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普遍推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大家感受到了富有生命力的新理念氣息。但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存在四大誤區(qū):
一、教師主導作用不到位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認為講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體多少分鐘作標準衡量一節(jié)課的質量。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否認教師講授的重要作用,教師合理的講授,生動的舉例,會啟發(fā)學生進行深入探究。
二、學生自主活動形式化
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情感。但是,部分教師將其片面化,認為一節(jié)課當中活動越多越好,導致課堂活動泛濫。
三、重視“能與情”而輕視“知”
新課改凸顯知識本位向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強調教學以引導正確的價值判斷為核心,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但是,有些教師忽視了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違背了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原則。
四、評價方式陷入單一筆試的傳統(tǒng)課程
由于受應試教學的影響,目前不少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還注重以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尺度,夸大分數的價值,從而降低了評價的實際功效,學生在追求高分數目標驅使下背負沉重的課業(yè)負擔,抑制了興趣愛好、自主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不能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
作為每一個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針對上述普遍存在的誤區(q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解決: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是解決誤區(qū)的前提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也是新課改的靈魂。在制約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改深入推進的諸多因素中,教師的觀念因素是首要因素。因此,教師更新觀念只有重新進行角色定位,才能克服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種種誤區(qū)。實踐證明:一切改革的最大阻力都無一例外地受到傳統(tǒng)觀念束縛。教師作為新課程改革的踐行者,其教學觀念是否與時俱進不僅直接關系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而且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新課程的實際成效。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具有探索精神和直面問題的能力,認真學習和研究新課程理念,掌握其本質內涵,并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同時,教師要審視和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學生的潛能的發(fā)掘,致力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這樣,新課程改革才能穩(wěn)步深入進行,思想政治課才會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才能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二、完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制是解決誤區(qū)的關鍵
新課改依然需要“授魚”,只是“授魚”的方法需要更靈活,更多地調動“被授魚者”接受知識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完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制。因為新課改不是不要“雙基”,而是以一種全新的視野審視“雙基”。在教學實踐中處理“授魚”與“授漁”的辯證關系非常重要,假如課堂教學形式不能保證“雙基”的落實和學生的實際收獲,課堂教學再活躍也是徒然。新課標所強調的實踐活動有著明確的針對性,我們只有讓學生理解活動的意圖,才能使相應的探究活動真正成為一種學生自覺的行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體現??傊?,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中必須堅定不移的落實“雙基”, 堅持不懈的進行教學改革,并以提高“雙基”教學的效率為追求,教學形式不必過于拘謹于某一種方式或某幾種方式,避免形式主義。
探究式和接受式是學生學習的兩種方式,新課程倡導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并逐漸成為主流的學習方式。譬如,高一經濟生活內容中《生活與消費》主要講述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因素,為讓學生理解市場供需對價格的影響,我就安排學生調查自己所熟悉的縣市和鄉(xiāng)鎮(zhèn)的房地產市場,了解在國家宏觀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出臺后,房價的變動和人們的需求及購買情況,并寫出調查報告。如此的教學嘗試,能使學生真正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型課堂主體,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他們以后走向社會、適應社會夯實堅實的基礎。
三、鼓勵學生質疑創(chuàng)新是解決誤區(qū)的保證
科學、合理的構建旨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高效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有利于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完美整合。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笨梢?,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要求學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求學生有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有的放矢的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并自主地解決問題。譬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的內容時,鼓勵學生圍繞適度消費、反對鋪張浪費的主題進行探討,許多學生針對適度消費與現實生活不一致而感到十分困惑,有些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購買汽車、商品房的按揭是超前消費?貸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的觀點是否正確?高中生的名牌消費不是促進消費,為擴大內需作貢獻嗎?”類似尖銳的問題,如果急于講大道理,學生口服心不服。經過全班學生的激烈辯論,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歸納如下:(1)適度消費是量入為出,而不是盲目攀比;(2)貸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觀點是正確的,但必須與社會生產、家庭實際收入相適應;(3)高中生應繼續(xù)發(fā)揚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消除盲目從眾心理,不鋪張浪費。學生如此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本質也是一個真正地學習過程、發(fā)現過程和創(chuàng)新過程。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面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提高,在徹底更新觀念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新課標的操作要領,盡量減少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失誤,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掃除障礙。
(責任編輯 付淑霞)