散,課堂的聽課效率也就受到極大的影響,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我們一定要避免。同時,如果沒有把基本概念、基礎知識講透徹就讓學生來反饋接受的效果,同樣也達不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一堂課中何時“填”,何時“放”,我們應該在有準備的前提下根據(jù)課堂上的實際情況來駕馭。因此,成功的一課,也就是教師對一堂課的“填”、“放”把握有度的一課,教者的自信與學生的自得往往洋溢在外表,樂在其中,樂在學中,其樂融融。
(三)總結“填鴨”與“放鴨”是課堂有效性的后續(xù)基礎
一堂課后,對“填鴨”與“放鴨”的反思,應作為教者后續(xù)性思考的主要內容。我們的教學對象往往都是同一個年齡層次的,不同年代下的同齡層次的學生所面對的社會背景是不同的。作為立志終身從事教育事業(yè)的人來說,及時總結不同年代下課堂教學的“填鴨”與“放鴨”,就會有益于自身的繼續(xù)教育和優(yōu)化自身的繼續(xù)教育。教育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要求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與時俱進,及時總結歸納不同情形下課堂教學的“填”、“放”方式。課堂中“填鴨”與“放鴨”的點滴體會可能會匯成教學生涯的朵朵浪花。總結思考“填”、“放”的得失,必定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黃燕.中國教師缺什么[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5.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